旗袍里的“花樣年華”
- 來源:藝術(shù)啟蒙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guān)鍵字:旗袍,花樣年華,驚艷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1-12-03 22:04
多年以前,一家名叫“金德福成衣鋪”的小作坊開門迎客。后來,小作坊做出了大名堂,成就了百年老字號“振興祥”。今天的非遺故事就從振興祥的旗袍說起吧!
我美得驚艷
還記得2008 年北京奧運會上那件被譽為“會行走的中國瓷器”的頒獎禮服嗎?不瞞你說,那就是我!振興祥的專家技師就參與了我的研制工作。為了讓我出盡風頭,制衣師傅們還將雷峰夕照、斷橋殘雪、平湖秋月等“西湖景觀”繡在我身上,這白堤上的“十景旗袍秀”乃振興祥首創(chuàng)。
制作一件旗袍工序繁多,“鑲、嵌、滾、宕、鏤、雕、盤、繡、繪”九大制作工藝哪個都不能少!就說主要用在裙擺上的“滾”,按常規(guī)說來,得滾個三四道才能達到外頭不見針腳、內(nèi)里針腳疊生的效果;再說主要用在紐扣上的“盤”,左一下、右一下、撮一下、繞一下……不管是硬花扣還是軟花扣,不管是中國字福、祿、壽、喜還是龍鳳呈祥的圖案,花式盤“繩結(jié)”的手法多到你無法想象。
當然,穿旗袍最重要的就是合身。但凡有顧客上門,制衣師傅便會上前詢問,問清楚客人的需求和喜好,再帶客人在店里逛幾圈,挑選花色、商定款式,最后一步才是“量體裁衣”。他們還有個“試樣”小竅門:先“打樣”出個半成品,經(jīng)過幾番精心調(diào)試,直到最終“人衣合一”。
不僅如此,制衣師傅們還堅持使用傳統(tǒng)的制衣工具,刮糨刀、粉線袋、火熨斗從不離手。遇到容易變形的真絲布料,拿粉線袋一拉一彈,便能輕松畫出剪裁線;需要燙熨衣服時,將火熨斗在炭火上加熱,溫度是否合適全憑經(jīng)驗。在幾代匠人的堅守下,“振興祥中式服裝制作技藝”于2011 年被選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我變得時尚
別看制作技藝如此傳統(tǒng),我們的樣式卻十分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顏色素雅一點兒,繡花簡約一點兒,風格日常一點兒,穿搭隨意一點兒……以袖子的改良為例,振興祥把“連肩袖”的款式改成“破肩縫”“破袖籠”,隨之而來的短袖、瓦片袖甚至無袖的旗袍款式大受歡迎,但我們始終保留著立領(lǐng)、一字扣、大襟等旗袍的經(jīng)典元素。
我成就經(jīng)典
做針線活兒就應該沉下心來慢慢做,選面料要甄選高密度的綢緞,繡花更是“消磨時間”,制衣師傅們多年來堅持手繡,才得以把高超的繡花技藝傳給后人。你問我這樣做衣服費時又費力,值不值得?我想,為了亮相北京奧運會、米蘭世博會,向全世界展示中華民族高超的制衣技藝,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