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坡仙”撞上“謫仙”,任想象飛馳宇宙
- 來源:藝術(shù)啟蒙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guān)鍵字:想象,飛馳,宇宙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2-03-27 21:04
當(dāng)你抬起頭仰望天空時,天和一號核心艙和神舟十三號的三名宇航員正在星際漫游。我們的古人也曾這樣遙望蒼穹,但他們心中惦念的卻是那天外的“逍遙神仙”。
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詩人賀知章有幸遇到了一位“活神仙”。他讀了那人的詩,激動得大叫:“難道你是被貶謫到人間的仙人?”于是,身負(fù)盛名的詩人李白又多了一個“謫仙”的名號。
此詩只應(yīng)天上有
被貶謫的仙人總有一日會回到天上。一晃三百多年過去了,轉(zhuǎn)眼已是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這一年,朋友姚安世給“坡仙”蘇軾帶來了兩首詩。照他的說法,這兩首詩是李白未能流傳的遺珍,
所以不為俗常之人所知。于是,蘇軾欣然提筆,將詩作抄錄了下來:朝披夢澤云,笠釣清茫茫。尋絲得雙鯉,內(nèi)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勢如飛翔。還家問天老,奧義不可量。金刀割青素,靈文爛煌煌。咽服十二環(huán),奄見仙人房。莫跨紫鱗去,海氣侵肌涼。龍子善變化,化作梅花妝。贈我累累珠,靡靡明月光。勸我穿絳縷,系作裙間珰。挹子以攜去,談笑聞遺香。
人生燭上華,光滅巧妍盡。春風(fēng)繞樹頭,日與化工進(jìn)。只知雨露貪,不聞零落近。我昔飛骨時,慘見當(dāng)涂墳。青松靄朝霞,縹眇山下村。既死明月魄,無復(fù)玻瓈魂。念此一脫灑,長嘯登昆侖。醉著鸞皇衣,星斗俯可捫。
元祐八年七月十日,丹元復(fù)傳此二詩。
此幅《李白仙詩卷》現(xiàn)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并作為蘇軾書法的代表作被世人珍視。謫仙的詩仙氣縹緲,坡仙的字揮灑自如,二者相得益彰,精妙絕倫。
識其字,賞其形,知其人
除此之外,《李白仙詩卷》又好在何處?我猜想很多小讀者可能會覺得“無話可說”。若想真正地學(xué)會欣賞書法作品,你需要沉下心來“三步走”。
第一步,識字并體會它的意思。書法作品的形式和內(nèi)容往往是彼此呼應(yīng)的。所以,我們不能只看重圖像信息而忽略文本內(nèi)容。試著讀一讀這兩首李白的詩吧,盡管你可能讀不懂每句話的意思,但你一定能在朗讀的過程中感受到文字帶來的美意——這是語文課要做的事。
第二步,賞其形?!独畎紫稍娋怼氛w上蒼奇縱逸,讓人感覺既沉著又暢快。開始時,筆觸靈秀清妍、風(fēng)致翩翩。隨后漸入奇境、變化多端。最后,終于達(dá)到了馳騁縱逸、神妙莫測的境界。而我們的心也隨著蘇軾的筆端掀起波濤,收獲了奇妙的藝術(shù)感受——這是美術(shù)課要做的事。
第三步,知其人。如果你對李白提不起興致,或者對蘇軾一無所知,恐怕很難理解作品背后的深意——這是歷史課要做的事。
大人常說“書是越讀越薄的”,但經(jīng)典的書法作品會越讀越厚。小時候讀,長大了讀,老了再讀,它還是它,但你對它的理解卻日益加深。這便是書法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