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話的“錢”為什么要說成“鐳”
- 來源:環(huán)球人文地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guān)鍵字:閩南話,“鐳”,漢語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2-07-30 21:36
在現(xiàn)代漢語里,“鐳”是一個后造字,指的是居里夫人發(fā)現(xiàn)的化學(xué)元素(Ra)??墒窃陂}南話里,“鐳”字還有一個別的用途,比如廈門話里的“汝有偌多鐳?” 這句話,絕不是在詢問你有多少放射性元素,而是在問“你有多少錢”。
閩南話里原本有“錢”字,比如“賺錢” 就說“趁錢”。那為何又多此一舉,造一個“鐳”來表示錢呢?經(jīng)考證,這一用法是漂洋過海的“舶來品”,其源頭甚至可以追溯到荷蘭語。
近代的荷蘭貨幣中,有“斯圖弗(stuiver)”與“杜伊特(duit)”兩種不同的銅幣。十七世紀(jì),荷蘭殖民者來到東方,把今天的印度尼西亞變成了“荷屬東印度”,荷蘭的貨幣也在當(dāng)?shù)亻_始流通。其中“杜伊特”面值較小,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用到,所以逐漸被當(dāng)?shù)厝藢S脕碇复X幣?,F(xiàn)在的印度尼西亞語和馬來語中,依然有這種用法。
這又怎樣跟閩南話扯上關(guān)系呢?那就必須提及明清以來,漳州、泉州等地的閩南人興起的“下南洋(過番)”熱潮了。南洋,廣義上來說就是今天的東南亞地區(qū)。下到南洋的閩南人,勤勞勇敢,為當(dāng)?shù)氐慕ㄔO(shè)立下了汗馬功勞,比如今天印度尼西亞的首都雅加達(dá),就離不開閩南人的建設(shè)。
這些漳州、泉州移民在南洋從事商業(yè)者眾多,耳濡目染之下,也就用天天接觸到的“杜伊特(duit)”來指代錢了。當(dāng)時的閩南人普遍認(rèn)為,下南洋只是為了賺錢,回歸故鄉(xiāng)才是享福,正所謂“南洋錢,唐山福”。這里的“唐山”,泛指下南洋者位于中國的祖籍地?;貧w的閩南人,順理成章地將南洋對金錢的稱謂 “杜伊特(duit)”,也帶回了本土。
在閩南話里,因為“L”和“D”的發(fā)音相近,所以閩南人說“杜伊特(duit)”,就很像在發(fā)“雷”這個音。為了更好地翻譯出“杜伊特(duit)”是錢的意思,閩南人便將“雷”加上金字旁,最后便用“鐳”字來指代錢了。民國時期,閩南的多家票號甚至發(fā)行過鐳票,在一定范圍內(nèi)進(jìn)行流通,票面上更是直接印著 “鐳”字。
有趣的是,“鐳”還不是唯一一個從南洋“進(jìn)口”的“錢”的稱謂。與“鐳” 的情況如出一轍,菲律賓人對貨幣的稱謂也被帶回了閩南,是為“帕叟”。這個詞來自西班牙人占領(lǐng)菲律賓時所用的貨幣“比索”。但因為用“帕叟”指代錢的人群并不廣泛,閩南地區(qū)的方言志上也就沒有收入這個詞匯。只有“鐳”在競爭里取勝,成為閩南話對金錢的泛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