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嘬螺“出圈記”
- 來源:奇妙博物館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古人,嘬螺,“出圈記”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3-10-10 17:40
文/張若微
勞累一天后,吃一碗鮮香無比的螺螄(luó sī)粉,對生活在今天的我們來說并不陌生。但是,你知道嗎?我們今天吃的螺螄粉中的螺主要是田螺和石螺,并不是真正分類學意義上的螺螄,螺螄是人們對它的習慣性稱呼。但是,在距今幾千年前的云南地區(qū),生活在那里的古人卻能品嘗到真正的螺螄!
來自遠古的“嘬螺”狂人
在地處云南省昆明市的滇池東南岸,考古工作者們發(fā)現(xiàn)了晉寧古城村遺址,在這里,他們發(fā)掘清理出了一處保存完整的大型貝丘堆。貝丘堆里圓的、尖的形式各異、大小不一的各類螺殼“擠”在一起,最厚的地方厚達6.5米,有兩層樓那么高,貝丘堆里大部分都是螺螄,這大概就是古人經(jīng)年累月“吃出來”的,是不是很震撼呢?
經(jīng)過碳十四測定,這片村落遺址距今已經(jīng)有3600多年了,相當于中原地區(qū)的商周時期。原來,在云南滇池附近生活的居民很早就有捕獲、食用螺螄的習慣了,螺螄被古云南人驕傲地認為是天下第一的美味,沒有什么食物能與它媲(pì)美。
螺螄屬于云南高原湖泊地區(qū)中特有的一類動物,它的螺殼平均長度為5厘米,螺殼上環(huán)繞著多條螺肋,螺肋把螺殼分成了好幾層,螺頂鈍圓,像一個寶塔??脊殴ぷ髡甙l(fā)現(xiàn)這座“螺殼山”上的螺螄殼多數(shù)尾部都被敲破了。專家推測,古人很可能是使用骨錐、魚骨、銅錐這樣的“專屬工具”從敲碎的尾部挑螺肉食用的。
眾多考古發(fā)現(xiàn)證明,除了云南地區(qū),我國還有許多地方的古人都非常青睞螺這種食物。廣西柳州的白蓮洞遺址出土過距今兩萬多年的田螺化石,廣西桂林的甑皮巖遺址出土的陶片中也有田螺殼的身影。考古工作者還在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螺殼。良渚古城是建在太湖邊的城市,擁有河網(wǎng)濕地,這為螺類的生長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用螺做成美味佳肴
螺作為重要的食材,長久以來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
北周詩人庾信曾在詩中寫到“香螺酌美酒,枯蚌藉蘭肴”,講的就是吃螺的場景。嘬幾顆螺,再抿幾口小酒,吃到后來,螺越來越入味。此時,品嘗的人不僅會發(fā)出嘬螺的“嘖嘖”聲,還能品嘗到螺湯汁的鮮美。
對于熱愛美食的中國人來說,螺的加工方法多種多樣,翻開美食地圖,你會發(fā)現(xiàn)各地做螺的方式各不相同。
廣州人食螺常配紫蘇葉、大蒜頭;桂林人食螺經(jīng)常以切碎的薄荷為調(diào)料,吃起來有一絲淡淡的薄荷香;無錫人做螺塞肉,則是將螺肉和豬肉一起剁細,做出來的食物真是香氣撲鼻。廣西人食螺螄粉,會用爽口的米粉配上酸筍、腐竹、酸豆角以及時令蔬菜,再澆上酸辣螺螄湯,吃的時候,一股獨特的氣味撲面而來。
正因為廣西人喜愛吃螺螄粉,廣西柳州還特別建了一個以螺螄粉為主題的博物館呢,你可以在館內(nèi)了解到螺螄的“成名史”和正宗螺螄粉的制作過程。
螺殼的妙用
不管在古代還是現(xiàn)代,螺肉可以被做成鮮香的菜品,它的殼同樣有大用處。螺殼本身硬度大、耐保存,而混入螺殼的土硬度更高,所以在人們還居住土坯房的時代,工匠們會把螺殼混入土中來蓋房子,有時用這樣的泥土來建造房屋的承重墻,有時用這樣的泥土建造整間房屋。層層疊疊的螺殼墻,遠遠看上去是不是很有特色呢?現(xiàn)在,云南省昆明市普寧區(qū)的河泊村中,還保留著許多年代久遠的螺螄殼房子呢,有些已經(jīng)有百年的歷史,至今仍十分堅固,冬暖夏涼。
今天,“萬物皆可螺螄粉”已經(jīng)深入人心,螺也成了人們餐桌上“出鏡率”很高的一種食物。“小吃大靈魂,螺小賽乾坤。”流傳了萬年的美味,今天依舊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