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菜包子味悠長
- 來源:商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guān)鍵字:海菜,包子味,食物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4-10-26 17:39
文 崔啟昌
人對食物之所以有記憶,其原因主要是食物曾經(jīng)給予的味覺體驗。在不同時空中,人對食物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所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是人們胃口得到了充分滿足后的奢侈需求。
有人說,味蕾的記憶往往是喜新厭舊的,一種制作再精細的食品,如果成為你每天的家常便飯,難免也會厭倦的。味蕾追求的是“異味”,而非“同味”。但它有時也會“喜舊厭新”,因為在一定環(huán)境中吃到的食物會給味蕾打上深深的“好味”烙印。對此,我深有體會。
1990年初春,我受單位指派,陪同駐廠的日本客人崎田先生一同去煙臺外協(xié)廠商談赤貝、雜色蛤肉等海產(chǎn)品加工業(yè)務。當年,崎田先生已是70歲的老人,因舟車勞頓,抵達煙臺時雖不到午飯飯點,他已現(xiàn)疲態(tài)。因漢語會寫不會說,他遞給接待人員一張寫有“肚子餓了”的字條。接待我們的曹經(jīng)理是煙臺人,非常熱情真誠,確定崎田先生沒有什么忌口后,當即決定驅(qū)車去長島帶我們吃“最好吃的”。
到達長島,眼簾里映入的是漂亮的街景、熙攘的人流,還有大街兩側(cè)掛滿商鋪門頭的各色名號招牌。大概是饑腸轆轆的原因,我們透過車窗看到的一些酒店、飯館的牌匾字跡格外清晰。最終,曹經(jīng)理帶我們來到一家裝潢甚是考究的飯店。魚、蝦、貝、螺等一眾長島特色海鮮菜肴點過后,曹經(jīng)理告知服務生,讓其一同把“最好吃的”端上桌來。我心里猜想:這“最好吃的”莫不是出自深海的帝王蟹、大龍蝦吧!
我并沒猜對,服務生端上桌的不是深海珍稀物產(chǎn)烹制的菜肴,而是幾盤白面包子。曹經(jīng)理面露喜色,介紹道:這是煙臺,尤其是長島歷史悠久且最得各地食客青睞的海菜包子。用海菜做餡料包制的包子?我住在青島,青島臨海且與煙臺毗鄰,海菜也有所產(chǎn);畸田先生家在日本,他的國家周圍都是海,海藻類植物應該很多,但我們倆人對“海菜包子”卻聞所未聞。
用餐時,我們從曹經(jīng)理和飯店一位大廚那里了解到,吃海菜包子是長島人較高規(guī)格的待客禮數(shù),這雖不算習俗,但沿襲了若干年。海菜種類不少,做海菜包子常用的主要為鹿角菜、紫菜、黑菜、裙帶菜等。放入五花肉、蔥花、姜絲、蒜碎兒跟花生油、細鹽調(diào)和成餡后,用燙面面皮包制。海菜包子就是這樣一道普通吃食,竟因了非陸生植物海菜的加入,便以“最好吃的”名聲呈現(xiàn)在各界食客面前了。
包子入口,果真名不虛傳。燙面不同于發(fā)面,前者暄軟似乎不足,但咬勁感強;后者蓬松過頭,不僅咬勁不夠,用其搟皮包包子,捏合處蒸制時易脹裂且露餡滲湯,兩廂比較,長島人都選燙面包海菜包子,想來這是經(jīng)驗使然。咀嚼海菜包子,給人的味覺體驗先是海菜自帶的淡淡的海腥味兒,這味道對海邊人而言再熟悉不過,每每都會萌生絲絲縷縷的親切感;再是適中的肉香、油香和與海菜配伍的蔥姜蒜等“餡料助手”自身的草本之味愈發(fā)誘人食欲。
這次煙臺長島品嘗海菜包子的體驗,我和崎田先生都念念不忘?;氐角鄭u后,每遇休息日我就招呼工友一同去青島前海、嶗山石老人景區(qū)以及西海岸的瑯琊齋堂島、泊里沐官島等地采摘多種海菜,照著長島人教給的法子,包海菜包子享口福。一年后,崎田先生踏上返程時,我專門打印了長島海菜包子的烹飪技法當作禮物贈給他。此后,我公差、旅游、研學,先后多次到過煙臺,每次都繞不過海菜包子這口好味的誘惑。時間充裕就轉(zhuǎn)道去長島,執(zhí)意追尋多年前那道初次嘗到的海菜包子的誘人之味,品嘗在時間催攆中,長島海菜包子的滋味變遷。工夫短,便在煙臺市內(nèi)的酒樓食肆里點上足量的海菜包子過口腹之癮。即使平常到了威海、日照、連云港等沿海城市,每當在餐桌前坐定,我跟朋友的言談中總也落不了長島海菜包子的話題,由此逗誘起多少人想嘗這口好味的欲望。
人對某種食物的留戀,是烙于味覺上的食物的召喚。正是海菜包子給予的深刻記憶,30多年間我才一直保持著對其向往之意。時光漸進中,不知道還會有多少好吃之物涌現(xiàn)于世,但我想,自己是定然不會忘卻海菜包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