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疲勞綜合征中醫(yī)治療的狀況分析
- 來源:現代養(yǎng)生下半月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中藥療法,針灸,預防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5-05-03 21:50
吳堯 羅霄
【摘要】 慢性疲勞綜合征(CFS)是一種以持久性、無法通過休息完全恢復的疲勞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復雜性疾病,常伴有認知功能障礙、睡眠紊亂、肌肉疼痛和多系統(tǒng)功能失調。其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明確,發(fā)病機制涉及免疫系統(tǒng)失調、神經內分泌功能紊亂、炎癥反應和氧化應激等多方面因素?,F代醫(yī)學目前對CFS的治療仍以對癥處理為主,缺乏特效療法。中醫(yī)學對CFS的認識建立在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基礎上,認為其主要病機為氣虛、血虛、腎精不足、肝郁脾虛、陰陽失衡等。通過中藥、針灸、五行音樂療法、穴位敷貼等多種療法,中醫(yī)治療在緩解CFS患者的疲勞癥狀、改善免疫功能和調節(jié)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方面顯示出顯著療效。通過系統(tǒng)論述了CFS的中醫(yī)病因病機及其臨床治療的現狀,探討預防措施,以期為中西醫(yī)結合治療CFS提供新的思路與參考依據。
【關鍵詞】 慢性疲勞綜合征;中醫(yī)治療;氣虛血虧;肝郁脾虛;中藥療法;針灸;預防
中圖分類號 R2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0223(2025)08-637-04
慢性疲勞綜合征(CFS)是以持續(xù)性、無法通過休息完全緩解的疲勞為特征的多系統(tǒng)功能障礙疾病,其發(fā)病機制復雜且多樣。CFS不僅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還對其心理狀態(tài)和社會功能造成了顯著的負面影響[1]。雖然CFS的診斷標準和分類體系在現代醫(yī)學中逐漸完善,但其病因和發(fā)病機制仍存在較大爭議,治療手段也多局限于緩解癥狀,缺乏根本性療法。中醫(yī)學在認識和治療CFS方面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理論體系[2]。近年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中醫(yī)藥治療CFS的臨床研究逐漸增多,療效逐步得到驗證[3]。然而,中醫(yī)治療CFS的機制及其與現代醫(yī)學治療方法的協(xié)同作用仍需進一步研究,以促進更為精準有效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策略的形成。本文旨在對CFS的中醫(yī)病因病機及臨床治療進展進行系統(tǒng)綜述,并分析中醫(yī)在CFS防治中的潛在作用,以期為未來CFS的臨床治療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1 CFS的臨床診斷
1.1 現代醫(yī)學的臨床診斷
根據《1994年慢性疲勞綜合癥國際診斷標準》(Fukuda標準)[4],CFS的診斷必須滿足以下條件:首先,患者需有明顯且持續(xù)存在的疲勞癥狀,時間至少超過6個月,并且這種疲勞無其他已知疾病或病理生理原因能夠解釋。其次,患者需具備至少4項與疲勞伴隨的次級癥狀,包括:記憶力減退或注意力集中困難;咽喉痛;頸部或腋窩淋巴結腫大且觸痛;肌肉痛;關節(jié)痛但無紅腫;頭痛,且頭痛類型、性質或嚴重程度與以往不同;疾病后體力或精神狀態(tài)顯著減退,且持續(xù)24 h以上。Fukuda標準要求排除其他能夠引起疲勞的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低下、腎功能不全、肝病、抑郁癥、睡眠呼吸暫停癥等。影像學、血液生化檢查等現代醫(yī)學手段常用于輔助排除其他潛在疾病[5]。這一診斷標準為CFS提供了較為客觀的臨床評價體系,但因其基于癥狀學描述,部分患者的主觀癥狀報告和個體差異會對診斷造成一定影響。
1.2 中醫(yī)診斷方法
與現代醫(yī)學主要依賴生理和病理指標不同,中醫(yī)診斷CFS注重整體觀念和個體化辨證,強調從患者的整體體質、情志狀態(tài)、生活方式等多維度進行綜合評估?!饵S帝內經》提出“上工治未病”的理念,即在病癥尚未顯現或病情較輕時就進行干預。在CFS的診斷和治療中具有指導意義,因為該病在初期常表現為非特異性、隱匿性癥狀,易被忽視或誤診[6]。
在中醫(yī)臨床實踐中,CFS的診斷遵循“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原則。中醫(yī)認為,CFS的核心病機是氣虛、血虛、陰陽失衡,臨床癥狀常表現為疲倦乏力、神疲懶言、四肢酸軟、精神萎靡等。依據《內經》所言:“百病皆生于氣”,氣虛為CFS的重要病因之一[7]。中醫(yī)通過望診患者面色、舌質舌苔,聞診聲音氣息,問診患者的情志、飲食、睡眠、二便等日常生活情況,以及切脈診察脈象的虛實寒熱,來綜合判斷患者的病情。
具體而言,CFS患者的舌象多表現為舌質淡,苔白膩,反映氣血不足,痰濕內阻。脈象通常表現為虛脈、細脈或沉弱脈,提示正氣虧損。根據患者的癥狀表現,結合臟腑辨證,CFS常見的證型包括脾氣虛、腎陽虛、肝郁氣滯、痰濕阻滯等。例如,脾氣虛患者常表現為食少納差、疲倦乏力、肢體困重,舌淡苔白;腎陽虛患者則易出現畏寒肢冷、腰膝酸軟、夜尿頻多等癥狀。
此外,中醫(yī)診斷CFS時也特別關注情志因素?!饵S帝內經》指出:“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 情志不暢常是CFS發(fā)病的重要誘因,尤其是長期的焦慮、抑郁或精神緊張狀態(tài)可導致肝郁氣滯,進而影響全身氣機的正常運行。肝失疏泄,氣血不暢,則會加重疲勞感和精神疲倦。因此,情志因素在中醫(yī)診斷中的權重較大。
2 CFS中醫(yī)病因病機
2.1 CFS中醫(yī)病因
中醫(yī)認為CFS的病因多樣,主要與體質薄弱、情志不暢、飲食不節(jié)、勞累過度等因素相關,具體內容如下。
2.1.1 體質薄弱感受外邪損及內臟 中醫(yī)理論認為,體質薄弱者常易感受外邪,尤其是在正氣不足的情況下,外邪如風、寒、暑、濕更易侵襲體表,進一步損及臟腑功能。正如《黃帝內經·素問》所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這說明,人體的正氣虛弱是導致外邪入侵的重要因素。在CFS的發(fā)病過程中,外邪的侵襲往往會損傷肺、脾、腎三臟,導致氣血失調、陰陽紊亂,進而引發(fā)和加重疲勞癥狀。同時,肺主氣、司呼吸,是氣機升降的樞紐。肺氣虛弱者無法抵御風邪、寒邪的侵襲,導致外邪入侵,出現疲勞、氣短、自汗、怕冷等癥狀。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到的“肺者,氣之本”,肺氣不足不僅影響體內氣的生成和運轉,還導致全身氧氣供應不足,進一步加重疲勞感。以及,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脾氣健運則氣血生化有源?!饵S帝內經·素問》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若脾氣虛弱,外邪乘虛而入,脾失健運,食物精微不能化生為氣血,導致氣血虧虛,表現為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四肢困重等癥狀。這種情況下,患者往往有長時間的疲勞感,且伴隨肢體沉重無力,屬中醫(yī)“脾虛濕困”證。
腎主藏精,精氣是人體生長發(fā)育和維持生命活動的根本。腎氣虛弱,精氣不足,則導致體力衰退、元氣虧虛。《素問·上古天真論》云:“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 說明隨著年齡的增長,腎氣逐漸虛損,尤其是長期勞累、體質虛弱者,腎精耗損嚴重,導致氣血不足、陰陽失調,進而產生極度疲勞、腰膝酸軟等癥狀[8]。腎虛的患者易受外邪侵襲,尤其是寒濕之邪,這進一步加重了機體的耗損和失衡。
2.1.2 郁怒不暢肝失條達諸癥叢生 中醫(yī)理論認為,情志不暢,尤其是長期的郁怒、焦慮、抑郁等情緒波動,容易導致肝氣郁結,肝的疏泄功能失常,進而引發(fā)一系列復雜的病理變化?!饵S帝內經》有云:“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強調了情志變化對氣機調節(jié)的重要影響。肝為“將軍之官”,主疏泄,調節(jié)氣機,尤其是情志的舒暢。若長期處于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狀態(tài),肝失疏泄,肝氣郁結,不僅會直接影響肝膽的功能,還會波及脾胃、心肺等臟腑,表現為氣滯、血瘀、津液阻滯等病機。
《金匱要略》提出:“百病皆生于郁”,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也強調“肝氣不舒則脅痛”,說明肝郁氣滯在臨床中是較為常見的病因病機。對于CFS患者而言,長期的精神緊張和壓力容易導致肝氣郁滯,氣機不暢,使得患者感覺疲勞乏力、情緒低落,進而加重CFS的整體病程[9]。因此,情志調節(jié)、疏肝解郁是中醫(yī)治療CFS時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臨床上常采用柴胡疏肝散、逍遙散等方劑,疏解肝氣,調暢情志。
2.1.3 煩勞過度氣血陰陽耗損 《黃帝內經》有言:“勞則氣耗,思則神勞”,指出過度勞作、精神用力會直接導致人體氣血的耗損。CFS的一個重要病因就是長期的體力與腦力勞動過度,或頻繁加班、夜間失眠,導致氣血虧虛、陰陽失衡,形成慢性疲勞狀態(tài)。氣血為人體的根本,氣為陽,血為陰,二者相互滋養(yǎng)、相互依存。若長期過度勞作,則會損傷脾胃、耗傷氣血,使得機體處于氣血兩虛的狀態(tài),表現為乏力、精神萎靡、頭暈、面色無華、少氣懶言等。
《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人到中年,陰陽自半”,說明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氣血陰陽逐漸衰弱;如果在這一階段仍然煩勞過度,則容易使臟腑功能進一步受損,導致身體失衡?,F代社會工作壓力大,生活節(jié)奏快,很多人長時間處于體力和腦力的高強度運轉中,易導致氣虛、血虛、陰陽失調,進而引發(fā)CFS。尤其是過度用腦者,思慮過重,則會損傷心脾。心為神明之主,思慮過度則心神不寧;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思慮過度傷脾,則影響氣血生化之源。故煩勞過度不僅會損傷氣血,還會影響到五臟的協(xié)同作用,最終引發(fā)陰陽失調。
2.1.4 飲食不節(jié)過饑過飽損傷脾胃 《素問·生氣通天論》曰:“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強調了飲食調攝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飲食是人體氣血生化的來源,適當的飲食可維持機體的正常功能,而不規(guī)律的飲食,如過饑、過飽、偏食等,容易損傷脾胃,導致氣血生化不足,進而引發(fā)疲勞等病癥。中醫(y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脾胃虛弱則氣血生化乏源,導致人體乏力、神疲、面色蒼白等癥狀。
2.2 CFS的中醫(yī)病機
CFS的中醫(yī)病機較為復雜,涉及氣、血、陰、陽等多方面的失調,反映了中醫(yī)的整體觀念。中醫(yī)認為,CFS的核心病機為氣虛、血瘀、陰陽失調,而這些病機往往由外感、內傷、情志失調、勞倦過度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氣虛是CFS的主要病機之一。氣為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氣虛則表現為疲乏無力、精神萎靡、懶言少動等癥狀。由于脾主運化水谷精微,生氣生血,因此脾氣虛弱是導致氣虛的重要原因?!端貑?middot;陰陽應象大論》云:“脾主為氣,四末為腠理。”脾氣不足,氣血生化無源,機體便會呈現出氣虛無力的狀態(tài)。氣虛日久,則會進一步導致陰陽失調,影響其他臟腑功能,甚至演變?yōu)闅馓撗龅臓顟B(tài)。同時,血瘀也是CFS的重要病機之一。中醫(yī)認為,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若氣虛無力推動血液運行,則容易導致血瘀。血瘀的典型癥狀包括面色暗沉、肢體麻木、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等?!督饏T要略·血痹虛勞病》指出:“血虛則瘀滯”,說明氣虛和血瘀常常相伴而生。血瘀進一步加重了氣虛的癥狀,使得CFS的病情更為復雜。
3 臨床治療方法
3.1 中醫(yī)藥物治療
中醫(yī)藥物治療是CFS的重要療法,主要通過補虛、理氣、活血等方法,調節(jié)氣血,恢復機體平衡。根據中醫(yī)辨證論治的原則,CFS的治療主要集中在補益脾肺、調和氣血、滋陰補腎等方面。①補氣藥:補氣藥物主要用于治療氣虛證,常用藥物包括黃芪、人參、黨參等。這些藥物具有健脾益氣、補益元氣的作用,能夠提升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緩解疲乏。黃芪在《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上品,具有“補虛損,益氣力,久服輕身延年”的功效,適用于CFS患者的氣虛疲乏癥狀。②補血藥:補血藥物主要用于治療血虛證,常用藥物有當歸、熟地黃、白芍等?!侗静菥V目》記載,當歸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效,可改善血虛引起的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癥狀。③活血化瘀藥:活血化瘀藥物常用于治療血瘀證,常用藥物包括川芎、丹參、紅花等?!秱s病論》指出:“久病入絡,絡中之血瘀滯不行,血脈不通,宜活血化瘀之劑。”這些藥物通過促進血液循環(huán),消除瘀血,緩解疼痛、麻木等癥狀[10]。④滋陰藥:滋陰藥物適用于陰虛證的CFS患者,常用藥物有麥冬、玄參、知母等。這些藥物具有養(yǎng)陰清熱的功效,可以緩解陰虛內熱所引起的五心煩熱、失眠、盜汗等癥狀。⑤溫陽藥:溫陽藥物適用于陽虛證的CFS患者,常用藥物有附子、肉桂、干姜等。這些藥物可以溫補陽氣,改善畏寒肢冷、腰膝酸軟等陽虛癥狀。陽虛患者的疲勞感較為明顯,溫陽藥物可以有效緩解其癥狀。
3.2 五行音樂療法
五行音樂療法是基于中醫(yī)五行學說的一種特色治療方法,通過音樂的旋律、節(jié)奏和情感引導,調節(jié)人體的情志、氣血運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素問·天元紀大論》指出:“五音應五臟”,即宮、商、角、徵、羽分別對應脾、肺、肝、心、腎五臟。因此,五行音樂療法通過五音的不同特性,調和五臟的功能,從而調節(jié)氣血,改善患者的情緒狀態(tài)。
在CFS的治療中,五行音樂療法可以有效緩解情志失調所引發(fā)的肝氣郁結、氣滯血瘀等病機。具體來說:宮音(對應脾):音樂旋律較為緩慢、舒緩,適用于脾氣虛弱、氣血生化不足的患者??赏ㄟ^調和脾胃,促進氣血生化,改善疲勞癥狀。商音(對應肺):清新、輕盈的音樂適用于肺氣不足的患者,能夠幫助調理肺氣,改善乏力、呼吸不暢等癥狀。角音(對應肝):角音清新激昂,有助于疏解肝郁,調節(jié)情志,緩解因情緒抑郁所導致的氣滯血瘀[11]。徵音(對應心):徵音具有激發(fā)心陽、振奮精神的作用,適用于心氣虛弱的患者,能夠幫助改善精神萎靡、失眠等癥狀。羽音(對應腎):羽音深沉柔和,適用于腎陽不足、陰虛火旺的患者,能夠幫助滋陰補腎,改善腰膝酸軟、畏寒肢冷等癥狀。
3.3 針灸治療
在CFS的治療中,針灸可以通過調節(jié)臟腑的氣血平衡,改善患者的疲勞感。常用的治療穴位包括:足三里具有補中益氣、調和氣血的作用。針刺足三里能夠增強脾胃功能,改善氣虛癥狀。氣海主治氣虛乏力。針刺氣??梢匝a益元氣,緩解精神疲憊。肝俞為肝經的要穴,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針刺肝俞有助于調節(jié)情志,緩解肝氣郁結所引起的疲勞。關元為補陽益氣的要穴,具有溫補腎陽、強壯元氣的作用。針刺關元可以增強腎氣,改善腰膝酸軟、精神不振等癥狀。此外,艾灸也是常見的治療方法之一,通過溫灸特定穴位,可以溫補陽氣,促進氣血運行,尤其適用于陽虛、寒濕阻滯的患者。
此外,火龍灸作為一種特殊的灸療方式,具有更強的溫陽、通經活絡效果,適用于氣虛陽虛、寒濕阻滯型CFS患者?;瘕埦?,又稱為“督脈灸、長蛇灸”,是將艾絨長條狀排列于督脈穴位上,通過艾熱持續(xù)溫灸督脈,以達到溫陽補氣、疏通經絡、振奮陽氣的目的。督脈為“陽脈之海”,其行走于背部正中,督灸通過溫熱刺激于督脈,可有效調節(jié)全身陽氣,特別適用于陽氣不足、氣虛乏力、畏寒肢冷的CFS患者[12]。督灸能夠迅速提升陽氣,改善畏寒、四肢無力等癥狀,同時增強免疫力,有助于緩解CFS的疲勞、免疫力下降等表現?!端貑?middot;生氣通天論》提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督灸通過扶助陽氣,符合中醫(yī)溫陽補虛的理論。
3.4 穴位敷貼按摩及藥物外治
穴位敷貼和按摩療法是通過外部刺激特定穴位,來調節(jié)臟腑功能、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方法。藥物外敷則是利用中藥材的透皮吸收作用,通過穴位的刺激,直接作用于病灶,起到局部和整體調節(jié)的作用。穴位敷貼常選用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經絡作用的中藥,如川芎、紅花、當歸等,將藥物研粉后調和成糊狀,敷于特定穴位如足三里、關元等,起到補氣活血的作用[13]。按摩療法則通過手法按摩刺激特定穴位,如推拿脾胃經的足三里、氣海等穴位,起到調和氣血、補益元氣的效果。
4 結語
CFS作為一種復雜的綜合癥狀,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了嚴重影響。中醫(yī)在CFS的防治中具有獨特優(yōu)勢,通過辨證論治,調節(jié)機體的整體狀態(tài),能夠有效緩解癥狀,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然而,目前中醫(yī)對CFS的治療尚需更多高質量的臨床研究,以進一步驗證其療效,并推動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發(fā)展。
5 參考文獻
[1] 楊德君,馬春霞,黃昊,等.周茂福對李氏清暑益氣湯的認識及其驗案舉隅[J].江西中醫(yī)藥,2024,55(7):32-34.
[2] 栗航,嚴驕俊,余蔥蔥,等.超聲引導下足三里穴注射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臨床研究[J].四川中醫(yī),2024, 42(6):189-192.
[3] 王位.基于“脾癉”理論探討慢性疲勞綜合征人群的證候特征分析[D].長春:長春中醫(yī)藥大學,2024.
[4] 郝佳.背部推拿法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脾腎陽虛型)的臨床研究[D].長春:長春中醫(yī)藥大學,2023.
[5] 黃夢園.針刺聯(lián)合陰陽調理灸改善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陽虛體質的臨床研究[D].武漢:湖北中醫(yī)藥大學,2023.
[6] 覃書穎.基于文獻分析法的針灸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臨床療效評價及其選穴規(guī)律研究[D].南寧:廣西中醫(yī)藥大學,2022.
[7] 李艷慧,馬巧琳,胡斌,等.針刺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的實驗指標選取及機制研究現狀[J].針刺研究,2021, 46(11):980-984.
[8] 戴帥.滾針結合拔罐治療慢性疲勞綜合癥臨床觀察[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7(50):35,196.
[9] 齊鳳軍,王宗佼,代瑜,等.推拿背腰部膀胱經穴對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血清IL-6、CHRM1含量的影響及臨床療效觀察[J].湖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20,22(3):63-66.
[10] 林發(fā)亮.五臟俞原配穴干預慢性疲勞綜合征的臨床觀察[D].濟南: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9.
[11] 翁瑋潞,王璐,周靖博,等.五行音樂聯(lián)合藥浴對脾腎陽虛型慢性疲勞綜合征高原官兵的療效觀察[J].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24,33(10):31-35.
[12] 龐娟.火龍灸在陽虛體質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外醫(yī)學研究,2021,19(18):106-108.
[13] 謝晨,何天峰,邴興紅,等.穴位敷貼對運動性疲勞運動員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的良性調節(jié)(英文)[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6,31(9):3832-3837.
[2024-11-26收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