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為什么貴如油?(下)
- 來源:百科探秘?航空航天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春雨,水汽,降水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5-05-09 17:34
文/ 于鵬翔
在上一期我們講過的降雨形成過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無論是中緯度地區(qū)的柏杰龍過程,還是熱帶地區(qū)的碰并過程,都需要充足的水汽。有了充足的水汽,空氣中才會形成云,而形成云,才能形成降水。陸地上的水汽一般都比較少。那這些水汽又是從哪里來的呢?讓我們先看一看世界地圖吧。
首先,我們往中國的東邊看,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大片的藍色呢?中國的東邊既有屬于我國的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更有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在我國南邊,還有遼闊的印度洋。海洋中什么最多?自然是水呀。這么多的水,水汽自然是非常充足的。問題是這么多的水汽怎樣才能來到我國的上空呢?
你知不知道有一種風叫作季風?季風是一種由于海洋和陸地溫度不同而產生的、會隨著季節(jié)而改變風向的風。我們中國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間,所以季風會非常明顯。冬天的時候,亞洲的大陸(尤其是北部地區(qū))比東邊的太平洋更冷,這時候陸地上就會產生一個巨大的高壓區(qū)域。于是,風就像河流一樣從氣壓高的陸地吹向氣壓相對更低的海洋;夏季的時候,陸地升溫更快,于是海洋的溫度變得低于陸地,從而在海洋中形成高壓區(qū)域,這時候的風便會從海洋吹向陸地。正是這股從海洋吹來的夏季的季風,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水汽。
這個夏季風很調皮。首先,由于有一個叫作地轉偏向力的力量,夏季風不是從我國的正東方吹向正西方,而是會轉個彎,從我國的東南方吹向西北方。換句話說,夏季風每年是先到我國的南方,再到北方地區(qū)。其次,要想帶來充足的水汽,需要夏季風很強勁,但是,季風可不是你想讓它變強就變強的,它會隨著陸地和海洋的溫差一點點變強。溫差越大,季風越強。
每年的春天,陸地上開始轉暖,帶著水汽的暖暖的夏季風首先會從海上來到我國東南沿海地區(qū)。這時候的夏季風還是一個“弱弱的孩子”,而陸地上的冷空氣也是強弩之末。
不太強的冷空氣和同樣不太強的夏季風會在東南地區(qū)互不相讓,夏季風帶來的水汽遇到冷氣團后開始形成降水。因為冷、暖氣團誰也不讓誰,誰也離不開這里,于是這雨就得淅淅瀝瀝下好長時間,成為東南地區(qū)的梅雨季節(jié)。
春天正是播種的季節(jié),經(jīng)歷了一冬天嚴寒的小苗也等著返青,正是需要大量降水的時候。春天氣溫升高了,土壤中的水分也開始大量蒸發(fā),但是夏季風還在南方和冷氣團纏斗呢,導致北方經(jīng)常是很長時間都沒有一絲降雨,所以才有了春雨貴如油的說法。
直到七八月份,夏季到來,夏季風才會帶著水汽姍姍來遲,在炎熱的夏季給我們帶來一陣陣降水。這時候的夏季風已經(jīng)很強勁了,帶來的水汽也十分充足,所以夏天不但會有降雨,很多時候還是瓢潑大雨。
古詩詞中的各種雨
古詩詞中,關于雨的名句有很多。曾有人統(tǒng)計過,《全唐詩》中含“雨”的詩句有5628 處,《全宋詩》中“雨”出現(xiàn)了9615 次,《全宋詞》中“雨”出現(xiàn) 了3359 次。而且,古詩詞中寫雨用的詞還都特別美。我們在天氣預報中聽到的是小雨、中雨、大雨、雷陣雨這種有明確指示雨量或者降雨形式的名詞,但是古詩詞中對雨的描寫,不僅帶有時間、雨量、季節(jié)、意境等,還常常表達作者的情緒,比如朝雨、暮雨、夜雨、驟雨、疏雨、細雨、微雨、煙雨、風雨、雷雨、山雨、江雨、春雨、秋雨、寒雨、殘雨、芭蕉雨、梧桐雨、杏花雨、梨花雨……你把這些詞語運用在自己的文章中,一定會給你的作文添色不少呢!
古詩詞中的雨不但有美好的意境,還含有很多科學道理。比如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其實杜甫在詩中描述了一次春季小雨的降雨過程。一場小雨能在春旱嚴重的時候落下,自然是“好雨”。春天的時候,空氣中的水汽并不充足,這時候緩緩而來的風能幫助這個地方補充空氣中的水汽,同時,晚上氣溫降低也更有利于水汽的凝結,形成降水。只是這股春風并不強大,帶來的水汽也并不多,因此只能是“潤物細無聲”了。
再比如王維的《山居秋暝》中說“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山中植被豐富、空氣濕潤,水汽充足,缺乏的恐怕只是能夠讓水汽凝結的一股冷空氣了。而恰好在晚上,這股冷空氣來了。于是空寂的山中下了一場小雨。下完雨的山谷被冷空氣充滿,氣溫迅速下降,所以才有了秋天的感覺。低溫讓空氣中的水汽無法蒸發(fā)到上空形成云彩,所以才有了后一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你看,在這些大文豪的筆下,春雨、秋雨不僅有別樣的情致,還富有科學知識。再去讀這些傳世的詩篇時,你是不是有了別樣的感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