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葉辛先生
- 來源:商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敖包相會,北國之春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15-12-01 13:56
作為藍色大講堂的擴張、延伸與續(xù)補,青島出版集團與李滄區(qū)委宣傳部以及《商周刊》聯手,又在倡導全民閱讀的熱潮中,適時推出了“青島悅讀·悅心大講堂”。第一期邀請的主講嘉賓是著名作家葉辛先生,足以可見講堂對文化、文學的刻意傾斜。
原本我要去演講現場聆聽的,但9月21日下午還是被絆著腿腳,沒法趕到現場。好在《商周刊》會有忠實記錄并特刊獨家策劃報道,我也因此一直焦灼期盼著,直到在報箱里拿到10月12日出版的第21期《商周刊》。
放下手里的創(chuàng)作,潛心反復閱讀,感受心靈愉悅,感受情感共鳴,我首先產生的是對葉先生深入淺出,四兩撥千斤的心悅誠服。葉先生講得實在、講得鮮活,更巧妙地將自己所見所聞嬗變成傳遞之濃烈感染。
三個小題目“讀懂一首歌、讀懂一部交響樂、讀懂一棟樓”都是自己親身經歷過的,都是自己的切身真實感受,在萬千目睹耳聞中選精拔粹,的確使人體會到深層閱讀的獨特心靈愉悅。那種娓娓道來的溫馨,那種質樸無華的浸染,既潛藏著創(chuàng)作規(guī)律又使人蕩氣回腸。
我想象當時58中的講演現場,那段生命與閱讀的相隨相伴,恐怕是一件對莘莘學子沉迷于信息、淺閱讀習慣的文學拯救。返璞歸真,將“作文”兩頭延伸為“創(chuàng)作文章”習文、作文的現身說法,恐怕是這個以快節(jié)奏、淺閱讀為時代特征的一次難得的授業(yè)。有一張58中體育館座無虛席的陪襯照片為證,那些聚精會神的凝望,那些不舍一字的聆聽,那些鴉雀無聲的心情激越……似乎都盈溢著文學閱讀的誘惑與征服力量。
從三個小題目里,我還讀懂了文人的遺聞異趣,與作品創(chuàng)作繼而不朽的關系?,斃叻虻你露異叟c《敖包相會》的歪打正著;冼星海創(chuàng)作《黃河大合唱》要求天天吃老母雞為創(chuàng)作營養(yǎng)的率真;郭沫若題寫“黃鶴樓”的六易其稿均被棄,最終信封上隨性的“黃鶴樓”成為選定的墨寶的趣聞,輕吟淺唱般訴說著作家的機敏與圓潤。下面不避重復嘮叨之嫌,我還是談談對“讀懂一首歌”的認知與感受。
《敖包相會》傳唱了半個多世紀,還將不斷傳唱。但是這首電影插曲的誕生,卻情節(jié)離奇?,斃叻蛎晒抛逯骷?,曾經與葉辛在上世紀末率作家代表團訪日。當晚宴請之中,日本作家不但即席演唱了日本民歌《北國之春》,還演唱了中國歌曲《敖包相會》,西裝筆挺的團長瑪拉沁夫興奮異常,還不邀自請主動伴舞?;氐阶√庍€是興奮未曾消減,迫不及待地告知葉辛:《敖包相會》是我寫的……這種講述無疑是小說家的講述,從一開始就神不知鬼不覺埋下了伏筆,吊足了胃口。
而后的講述更是行云流水,跌宕起伏。原來它的創(chuàng)作起因是一段愛情故事,直至歌詞的產生還經歷了一波三折。原來瑪拉沁夫在任藝術處長的時候,在歌舞團審查節(jié)目時,相中了一位女舞蹈演員,他像蒙古漢子般直爽提出約會,然而疏漏致使沒有約定具體時間。結果當然可想而知,他在曠野中干凍了一個晚上,沒有獲得愛情卻感情真摯地用“十五的月亮……”的詩句,道出了自己的委屈心聲。而后的歪打正著,是在中篇小說《草原上的人們》被改編成電影之后。導演邀請他寫一首插曲,并承諾請最好的作曲家作曲。從來沒有寫過歌詞的瑪拉沁夫,苦思冥想終無所得,幾經輾轉反側到天明,突然想到失戀時寫下的詩句。不料從沉寂中找出來,自己讀著還感情充沛也很有味道。抄一抄,押上韻呈送給導演,導演看完興奮異常,一拳砸在他肩膀上算是首肯。這就是半個世紀人們依然傳唱不衰,依然鮮活旺盛《敖包相會》的起始。
簡略總結,將“生命與閱讀相伴”為題,講述了從閱讀到記憶,從記憶到構思,從構思到創(chuàng)作嫻熟成熟的良性循環(huán),我打心眼里佩服這種既靈性又情趣的真情講述。
雖然沒有親眼目睹,但仍然感受到文學魅力的感召。從學習的角度審視,這種講述方法是值得效仿的。作為一個創(chuàng)作者,應該開始于閱讀,尤其是包括閱人的深層閱讀,因為那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全程支撐,來不得半點虛無和輕浮。
文/李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