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水庫選釣點難的問題
- 來源:垂釣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水庫,釣點,問題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4-02-25 15:14
文/本刊·解志耕
水庫選點之所以有難度,主要有以下原因:一般大中型水庫是在峽谷間截流建成的,河道溝溪相通,大魚的活動范圍廣;上下游落差懸殊,上淺下深,水溫差異大,天氣、水溫對魚類活動影響大;蓄水靠人工控制,因經常放水,水位變化無常,魚情不穩(wěn)定;周邊地貌隨山勢走,起伏多變,水底地形復雜,多峽谷、深潭,溝坎不平,遺留物多;等等。水庫的這些特點,使水庫魚類具有獨特的活動規(guī)律。在水庫垂釣,必須根據水庫的特點,按照不同時期的氣溫、水溫、水情變化和魚類的活動規(guī)律選擇釣點。
一、按照魚類的季節(jié)活動規(guī)律選點
魚類是變溫動物,其食欲和一切生理機能無不隨氣溫、水溫的變化而變化。氣溫是影響水溫的直接因素,水溫是影響魚類活動、攝食的決定因素。一年四季,由于氣溫、水溫的變化各不相同,魚類的活動也不同。
春風送暖,水庫冰河融化,淺灘水溫回升快,水中生物復蘇早,誘使鯽魚和鯉魚紛紛到淺灘游弋覓食、產卵。當水溫上升到10℃以上時,可在上游淺水區(qū)和庫灣水草豐茂地1~2 米深的水域垂釣。
入夏以后,天氣逐漸炎熱,水溫上升到15℃以上,魚類逐漸進入旺食期,蟄伏在深水的大魚攝食活躍。此時,釣點要逐步向較深水域轉移。隨著氣溫的升高,水溫上升到25℃時,魚類便由淺水區(qū)轉入溫變小、較涼爽的深水區(qū)活動。所以盛夏要在深水灣(潭)選點,手竿釣點的水深應以3~5米為宜,海竿釣點的水深應以5~7米為宜。
進入秋天,氣溫不再那么炎熱,但水溫還比較高,魚仍在適宜它生存的較深水域活動,所以還要“釣深”。到了中晚秋,天氣漸涼,“七上八下九歸堆”,魚類預感到冬天的臨近,逐步向深水洄游。此時魚貪食,以貯藏脂肪,準備越冬。在魚類洄游歸宿的深水溝灣選點,有望豐收。
二、按照魚類旺食期的活動規(guī)律選點
在水域面積大、食物較貧乏的水庫里,魚類總是在適合它生存的水層圍繞著食物進行活動。入夏以后,魚類進入迅速生長期,食欲大增,水庫垂釣也進入了最佳時期。在天氣、水情正常的時候,魚類的活動規(guī)律是:早晨開始到近岸覓食,中午逐漸向深水游動覓食,傍晚再游到近岸覓食,天黑之后回到棲息地。富有經驗的釣友善于勘察水庫周邊及水底地形地貌,能按照魚類的活動規(guī)律尋找到魚“路”(魚類的洄游線)和魚“窩”(魚類的棲息地、覓食地)選點。
魚類的洄游路線主要在貫通的舊河道,這是魚類逆水而上、順水洄游的主要交通線。而河道狹窄“細腰帶”的“鏵尖”凸處、“半尖島”、急流旁的“二流水”、溝溪進水口的交匯處、深水溝門的兩側,則是魚類洄游、覓食必經之路。在這些地方選點,常常能釣到大魚。
魚類的棲息地主要在舊河道的灣角、深潭、砬頭拐彎緩水處、樹下、亂石堆、橋涵及閘門洞等,而河道的溝灣、石埂、溝坎、深淺水交界處的洼坑往往是魚類的大棲息窩,這些地方僻靜,魚類有安全感。
魚類的覓食地主要是水草區(qū)、進水口、下風口、泥沙底有草的溝灣、洼子、深坑、石埂、網箱喂魚處、旅游碼頭及垂釣者密集的投餌區(qū)等。這些地方淤積的草籽、昆蟲、微生物多,食物豐富,是理想的釣點。
三、按照魚類的異?;顒右?guī)律選點
有時水庫魚類受水情、天氣變化及人類活動的影響,活動異常。如進入雨季,水庫漲水,魚兒異常活躍,紛紛逆水而上,奔向河口淺灘等食物豐盛地。“漲水釣河口”,漲水不大,可選擇溝溪進水口垂釣;漲水較大,可釣偏流或回水灣。
天旱少雨或水庫放水,水位急劇下降,一些淺水溝灣、洼坑、水草區(qū)逐漸枯干,魚兒驚慌不安,紛紛離開原來的棲息地去尋找新的棲息地和覓食地。“落水釣深潭”,可選擇有進水口食物較多的溝灣、深潭下鉤,往往收獲頗豐。
天氣好壞直接影響魚情的變化。刮2~3級風的天氣,魚兒異常活躍,釣點選在迎風面、下風口為佳。悶熱無風天氣氣壓低,水中缺氧,魚兒感到異常不適,缺少攝食欲望,要選擇水中氧多的進水口、水草豐茂地垂釣。遇有雷雨大風,波及水面沿岸,魚驚慌遠離岸邊,釣點應向深水轉移。
水庫魚類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如白天游人嘈雜,車、船鳴笛穿梭行駛,大魚不輕易靠岸,可在離岸較遠的水域拋鉤釣。夜間寂靜,魚類特別是大魚敢于靠岸覓食,在食物較多的深水溝灣、旅游碼頭等地近岸布陣較好。
總之,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情況不同,同一季節(jié)的氣溫差異很大。我們必須根據當地的實際和水庫的特點,考慮到不同時期的氣溫、水溫、水情、魚情變化等多方面因素,才能選到適宜垂釣的理想釣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