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匙“海怪醬”
- 來源:商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guān)鍵字:海鮮,蝦醬,蟹醬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4-09-05 21:31
文 崔啟昌
海邊人吃海鮮,鐘愛大個頭的魚蝦蟹貝,因為倚海而居,捧起的飯碗里常有海鮮的美味繚繞,這是離海遠(yuǎn)的人無法企及的。不過,不能因此就認(rèn)定人家除了“大海鮮”,就不怎么喜歡小魚、小蝦、小蟹子之類的“小海貨”。海邊人常說,小海貨里也有大乾坤。
小海貨的烹飪方法多是蒸、煮或是煎炸。它們個頭兒雖小,但獨有的鮮美滋味讓其同樣有了能登“大席面”的資本。另一種使小海貨陡然升值的加工方法,讓但凡嘗過其味的食客無不咋舌稱好:制醬。小海貨“蝶變”而成的醬種類不少,像蝦醬、蟹醬、筆管魚醬等等,都是海邊人一年四季飯桌上常見的抿酒下飯的海味吃食。
我也枕海而居,自恃對大海鮮、小海貨格外熟悉,吃得比旁人見的都多。哪知,今夏去煙臺,在當(dāng)?shù)孛朗辰稚蠂L到了一道海味好菜,竟讓我在海鮮美食上“見多識廣”的優(yōu)越感一下子少了若干。
這道好菜就是“海怪醬炒蛋”,我乍一聽到這個菜名甚感生疏。盡管朋友再三褒獎這道菜多么有營養(yǎng),味道多么獨一無二,我還是好大會兒未能下箸。搞不懂它的來路,把不準(zhǔn)它為何有這么個怪嚇人的名字呀!朋友鄭重介紹道,這菜中的“海怪醬”得來不易,是專用寄居蟹剁碎磨細(xì)、加鹽發(fā)酵弄成的。因寄居蟹并不養(yǎng)殖,屬于漁獲副產(chǎn)品。漁民珍惜大海的饋贈,擇取寄居蟹可供食用的肉脂膏部分制成醬品,以悅味蕾。
探清“海怪醬”底細(xì),我和同行朋友紛紛執(zhí)箸嘗鮮。果然,這“海怪醬”與雞蛋搭配,在蔥碎兒、姜絲和小米辣的“幫襯”下,借助熱油“撮合”而生成的菜肴香且鮮,入口嫩滑,蟹肉的鮮味突出,沒有蟹殼細(xì)渣“扎口”,回味悠長。酒足后,應(yīng)賓客不同口味,主食上了面條、饅頭和米飯。吃前,朋友介紹,“海怪醬”搭配米飯也好,面條、饅頭也罷,各取一匙即可。我獨愛面條,掏得滿匙“海怪醬”入碗,與紫菜蛋花澆頭一起“調(diào)合滋潤”面條,濃香氣息撲面,令我食欲頓生。緊臨而坐的女士將一匙“海怪醬”與米飯相拌,原本白花花的大米飯少頃成了金褐色。好看的色澤,好聞的味道,讓第一次吃到“海怪醬”的她倍感驚喜。
據(jù)說,煙臺的“海怪醬”多產(chǎn)自長島。長島人靠海吃海,對捕撈的大小漁獲珍愛有加。在感恩大海饋贈的同時,一輩輩都秉著物盡其用的傳統(tǒng)。像寄居蟹這種“既害其海螺之主,又霸占海螺之屋”的“怪物”,雖可用之處了了,但也不舍得廢了棄了,取其可用部分剁碎磨細(xì)弄醬,制一道不可多得的海味醬下酒就飯,一來滿足了口腹之欲,二來為平常日子添了趣味。
“海怪醬”讓我憶起小時候的一些過往。當(dāng)時家鄉(xiāng),幾乎家家天井里都安有一盤水磨。除了磨豆?jié){馇小豆腐,水磨的另一個用途便是將海上捕撈的小蝦小魚等研磨成稠漿狀,繼而裝進(jìn)瓷壇里加鹽調(diào)好,密實扎緊壇口,靜靜等待發(fā)酵。那時,日子過得普遍拮據(jù),村民們因為這一口海味醬的“滋潤”,臉上倒也不失暖意容光。我記得,我家天井中的水磨還常磨“嘟嚕蟹醬”。父親在外行醫(yī),有了薪水,會去鎮(zhèn)上集市買上半袋子的嘟嚕蟹,拎回家讓母親做“嘟嚕蟹醬”。嘟嚕蟹多在泥質(zhì)灘涂棲居,肉少殼厚個頭小,用其制成的醬味道差勁,跟“海怪醬”相比,可謂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日子漸好后,“嘟嚕蟹醬”就隨即變成了回憶。
物阜民豐時,用好食材烹制好菜肴很容易。同樣情境下,若用不起眼的“糙物”,或者本可列進(jìn)廢棄清單的食材烹制出美味吃食來,這除了上乘的技藝,里面蘊含的東西可就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