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出時空隧道 連接過去與未來
- 來源:攝影之友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楊瀟,城市廢墟,攝影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17-02-23 10:29
楊瀟
現(xiàn)居北京,現(xiàn)任窮游網(wǎng)用戶體驗設計總監(jiān) 。城市廢墟探險、光繪攝影狂熱玩家。Getty image簽約攝影師,LWPA(全球光繪聯(lián)盟)成員,評委。
微信公眾號: ILLUSION-IN-RUINS
重橫交錯的線條,光怪陸離的空間,亦幻亦真的色彩,她的照片,總能在1秒之內(nèi)迷住你。4年時間,她走訪過27個國家,104個城市,這些看上去是來自異次元的場景,被這位夜間攝影及廢墟攝影的狂熱者在地球上一一找到。通過夜間光繪,創(chuàng)造出了帶有自我感知的全新風景。
在保加利亞的巴爾干山頭屹立著一座插著一支香燭的“飛碟”。它建于前蘇聯(lián)時期,是為了紀念19世紀保加利亞抵抗土耳其侵略的一座巨型紀念碑,名為buzludzha。這個“飛碟”曾經(jīng)輝煌無限,但隨著蘇聯(lián)解體,保加利亞共產(chǎn)黨的倒臺,buzludzha不消幾年已化為危樓,成為廢墟。幾年前的一天,楊瀟在無意間看到幾張關于此地的照片,卻被這種破敗中滿是英雄末路的凋零美感動得一塌糊涂。隨后的兩年內(nèi),她利用各種假期先后在此處度過了6個日夜,看到了它的每一面:白天、夜晚、迷霧、暴雪、電閃、雷鳴、盛夏、嚴冬。從此之后,她開啟了屬于自己的探索奇境旅途。在酷暑的沙漠中穿行,在零下30多度的夜間翻越雪山,在古堡內(nèi)被巡邏直升機搜查,在軍事基地的雪夜躲避搜尋犬,在水位到大腿全是蝙蝠的地下管道浸泡整夜,在雷雨天70多米高的紀念碑頂端與閃電擦身而過……這些極限的體驗,每一次都將她的身體推向體能邊緣,卻將心靈牽引到更高的頂點。
如果說廢墟中存在的這種“永恒”本身即是一種美,如何呈現(xiàn)它則是另一個讓楊瀟為之著迷的私人游戲。在漆黑的環(huán)境中,她通過自帶的人工光源,對拍攝主體進行不同角度、顏色、亮度的打光。“夜間光繪攝影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光的控制與運用,并通過這種方式的拍攝建立我與拍攝主體之間的聯(lián)系。日光下看上去平淡無奇的景象,在黑夜中會以另外一副面孔出現(xiàn)。也正是在黑暗中,人們才會更加誠實地珍視溫度與光亮。”
從某種程度上講,被拍攝的主體被投入了拍攝者的選擇和二次創(chuàng)造,這種關系的建立則是最讓她激動的時刻。“對于廢墟之地的觀看視角,如果通過一條時間軸來展現(xiàn)的話,一端是廢墟輝煌興盛的過去,另一端是衰敗被遺忘的現(xiàn)在。而通過夜間攝影對它的二次還原創(chuàng)造,在時間軸上產(chǎn)生了一層新的時間緯度,如同一道閘門,連接過去與未來,興盛與衰敗,榮耀與恥辱,眼前的建筑和它面前的我。”
“對這件事上癮,根本停不下來。”楊瀟的原因非常簡單。從尋找世界各地的廢墟建筑,到整夜不眠的夜間拍攝,再到后期處理,楊瀟的拍攝是個極其龐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體力和物力,可她卻樂此不疲。工作之余,她每年都會安排3-4次的旅行。2016年,她在冬天前往了克羅地亞,啟動了前南斯拉夫的廢墟遺跡與紀念碑這個大主題拍攝;夏天去了法國大西洋沿岸,進行了惦念已久的大西洋壁壘系列的拍攝;9月份去了烏克蘭,走訪了基輔地下設施和切爾諾貝利。新的一年,她希望自己能夠繼續(xù)保持純粹、忘我的狀態(tài),繼續(xù)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個游戲中去。
顧問點評
露絲·艾克恩
我在GEO與很多戶外探險攝影師一起工作,他們以洞穴拍攝為主。那些洞穴大多幽暗深邃,只有在閃光燈被觸發(fā)的一刻,才能窺見洞中景象。楊瀟面對的挑戰(zhàn)是:對白晝之下的景象重新定義,并以特別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她作品中的畫面似曾相識又陌生,好的作品是會讓你微妙地游離在熟悉感和陌生感之間。
編輯/周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