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小婕子伦流澡到高潮视频,无码成人aaaaa毛片,性少妇japanesexxxx,山外人精品影院

洞朗往事與中印邊境的未來

  • 來源:兵器知識
  • 關鍵字:洞朗,中印,邊境
  • 發(fā)布時間:2017-09-06 15:32

  自2017年6月26日媒體首度曝光中印邊境發(fā)生對峙事件以來,雙方已經(jīng)僵持了一個多月。盡管中印邊境之間的爭斗從未平息過,但基本都發(fā)生在最具爭議的東西段邊界,這次對峙事件卻發(fā)生在最“太平”的中段邊界,因此引起了廣泛關注。在中印兩國深入推進國家間關系,特別是印度剛剛加入中國主導成立的上合組織的大背景下,印軍為何罔顧國際法和輿論悍然越境挑釁,并且毫無退縮之意?錫金段邊境究竟有何玄機?我們從歷史的起點慢慢探尋。

  不能不說的錫金王國

  說到中印邊境爭端,我們第一時間想起的往往都是藏南和克什米爾地區(qū),這次發(fā)生的地方卻是很少提及的洞朗地區(qū),其與印度交界的邊境線稱作錫金段,印軍就是從錫金越界引起的這場爭端。而說到這里,就不能不提歷史上與中國淵源極深的錫金王國。

  根據(jù)目前有記載的史料,錫金在7世紀左右屬于吐蕃(藏區(qū))。在錫金的傳說中,8世紀藏傳佛教大師蓮花生大士曾預言,錫金的國王將會是一位來自東方的、名叫“彭措”的人。喇嘛們循著大師的預言,經(jīng)過千辛萬苦在錫金的甘托克(曾是錫金國的首都)找到了彭措南嘉,一位西藏康區(qū)(西藏東部一帶)弭藥王子的后代。喇嘛認定他就是要找的人,推戴他為國王。隨后,在蓮花生的支持下,彭措南嘉降服了當?shù)氐睦撞疾樽逋林?,并仿照西藏的政治制度,?642年建立了錫金的第一個世襲君主王朝——南嘉王朝。

  地理上,錫金王國西鄰尼泊爾,東鄰不丹,由于國家小、實力弱,經(jīng)常受到尼、不兩國的侵犯,但一直頑強地保持著獨立的地位。18世紀初,在尼泊爾的廓爾喀人建立起統(tǒng)一的廓爾喀王朝,將對外擴張的目光再次瞄準了近鄰錫金。而這一次,錫金沒能撐下去。廓爾喀入侵錫金后,錫金國王向東越境逃亡到西藏春丕谷(今西藏亞東縣內(nèi))避難。被勝利沖昏頭腦的廓爾喀人一路向東占領了整個后藏地區(qū)。然而,這些越過喜馬拉雅山的軍隊不知道危險正悄然來臨,他們即將面對的是一個令周邊國家聞風喪膽的對手——正值國力巔峰的清王朝。

  面對氣勢洶洶的廓爾喀軍隊,兵少勢弱的班禪緊急向清廷求援。1個多月后,消息傳到了正在承德避暑的乾隆皇帝耳中。成就曠古爍今的乾隆已值“皇帝生涯”末期,但顯然不會忍受周邊宵小對“天朝”的挑釁。一紙命令,內(nèi)地數(shù)萬大軍開拔奔赴西藏。雖然以西藏當?shù)刭F族和清廷駐藏官員求和賠款而僥幸收場,但委曲求全永遠都不適用于國家間的紛爭,特別是對象還是廓爾喀這種野心極大的國家。3年后,廓爾喀再次入侵后藏。這一次,再也沒有賠款一說。著名將領福康安和海蘭察統(tǒng)率清軍經(jīng)過1年多苦戰(zhàn),不僅將廓爾喀人全部逐出西藏,并一路追擊至今尼泊爾加德滿都城郊。廓爾喀軍隊請降,從此成為清王朝的藩屬國。這也為乾隆皇帝“十全武功”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當然,錫金也得以復國。

  屈辱但明確的法理依據(jù)

  既然國家都是中國給打下來的,為什么錫金最后卻被印度吞并了呢?一切的根源都來自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

  從17世紀初,英國就開始入侵印度,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已控制了印度的絕大部分領土。在此期間,弱小的錫金自然逃不過英國人的魔爪。1814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入侵錫金并完全占領。出于長期穩(wěn)定獲取利益的考慮,英國提出了“拱衛(wèi)印度安全”的戰(zhàn)略思想,并明確了三個安全緩沖區(qū),西藏就是其中之一。顯然,面對日漸式微的清王朝,英國是不會放過嘴邊的肥肉的。與此同時,北邊的沙皇俄國正在實行“要在溫暖的印度洋里洗濯靴子”的南下印度洋戰(zhàn)略。于是,兩個強大帝國的目標都聚焦到了同一個地方——西藏。

  1875年,英國借“馬嘉理事件”要求已淪為半殖民政府的清廷謝罪賠款,并且同意開通印藏交通線,為英國侵藏戰(zhàn)爭打下了基礎。1884年,英國派出一支300人的小隊武裝進入西藏,被藏民阻擋后,英軍以藏民侵入錫金為借口公然發(fā)兵西藏,搖搖欲墜的清王朝已無力也無心抵抗,藏民組建的隆吐山防線在裝備精良的英軍面前無法支撐。攻陷隆吐山后,清政府與英國議和,于1890年和1893年與英國先后簽訂了《中英藏印條約》與《中英藏印續(xù)約》,承認錫金歸英國保護,開放亞東為商埠。條約劃定了中國西藏和錫金的邊界,錫金從此徹底淪為英國的“保護國”。印度獨立后,印度政府也曾多次以書面形式向中國政府確認對錫金段邊界走向沒有異議。此次對峙事件中,我國外交部的聲明即以此條約作為中印邊界錫金段的劃分依據(jù)。

  可以說,印軍此次越界挑釁在法理上是完全站不住腳的,即便這個依據(jù)源于一段屈辱的歷史。

  由“國”變“邦”都無法填滿的野心

  1947年,印巴分治。獨立后的印度自然而然地繼承了英國對錫金的特權,并于同年與錫金簽訂協(xié)議,參照此前英國管轄模式,繼續(xù)向錫金派駐專員。1949年,野心日漸膨脹的尼赫魯不滿“建議”式的統(tǒng)治方式,強行接管了錫金政府,控制了錫金的經(jīng)濟、國防、外交等大權。1年后,印度宣布錫金為其“保護國”。1975年,印度更進一步,廢黜了錫金國王,將已成傀儡的錫金徹底吞并。從此,錫金事實上成為了印度的一個邦。而中錫邊境也變成了中印邊境。雖然錫金王國的最后一代國王帕爾登·頓杜普·納姆加爾(又譯巴丹頓珠南嘉)并未就此屈服,在美國尋求政治避難的他始終拒絕放棄錫金國王的身份,終身領導錫金王室為錫金的復國努力,其子1982年繼位后也在繼續(xù)謀求復國大業(yè)。但這些努力在外界看來更像是一種表態(tài)式的口號,誰也不會相信錫金能夠成功復國。

  過去,中國基于印度對西藏的態(tài)度,一直拒絕承認印度對錫金擁有主權。2003年,時任總理溫家寶與印度總理瓦杰帕伊就邊界問題舉行會談,達成了錫金和西藏主權歸屬的共識。中國開始承認印度對錫金擁有主權,同時印度亦正式承認中國對西藏的主權。2005年,中印雙方正式在邊界問題上互作調(diào)整。從此,中印出版的世界地圖中,關于錫金和西藏的部分一直沿用到現(xiàn)在。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是世界上最后一個承認錫金屬于印度的國家。

  試想,如果錫金一直作為一個主權國家獨立存在,那么今天的對峙事件將很難發(fā)生。畢竟,印軍很難理直氣壯地越過一個主權國家的邊境到另外一個主權國家的領土進行挑釁。所以,錫金由“國”變“邦”后,給中國邊界安全埋下了巨大的隱患。而這個隱患絕不僅僅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這些。

  從最太平到最不太平

  眾所周知,1962年中國實施對印自衛(wèi)反擊作戰(zhàn),徹底打擊了印軍的囂張氣焰。戰(zhàn)爭主要集中在中印邊境的東段和西段,中段也就是錫金段因為幾無爭議,所以相對緩和。1963年起,為了顯示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誠意,中國軍隊在東西兩段同時后撤,再度實行脫離接觸隔離政策。由于當時錫金還是一個主權國家,中國理所當然地在中錫邊境部署了防御力量。而印軍當時在錫金部署有2~3個山地步兵旅。這樣,中錫邊境就成了中印武裝力量直接接觸的唯一邊境地段。于是,錫金段的局勢也從最太平變成了最不太平。

  印度將中國撤軍的誠意視為軟弱,在中錫邊界不斷地向中國軍隊挑釁。在著名的乃堆拉山口,印軍多次越過已劃定的中錫邊界,移動界碑,修筑工事,架設電話。印軍戰(zhàn)機也多次侵入中國領空,對西藏的康巴宗、亞東等地進行抵近偵察。到了1966年,印度開始在邊境地區(qū)頻繁肇事,挑起軍事沖突,不斷由亞東地區(qū)入侵我境,修筑工事,偷移界碑。據(jù)部分資料顯示,僅1967年一年,印軍入侵活動就高達178次,平均2天1次。為了打擊印度的侵略行徑,中國在乃堆拉山口和卓拉山口實施了兩次小規(guī)模的自衛(wèi)還擊作戰(zhàn),而戰(zhàn)斗的起因均是印軍打死打傷中國邊防部隊官兵。

  在乃堆拉山口自衛(wèi)還擊戰(zhàn)斗中,中國軍隊殲敵607名,繳輕機槍1挺、沖鋒槍9支、步槍16支及其它物資一部。迫使印軍打著白旗來中方邊境一側接收尸體和武器、彈藥等,并在移交書上簽了字,承認了侵略。幾個月后的卓拉山口自衛(wèi)還擊戰(zhàn)斗中,中國軍隊摧毀印前沿工事9個,斃傷印軍195人,再次用“獵槍”將“豺狼”趕出了領土。盡管1987年在東段的桑多洛河谷差一點再次發(fā)生戰(zhàn)爭,并且邊境對峙事件時有發(fā)生,但槍聲再也沒有在中印邊境響起過。顯然,印度人并不甘心失敗,只是中國給它留下的心理創(chuàng)傷實在太大,直接尋釁滋事是不敢了,但這并不代表印度在邊境線上就此“消停”了。

  “底氣十足”的借口

  這次,印度為越境挑釁編造的理由可謂費盡心思,聲稱是為不丹出頭。那么問題來了,印度為什么能給一個主權國家出頭,對方竟然還默認?原因在于不丹和以前的錫金一樣,也是印度掌控下的傀儡,只是沒有后者那么徹底而已。

  不丹與印度的聯(lián)系也源自英國。從18世紀開始,不丹和英國之間屢爆沖突,1864年11月,兩國之間爆發(fā)了著名的“杜阿爾斯戰(zhàn)爭”。當時不丹完全沒有現(xiàn)代化武器,也沒有正規(guī)軍,面對現(xiàn)代化武裝的英軍當然力不從心。5個月后,不丹被徹底擊敗。雙方經(jīng)過談判,簽定了《辛楚拉條約》。根據(jù)這個條約,英國奪取了不丹南部最肥沃的土地,但承諾不干涉不丹內(nèi)政,另外,每年支付不丹五萬盧比作為補貼。也許有人疑問,為什么英國不直接吞并不丹而要采取這樣一種半殖民的方式。從當時的地理條件來看,不丹北部緊鄰喜馬拉雅山,海拔高、氣候寒冷,英國自然不愿意將部隊派遣到這么一個惡劣的環(huán)境中駐扎,如果不丹能成為己方掌控的戰(zhàn)略“緩沖區(qū)”,讓不丹保持其“獨立”地位并無不妥。1910年,英政府與不丹政府簽訂了一系列條約,對英不關系進行了具體的確認,其中就包括不丹須接受英國在外交關系上的“指導”,而英國則同意不干涉不丹內(nèi)政。

  與對錫金的控制一樣,獨立后的印度同樣繼承了英國與不丹的關系。根據(jù)1949年簽訂的《印度-不丹友好條約》,不丹的外交政策也要接受印度的“指導”。1961年以后,不丹曾多次表示希望保持自身主權完整,這個愿望直到2007年重新修改《印度-不丹友好條約》后才得以實現(xiàn)。修改后的條約廢除了有關不丹需要在外交政策上接受印度“指導”的條款,并明確承認不丹的主權地位。雖然條約修改了,但不丹在經(jīng)濟、軍事和安全上一直難以擺脫對印度很強的依賴性。不丹的皇家軍隊由印度幫助培訓,不丹的發(fā)展計劃也基本由印度幫助制定。印度是不丹的最大援助國,其援助額的80%以上均來自印度。印度進口約占不丹總進口75%,對印度出口約占不丹總出口85%。由于不丹水利資源豐富,印度在幫助該國開發(fā)水能方面投入巨資,而不丹則通過印度援建的幾個水電廠向印度供電。雖然依然頭頂世界最貧窮國家的帽子,但僅靠向印度供電所獲得的出口創(chuàng)匯卻已經(jīng)使不丹成為南亞人均收入較高的國家。印度前外交秘書拉吉夫·西克利曾稱,“印度在考慮與不丹關系時關注了不丹的敏感和關切。盡管已經(jīng)完全不用印度的外交‘指導’,不過不丹依然會按照印度在外交關系上對其的建議行事。”這鮮明展現(xiàn)了不丹的傀儡地位。

  因此,印度人的借口看起來底氣十足,而中國與不丹之間的的確確存在的邊境模糊問題也給這一借口增添了幾分“合理”的味道。

  “最后一千米”引發(fā)的大新聞

  1890年的《中英會議藏印條約》雖然明確了中國西藏與南邊各國的邊界,但由于當時測繪水平還比較低,加之邊境地貌非常復雜,地圖上粗略的一條分界線投射到實際中必然會產(chǎn)生巨大差異。有專家比喻,這就相當于在一個精度很差、而比例尺又很小的地圖上,用粗線筆畫了一個邊界,雖然大致走向沒有爭議,但是如果改成高精度大比例尺的地圖,邊界就亂七八糟,很多地區(qū)不明了。

  事實上,中不關系在近代一直比較友好,西藏和不丹的貿(mào)易往來非常密集。上世紀50年代末,在印度當局的壓力下,不丹接收了反叛未果而外逃的達賴及其6400多名隨從,其中很多人后來成了不丹的上層政治人物。這給中不關系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1959年,中不邊境貿(mào)易關閉,歷史悠久的商貿(mào)往來中斷。1974年,藏人卷入謀殺不丹國王的王室內(nèi)斗陰謀之中,這使得不丹人對藏人的態(tài)度大為改變。1979年開始,不丹決定將未加入不丹國藉的藏人遣送回西藏,但被印度阻止后轉送至印度。不過,不丹本身跟西藏就有著深厚的血緣和宗教關系,其容留反叛藏人等于分裂中國。而對于不丹來說,夾在中印兩個大國之間,考慮到對印度的嚴重依賴,不丹對中國一直抱著“不是朋友,也不能是敵人”的態(tài)度。目前,不丹是中國鄰國中唯一沒有與中國建交的國家。它也與印度一起,是中國鄰國中僅有的兩個沒有簽訂邊界協(xié)議的國家。

  中不邊界長約550千米,存在著一條習慣線,基本上比較穩(wěn)定,也沒有什么爭端。但由于種種歷史原因和現(xiàn)實因素,留下了一些爭議,分歧比較大的一共有6部分,總面積加起來有1200平方千米左右,洞朗地區(qū)就是其中之一。無論是從歷史設制、防務、賦稅、勞役等方面看,還是根據(jù)1890年《中英會議藏印條約》的相關規(guī)定,中國都擁有這些爭議地區(qū)的主權。但因為氣候惡劣、交通困難等原因,這1200平方千米的區(qū)域一直都是“準無人區(qū)”,歷史上管理一直很松散,中國也沒有實際控制。后來不丹在洞朗設置了季節(jié)性哨所,完成了非法占領和實控。

  近年來,隨著國力的不斷增長,中國開始逐漸收復此前被周邊國家蠶食的領土。2007年,中國邊防部隊依法摧毀了不丹此前設置在洞朗的2個季節(jié)性哨所,并于2012—2014年建立了新的蔗草場哨所。為了方便補給,中國一直在修建一條按照中國邊防部隊傳統(tǒng)的步行巡邏路線,沿相對平緩的多卡拉山分水嶺山脊東側向南,通往洞朗地區(qū)最西南端的公路,這次對峙正是因為通往哨所的最后一段公路引發(fā)的。

  西里古里走廊的戰(zhàn)略憂慮

  洞朗的特殊性在于三面均被印度勢力包圍,成為一塊“孤軍深入”的地區(qū)。而洞朗所屬的亞東自古以來就被稱作“南亞通往西藏的鑰匙”,反過來看,也是“西藏通往南亞的鑰匙”。因此,洞朗看似危險的地理特征既是劣勢也是優(yōu)勢,如果不被對方吞并,那么就會成為一把直插對方腹地的“尖刀”。印度人這次“狗急跳墻”的根本原因或許就是看到了后一種可能性。

  從中國修建的公路走向來看,其終點很可能是中印不三國交界點——吉姆馬珍雪山,也就是1890年《中英會議藏印條約》規(guī)定的界線。就算事實如此也無可厚非。該交界點比多卡拉山口(此次對峙的位置)稍高一些,站在山脊上,從北向南可以俯瞰印度的恒河大平原。并且相對錫金段,這一線的山脊“并不算高”,平均海拔大約在4100米,吉姆馬珍雪山山頂也就4300米,在此設立營房長期駐防毫無問題。印度的憂慮或許是,一旦中國這條公路修通,中方很可能會將季節(jié)性巡邏變成常設哨所,那么印度的“脖子”——“西里古里走廊”就將無險可守。

  從地圖上看,印度次大陸與東北七邦之間的地緣聯(lián)系全靠這條稱作“西里古里走廊”的戰(zhàn)略要道,好比一個葫蘆連接兩頭的最窄部分。如果中國完全占據(jù)了吉姆馬珍雪山三國交界點,利用海拔高度差對“西里古里走廊”實施監(jiān)視或打擊,那么印度向東北部地區(qū)的軍事動作將毫無秘密可言。更為要命的是,西里古里走廊最窄處僅有60多千米,在山脊上布設大口徑榴彈炮就能輕松打擊下方的鐵路線、公路線和通過此地的部隊,并且這段距離對于機械化部隊來說,可謂轉瞬即至,印度在東北七邦的一切都將面臨被戰(zhàn)略合圍的威脅,這無異于掐斷了印度的“脖子”。但真實的戰(zhàn)爭不是動動鼠標的電腦游戲,要切斷這條“生命線”并非如紙上談兵那般簡單。

  強硬背后的資本

  且不論在崇山峻嶺遂行機動作戰(zhàn)的超高難度,僅從印度在此地區(qū)的駐軍規(guī)模就可以發(fā)現(xiàn),掐斷“西里古里走廊”目前只可能是一種戰(zhàn)略設想。畢竟,大家都能看到的威脅印度人不可能看不到。實際上,在中印邊境地區(qū),錫金段及東段是印度的主要兩個作戰(zhàn)方向,印軍在這兩個方向上部署了重兵。這里我們重點說一下印軍在錫金段的兵力部署情況。

  印度陸軍在錫金段部署了1個軍的兵力,即第33軍,隸屬于總部位于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的印度陸軍東部軍區(qū)。該軍總部就設在西里古里,下轄3個山地師,總兵力達6萬至7萬,被視為印度對華軍事準備的“第二梯隊”。這3個山地師分別是:第17山地師(總部設在甘托克)、第20山地師(總部設在賓那古里,位于“西里古里走廊”東側)以及第27山地師(總部設在噶倫堡)。它們沿錫金段呈梯形部署,主力第17山地師駐地距離乃堆拉山口只有約40千米。此次印度越境與中國邊防部隊對峙的,就是第17山地師一部。這些部隊所用裝備全部針對山地作戰(zhàn)配備,包括山地戰(zhàn)車、105毫米牽引火炮、155毫米輕型榴彈炮、重型運輸直升機等??梢哉f,在中段方向,印陸軍兵力對中國軍隊構成了較為明顯的優(yōu)勢。

  印度空軍在錫金段方向建有3個軍用機場,其中,巴格道格拉空軍基地距離中印邊境只有500千米,是印度空軍第8中隊的基地。哈希馬拉空軍基地是該地區(qū)設備最好的軍用機場,駐有印空軍第22中隊。印空軍計劃增加部署最新型的蘇-30MKI,并對機場進行了改造升級,已具備起降C-17、C-130運輸機的能力。同時,印空軍在喜馬拉雅山脈東部還部署有至少6個“阿卡什”地空導彈防空中隊。

  除正規(guī)軍外,印度還將阿薩姆步槍隊、邊境安全部隊、印藏邊境警察、西孟加拉警察部隊等若干準軍事部隊駐扎在中印邊境的中東段地區(qū),主要是在中印邊境地區(qū)執(zhí)行偵察、巡邏及配合印軍主力“阻止中方攻擊”等任務,下轄位于中印實際控制線附近的約150個邊防哨所。目前,印度在東段和錫金段共有約54個邊防哨所,未來計劃在這2段爭議區(qū)增設37個邊防哨所和15個臨時營地哨所,并補充哨所人員,將哨所編制由之前的排一級提升為連級編制。

  盡管印度存有“西里古里走廊”被切斷的憂慮,但中方始終堅持以和平方式解決邊境爭端,也從未采取任何加劇邊境緊張局勢的措施。印度這次表現(xiàn)出來的態(tài)度卻異常強硬,甚至印政府和軍方高層竟發(fā)出“印度已非1962年的印度”“2.5線戰(zhàn)爭”等飽含威脅口吻的聲音。支撐這種強硬態(tài)度的背后,恐怕還是印度幾十年來在中印邊境大規(guī)模陳兵屯糧的精心部署。

  戰(zhàn)術自信還是戰(zhàn)略局限

  局部來看,印度方面的苦心經(jīng)營的確對中國構成了較大優(yōu)勢,這與1962年以來印軍屢次對中作戰(zhàn)失敗的總結教訓有關。印軍認為,必須在前沿部署足夠的具備極強山地作戰(zhàn)能力的部隊,以在沖突爆發(fā)的第一時間給對手沉重打擊。但這種戰(zhàn)術理念所帶來的戰(zhàn)術自信如果放在全局的視野下觀察,特別是綜合物資補給、作戰(zhàn)保障等多方面戰(zhàn)爭因素分析,存在較大的戰(zhàn)略局限。

  印度在錫金段雖建有多座機場,但是飛機運輸規(guī)模有限,僅能滿足應急性的短時突擊運輸,一旦戰(zhàn)斗打響甚至陷入長期化,印軍必須靠公路、鐵路等運力更大的地面運輸方式,才能有效保持前沿的兵力與火力優(yōu)勢。但問題在于,印度在錫金段的陸上交通基礎設施嚴重滯后,其在錫金段的公路密度約為每100平方千米28.45千米,遠低于全國平均密度(每100平方千米84千米)。印度在這一方向的鐵路建設更是幾乎為零。比如在錫金段,不僅從首府甘托克通往戰(zhàn)略要塞乃堆拉山口之間只有一條公路,而且錫金邦聯(lián)通印度其它地區(qū)也僅有一條5米寬的普通公路。無論是兵力機動還是物資運輸能力都比較欠缺,即便印度在后方準備了充足的補給,只要這些脆弱的“動脈”被摧毀,前線印軍很快就會陷入“缺槍少炮、糧彈匱乏”的窘境。

  反觀中國在西藏和實控線附近,則擁有較為完善的陸上交通基礎設施,鐵路網(wǎng)密集,道路建設已達數(shù)萬千米。就算開戰(zhàn)之初一線部隊兵力不足,但后方大批援軍和物資可通過便捷的公路和鐵路快速集結于中印邊境附近。據(jù)印媒報道,中國在戰(zhàn)時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向中印邊界地帶任何方向投送超過1.5萬人的軍隊,與當面印軍形成至少3比1的兵力優(yōu)勢。而印度在缺乏地面交通設施的情況下,其境況或如印度《商業(yè)標準報》2013年4月25日文章所言,“地形惡劣的喜馬拉雅山脈將部署在前沿的規(guī)模巨大的印軍變成了一群被隔絕的、孤立無援的散兵游勇。”

  未來戰(zhàn)爭節(jié)奏更快、強度更大,沒有持續(xù)高效的綜合保障能力,即使能在開戰(zhàn)初期占據(jù)一些優(yōu)勢也不能取得最終勝利。

  印度的變與不變

  如果僅僅盯住洞朗或者中段邊界,認為是軍事因素造成的這次對峙難免一葉障目,畢竟軍事服務并服從于政治。實際上,縱觀印度在中印邊界爭端上的處理方式和態(tài)度就能發(fā)現(xiàn),此次對峙不過是印度在中印邊界問題上一貫態(tài)度的折射。

  印度在處理中印邊界爭端問題上經(jīng)歷了從單邊主義到和平商議的變化過程。印度獨立之初到上世紀80年代,印度對中印爭端邊界始終處于一種無縫也插針的狀態(tài),不放過任何可以擴張或強化其權益主張的機會,并且外交態(tài)度極其強硬。1950年11月20日,時任印度總理尼赫魯在議會上就邊界問題發(fā)表講話,公開宣稱:“我們的地圖表明麥克馬洪線是我們的邊界,不管地圖不地圖,這就是我們的邊界。”印度一面保持對華友好的態(tài)度,一面積極蠶食中印邊界爭端地區(qū)。肆無忌憚實施“前進政策”的印軍使中印邊境形勢日趨緊張并最終導致了1962年的戰(zhàn)爭,戰(zhàn)爭結束后中國軍隊剛后撤,印度又頑固地恢復了中印邊界戰(zhàn)爭之前對爭議地區(qū)的占領并且部分區(qū)域還稍加擴張。期間無論是周恩來總理提出的“讓東不讓西”的建議,還是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一攬子”解決方案,都遭到了印度方面的強硬拒絕。直到1976年因戰(zhàn)爭中斷10多年的兩國外交恢復后,邊界問題再次提上了日程。經(jīng)過多輪不同級別的磋商,中印兩國逐漸建立起關于邊界問題的高級別常規(guī)談判機制,但經(jīng)過漫長的談判仍未取得實質(zhì)性突破,根源在于,印度在同中國進行外交談判的同時始終沒有放棄加強對爭議地區(qū)的滲透和控制。換句話說,印度在處理中印邊界爭端時歷來都是多管齊下的,既有變化也有不變的地方。

  自1969年開始,印度政府多次表示愿意與中國就邊界問題進行談判。然而,就在中印關系即將解凍之際,印度在1971年12月將強占的東段爭議地區(qū)升級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qū)”。中印邊界會談進行了七輪之后,印度又將“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qū)”升級為“阿魯納恰爾邦”。并且?guī)讉€月后在中印邊界第八次會談之前,一手制造了前文提到的桑多洛河谷對峙事件。2008年,印度時任總理辛格在訪問中國后不久,就到中印邊界東段爭議區(qū)視察,拋出推動印度東北邊境地區(qū)開發(fā)的一攬子計劃。從2009年起,每年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晤前,印度軍方都要展示印度的軍事力量。這次對峙選在印度剛剛加入上合組織并且兩國元首即將于德國G20峰會會面之間,時間窗口找的非常準。這一切都表明,印度在處理邊界問題上的“兩面派”本質(zhì)。

  橫亙于喜馬拉雅山的拉鋸戰(zhàn)

  中印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同時也是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保持兩國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對維持亞洲及世界和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平解決兩國邊界問題是中印關系發(fā)展的關鍵。雖然道理都懂,但要落實到行為上卻并非易事。最根本的原因,恐怕還是印度對中國的日益加深的戰(zhàn)略敵視。

  毫無疑問,無論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印度一直都將中國視作對手而非朋友。誰讓家門口有個與自己國情極其相似的國家呢?!如果說改革開放前的中國還讓印度有一絲優(yōu)越感的話,那么近30多年的快速發(fā)展令印度感到巨大心理和現(xiàn)實落差,特別是中國越來越深厚的國際影響力,讓始終心懷擴張野心、建立“大印度”的印度嫉妒不已。而另一方面,中國在印度入常問題和印度多項國際合作上的反對態(tài)度,以及與巴基斯坦全方位的緊密合作關系,特別是建設中巴經(jīng)濟走廊和瓜達爾港,讓印度感受到了來自中國的“敵意”,盡管中國只是在專注于維護國家利益。兩方面作用下,實力不足的印度就走上了一條拉幫結派的道路。

  印度著名外交政策智囊認為,莫迪當選總理以來最令外界驚訝的事情,莫過于毫不猶豫地擁抱美國。在6月底訪問美國的行程中,莫迪在《華爾街日報》發(fā)表的署名文章中表示,他對印美兩國的“利益與價值觀的結合”十分有信心,并稱兩國應該成為全球經(jīng)濟增長和創(chuàng)新的雙重引擎。印度外交秘書蘇杰生在新加坡發(fā)表的演講中表明,印度在執(zhí)行“向東進”政策的過程中期望加深與日本和越南的戰(zhàn)略關系。一系列廣拉盟友的做法表明,印度對中國的牽制意圖十分明顯。在這種大背景下,印度絕不會輕易放棄利用邊界問題擾亂中國心神的機會。至于武裝沖突發(fā)生的可能性,對于兩個有核并且互為近鄰的國家來說,扣動扳機并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印度政府7月20日表示,已準備就雙方撤回邊境部隊與中國展開談判,結束兩國在喜馬拉雅山高原地區(qū)的邊界對峙。

  任何國家都不會在主權問題上做任何妥協(xié),中國也一樣。而持續(xù)在邊境線上制造各種事件“騷擾”中國也是印度的既定方針,“斗而不破”或許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中印邊境的常態(tài),而這對兩個文明古國的智慧將是一個極大考驗??梢灶A見的是,這場橫亙在喜馬拉雅山的邊界拉鋸戰(zhàn)還將繼續(xù)下去并且必定曠日持久。

  文/楊王詩劍

關注讀覽天下微信, 100萬篇深度好文, 等你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