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筆暢:世界的鏡子
- 來源:中國慈善家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guān)鍵字:音樂會,樂觀,職業(yè)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19-07-18 23:16
“用音樂會的方式和大家分享這個項目,我覺得會傳遞一種 ‘聲音的重要性”
她剛剛錄完新專輯,從泰國返回,穿著舒適的格子襯衫,畫了淡淡的眉毛。受訪期間她經(jīng)常凝神沉思,偶爾會大笑。抬手梳理頭發(fā)時,露出手腕上一條細細的手鏈。
她說現(xiàn)在的自己和幾年前相比,從容許多,樂觀許多。
那幾年是周筆暢口中的“迷茫期”,事業(yè)上的壓力一度讓她覺得疲憊。 “我覺得沒有真正地打開自己,以前可能比較封閉一些。”
現(xiàn)在她有意識地打破之前加諸于自己的限制。去年她參與了一檔綜藝節(jié)目變身“導師”,意在讓自己轉(zhuǎn)換思維,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世界。之前她會覺得,老師這個職業(yè)“責任很重,是我一輩子都不會想要去做的一個職業(yè)”。
音樂之外,她做公益、旅行、辦攝影展并且嘗試極限運動,面對外界的紛擾與保持自我的個性之間,她已能相對自如地做到平衡了。
愛的分貝
在去年的“Begins To Love 2018愛的分貝公益音樂會”上,周筆暢迎來了一位特殊的朋友。那個名叫羅梓蕓的聽障兒童,只有兩歲零兩個月。
羅梓蕓是“愛的分貝”聽障兒童救助項目的受助對象之一。為了參加周筆暢的公益音樂會,家人帶著她從廣東坐火車來到了上海的演出現(xiàn)場。植入人工耳蝸之后的她已經(jīng)學會開口叫“媽媽”了。
“很開心她可以和普通小朋友一樣,在應(yīng)該開始學說話的年紀開口說話。”周筆暢說。
這已經(jīng)是她第三次舉行“Begins To Love公益音樂會”。
2012年,周筆暢參加了央視的一檔公益節(jié)目—《夢想合唱團》,以團隊表演的形式為公益項目募集善款。當時她所在隊伍的捐助對象就是“愛的分貝”。
“愛的分貝”隸屬于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是由眾多播音員主持人共同發(fā)起的一項針對貧困聾兒進行救助的公益項目,旨在通過資金支持、政策咨詢、就醫(yī)指導、康復(fù)教育培訓等多個方面為聽障兒童及其家庭提供支持,幫助聽障兒童早日回歸有聲世界。
參加節(jié)目時,周筆暢曾跟隨“愛的分貝”去到湖南受助家庭探訪。一個名叫巧林的孩子令周筆暢印象深刻,巧林爸爸說因為他聽不見聲音,所以很多事情沒辦法教給他。巧林每次下床都是頭朝下,經(jīng)常受傷。親眼看到他身上那些淤青,周筆暢被深深地刺痛了。作為公益節(jié)目的受助代表,巧林后來接受了人工耳蝸植入手術(shù),周筆暢也見證了他回歸有聲世界的全過程。
“我知道聲音對于一個人對世界的感知有多重要,所以我對 ‘愛的分貝這個項目有特殊的感情在,想要幫助更多聽不到聲音的小朋友。”
周筆暢出生于音樂世家,從小耳濡目染,對音樂表現(xiàn)出了特別的敏感。但父母希望她能夠報考一所普通的大學,僅將音樂當作一項特長愛好。在填寫高考志愿之前,她和父母進行了一次嚴肅的對話,決定將音樂當作自己畢生的志向。2003年,她以總分681分的成績考入廣州星海音樂學院。
兩年后,她以《超級女聲》全國亞軍的身份出道,正式開啟了她的歌手生涯。
“我覺得聲音是一個比較直接的傳遞情緒情感的媒介,如果從小不能聽到聲音,就少了很多對這個世界的感知,有些時候也不懂得怎么樣張嘴去說話。”
2015年,周筆暢創(chuàng)立“Begins To Love”公益品牌,志在每年舉辦一次公益音樂會,將所得全部門票收入捐贈給“愛的分貝”公益項目。同時,她也成為“愛的分貝”聽障兒童救助項目形象代言人。
三場公益音樂會辦下來,“Begins To Love”共向“愛的分貝”捐款逾200萬元,截至2018年9月,已幫助9位兒童植入人工耳蝸,118位聽障兒童在京接受康復(fù)訓練。
周筆暢對公益音樂會投注了不少心血。每年的音樂主題她會根據(jù)不同場地做不同設(shè)定,表演內(nèi)容也均針對音樂會單獨編排,一般的準備時間在3個月左右。她希望未來能夠做到一年一場,繼續(xù)將愛傳遞下去。
“因為我自己是一名歌手,音樂是我最熟悉的一種表達方式,用音樂會的方式和大家分享這個項目,我覺得會傳遞一種 ‘聲音的重要性。同時我也希望在和大家一起做公益的時候,我們都能很享受那個過程,日后回憶起來也覺得是很溫暖有愛的場景。”
在周筆暢看來,公眾人物需要有責任感,更要用自己的影響力去傳遞正面的力量,但公益并不只有煽情,只有捐款這一個方式。對她來說,公益其實是一個付出愛的過程,可以很溫暖,很快樂。比如在2018年的公益音樂會上,由于小梓蕓對人工耳蝸還處于適應(yīng)階段,不能聽過大的聲音,經(jīng)過現(xiàn)場提醒,觀眾們很默契地將鼓掌歡呼變成豎起大拇指。
在付出愛的同時,周筆暢也感受到了愛的回流。
張然和李磊是周筆暢的歌迷,成為“愛的分貝”志愿者后,二人持續(xù)走訪了十多個申請受助的家庭,并將報銷的車費主動捐出。在音樂會上,一個與周筆暢合作的團隊也主動提出將勞務(wù)費捐給“愛的分貝”。“這讓我更堅信這件事情的價值,給我很大的信心去堅持。”周筆暢回憶。
自·在
周筆暢對于“堅持”二字很是看重,“認定了一個事情的話,就會一直堅持。”
出道當年,她即以個人名義認捐了10口母親水窖,自此就沒有停下來。“慈善是要靠行動的,”她不希望自己在跟別人談起相關(guān)的公益項目時,會覺得“心虛”。2008年,她赴汶川災(zāi)區(qū)做志愿者;6年后云南魯?shù)榘l(fā)生,她再度前往,為震后開學上課的孩子們送去愛心包裹。
而在參與公益活動的過程中,周筆暢也有收獲。
“我會更相信愛的力量。這個過程中我看見,一些生命,由于得到了別人的關(guān)愛,在發(fā)生美好的改變。”
在2018年“阿里巴巴XIN公益大會”上,周筆暢作為青年公益代表,以“相信小的偉大”為題進行了主題演講。“因為現(xiàn)在做公益的方式和渠道都非常多,不要誤會一個人的力量很小, ‘小也可以偉大,每個人的心臟都很小,但是能散發(fā)出來的能量可以很大。只要團結(jié)在一起就有 ‘燎原的可能。”
對于音樂和生活,周筆暢也一直是個“體驗派”。
她喜歡嘗試各種不同的新鮮事物,就像她的音樂,并不局限在同一種風格里,R&B、搖滾、爵士、舞曲……她一直追隨著自己當下的熱情。有人問她是否在刻意打破,她答,“也不是打破,就是當下想做什么,就會是這個樣子,所以我也不是一個有固定風格的人。”
2009年,周筆暢首次自導自演的的三章創(chuàng)意短片《躲迷藏》《天使的轉(zhuǎn)角》《一人一半》發(fā)布,并獲得“全球華人非常短片創(chuàng)意大賽”最受媒體歡迎獎;2011年,她自創(chuàng)潮流品牌Begins,變身成為品牌設(shè)計總監(jiān);2016年,她在北京798悅·美術(shù)館舉辦了自己的首次個人攝影展,并獲美國《國家地理》雜志頒發(fā)的“華夏典藏獎“。
周筆暢不希望將這些嘗試定義為簡單的跨界,她更希望自己能夠投入地去感受生活,發(fā)現(xiàn)自身更多的可能性。尤其是旅行,如果有空閑時間,她都會在路上,甚至在她的設(shè)想中,如果自己不再做歌手了,那么極有可能成為一名“旅行家”。
周筆暢曾經(jīng)在冰島偶遇一個來自比利時的背包客,他孤身一人,英文說得不太流暢,而當時的她也不清楚自己的目的地,只是跟著地圖一直往前開。載著背包客到了一片平原后,二人分別。前行的路上,她從車窗望出去,背包客一個人搭著帳篷,那個畫面給她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我覺得一直在一個環(huán)境里面會讓自己變得比較安逸,沒有什么冒險精神。我們都需要由不同的角度去看世界。”
她希望自己可以永遠保持對新鮮事物的渴望和嘗試的勇氣,成為一個很“酷”的人。
“這個酷是你做了一件讓人家很羨慕或者很佩服的事情,比如說我自己老了還能去做極限運動或者自己想做的事情??赡芪疑眢w老了,但是我的內(nèi)心不老。”
周筆暢覺得年齡并不能決定一切,心態(tài)才是關(guān)鍵。而當她轉(zhuǎn)換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世界的時候,世界也在反射出她不同的模樣。歌唱時、旅行時或者做公益時,無論什么模樣,她們都有同一個名字。
楊莉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