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泡沫如金融泡沫
- 來源:信息化文摘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狂潮,堅實,平臺公司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0-03-25 07:41
無論是 2000 年的 dot-com 狂潮,還是近幾年的 App 熱浪,高科技經濟都顯現(xiàn)了一個相似的特點:在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大多數(shù)技術公司所做的,僅僅是消耗大量的投資現(xiàn)金,并且?guī)缀蹩床坏将@利的前景。傳統(tǒng)的績效指標被忽視,大筆支出被視為快速發(fā)展的標志。燒錢據說是為了建立品牌和創(chuàng)造網絡效應—越多的人使用,就能收獲越多的價值,哪怕目前巨虧也不要緊。不過有個前提:潛在的業(yè)務模式必須是堅實的。然而大多數(shù)公司并非如此,不過,在科技公司高歌猛進的時候,幾乎任何想法都能吸引到大量資金。
在此情況下,技術公司尤其需要保持謙卑。和此前的金融泡沫一樣,也存在技術泡沫。金融泡沫的產生,是因為市場期待金融給它特別高的回報,因此金融公司不得不發(fā)明各種各樣的東西,尤其是衍生品,來滿足市場對它的需求。由于市場對于金融部門相對于基礎經濟的盈利能力的預期變得如此不合理,金融部門所提出的越來越精細的賺錢計劃注定是不可持續(xù)的。最后的結果我們大家都知道:貪婪導致了金融危機。與這些金融公司一樣,科技公司也是作為基礎經濟之上的一個層面而存在的?;ヂ?lián)網平臺公司需要意識到,它之所以有今天的規(guī)模,是因為圍繞平臺有大量的公司需要掙到錢,如果這些公司掙不到錢,平臺公司本身存在的基礎在哪里?
平臺有天然的擴張性,人們常常不記得,當這些公司似乎吞噬了其他經濟部門之后,它們仍然要依賴于從其服務中獲取價值的客戶。圍繞平臺的公司只有在確定它更有利可圖時,才會在 Facebook 和谷歌做廣告。云收入依賴于各種商業(yè)軟件和服務的盈利業(yè)務。第三方供應商選擇在亞馬遜上銷售,因為它們這樣做可以賺到錢。換句話說,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五大平臺公司以目前的規(guī)模存在,只是因為它們?yōu)橛咎峁┝烁蟮幕A經濟。
然而科技公司內在的破壞性質引發(fā)了人們對其能夠增長到多大的質疑。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只能通過直接或間接地讓它們的一些客戶停業(yè)來獲取增長。事實上,這些技術平臺及其所服務的公司存在于一個必須具備某種平衡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之中。有利可圖的公司只能將其大部分收入分配給廣告、云服務、信息技術等等。如果它們的利潤消失或被科技公司打亂,其廣告和技術支出將會消失。一些非常成功的捕食者可以摧毀他們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然后導致無處捕食,更加饑餓。
新興的平臺又會怎么樣?它們打的主意都是,通過網絡效應建立規(guī)模經濟,并創(chuàng)造仿效Facebook、谷歌和亞馬遜的“贏者通吃”市場。但是現(xiàn)實與理想相去甚遠,因為新平臺與舊平臺有著重要的不同。首先,很多模式看上去發(fā)展飛速,僅僅是因為金錢的激勵。這等同于向供應商支付高于市場的價格,然后再以低于市場的價格向用戶銷售產品。在轉換成本較低的市場中,一旦取消激勵措施,用戶將簡單地選取最具競爭力的產品。其次,舊平臺建立網絡效應的時間要早得多,現(xiàn)在平臺的成本今非昔比。比如 Uber 在全球范圍內面臨持續(xù)的競爭和堅決的抵抗,導致了巨大的資金消耗戰(zhàn),盡管上市了,但它仍在持續(xù)燒錢,且面臨現(xiàn)金恐慌。
對于投資市場來說,歷史確實會一次又一次地重演。隨著對投資依賴的加深,技術產業(yè)會感受到十余年前華爾街所感受到的那種壓力。生態(tài)系統(tǒng)可能會出現(xiàn)類似的崩潰。今天的技術精英一定要感受歷史的這一點,因為如果把握不好機會的話,最后也會步入自己的黃昏。技術精英需要克服自己的傲慢。
摘自:《南風窗》2020 年 3 期
胡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