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要認(rèn)干兒子
- 來源:37°女人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guān)鍵字:氣急敗壞,敗家,可氣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0-11-09 19:57
1
老媽氣急敗壞地打來電話,告老爸的狀。他們這次大吵的原因,是老爸要認(rèn)干兒子。
一年前,當(dāng)鄰居約老爸去小竇的店免費體驗時,老媽并沒有反對。結(jié)果呢,沒用半年,老爸開始敗家,用得著用不著的都往家搬。更可氣的是,老爸現(xiàn)在每天開口小竇閉口小竇,小竇一句話,比老媽說一萬句都管用。
老媽氣極了:“你爸現(xiàn)在老糊涂了,連里外親近都分不開了。要不是你結(jié)了婚有了孩子,我看非把小竇招回來當(dāng)上門女婿不可。上門女婿招不成,又想認(rèn)小竇當(dāng)干兒子了。那個小竇我見過,是個大奸商。你爸人實誠,人家把他的錢包掏空了,說不定在他眼里還是大好人。”
第一次聽媽這么幽默,我忍不住笑出了聲。老媽更加憤怒:“我都快讓你爸氣死了!”我也有些不解,一直以為廣告就是騙人的老爸,對小竇的產(chǎn)品居然深信不疑,真是邪了門了。
幾天后就是爸的生日,我們回去給他賀壽,正好探探這個小竇的虛實。
2
回到家里,第一眼就看到茶幾上,擺著一大捧嬌艷的鮮花。老爸哼著歌修剪著枝葉,然后把花插在花瓶里。見我們進門,老爸和我們輕描淡寫地打了個招呼,繼續(xù)對著花出神。我一直以為家人之間,不需要這么花里胡哨的東西,從來沒送過爸媽鮮花。那么,是誰送老爸的呢?我拿起那張小卡片,上面赫然寫著:“徐帥哥生日快樂!壽比南山,福如東海。”落款是小竇。
吃飯時,媽話中帶著酸味:“今天你生日,怎么沒叫小竇來呀?”哪知老爸說:“我叫他來了,他說店里忙,沒空過來,一會我給他送蛋糕去。”
切蛋糕時,老爸吩咐我,把獼猴桃多的那一塊留著,小竇愛吃。吃了飯,老爸顧不上和多日未見的外孫女多待一會兒,就要去送蛋糕。我拿起車鑰匙,送老爸過去。一路上,老爸說的都是小竇,直夸小竇有多好。
小竇的店,簡直可以稱作“老年之家”。里面有十幾個老年人,一邊體驗著產(chǎn)品,一邊聊著天。餓了有點心,渴了有茶水,還有洗好的水果。見老爸捧著蛋糕進來,一個20來歲的小伙子迎了上來,笑著說了一句:“生日快樂。”老爸謝了他的鮮花,把蛋糕遞給了他,讓他切了快吃。
在我看來,小竇是挺平常一小伙兒,不像媽說的那么不堪,當(dāng)然,也沒有老爸夸的那么完美。他遞給我一小塊蛋糕:“姐,早聽大伯說過你,真是聞名不如見面。”我也酸了他一句:“久仰久仰,在我爸眼里,你比我這個親女兒還親。”小竇笑笑,指著那些談笑風(fēng)生的大伯大嬸們說:“你看,他們在我這里,真跟自己家一樣?,F(xiàn)在,很多老人子女都不在身邊,連說個知心話的人都沒有。他們在我這里聊聊天,就忘了那些煩心事。老人開心了,子女們都放心,你說是吧,姐?”
這話沒毛病。我看著談笑風(fēng)生的老爸,情不自禁地點了點頭。其實,老爸想認(rèn)小竇當(dāng)干兒子的本質(zhì),就是在家里缺少的關(guān)心和認(rèn)同,他在小竇那里得到了。如果我們還不如一個外人,那可真要自我反省了。
3
我要讓老爸明白,我們都是愛他的。
第一個,就是要做老媽的思想工作。老媽很強勢,是個女強人,對老爸是半點不讓。我勸老媽,她的脾氣應(yīng)該改改了,和老爸不能你強我剛地硬碰硬,要懂得順著他一點。老媽不服:“他就是做得不對,還不讓我說了?我憑什么讓著他?”我雙手一攤:“媽,您看爸在小竇那才花了5萬元,就這么開心快樂,他都把工資交給你這么多年了,你夸贊過他一句沒有?要我說啊,這些錢花得值。你要堅持這樣下去,我也沒辦法了。”老媽頓時蔫了,答應(yīng)試試看,從改變自己開始。
我也開始了行動。征求了老爸的意見,為他在老年大學(xué)報了名,圓了他的畫家夢。老爸一直很想念他當(dāng)年的戰(zhàn)友,大都隔得山高水遠,常聯(lián)系的,也不過只是其中的幾個。我打開他那本老通訊錄,一個個地挨著打電話,聯(lián)系上的,就加進戰(zhàn)友群里。老爸的臉上笑容綻放了,像桌上的那瓶花。
家里也建了一個小群,封老爸為群主。我每天都會發(fā)一些女兒的圖片與視頻,把女兒會叫姥爺?shù)囊曨l也發(fā)進群里。沒事時,每天會與老爸聊上幾句。家里的大事小事,我也開始請老爸為我們出主意。周末時,我和老公帶著女兒常回家看看,老公陪著老爸下幾盤棋,或者一起去釣魚。
一時間,老爸成了大忙人。忙起來的老爸,紅光滿面,精神煥發(fā),身體倍棒,吃嘛嘛香。老媽變了,老爸自然也投桃報李,對老媽更是好上加好。我們一家人的關(guān)系,感覺從來沒有如此和美親密過。
關(guān)于認(rèn)干兒子的事,老爸沒有再提。其實,我打心眼里感謝小竇這個“奸商”,是他,給我們上了難忘的一課。
(摘自《婦女》2020年6期)
青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