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司機犯了什么錯誤
- 來源:《第一財經》YiMagazine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上海,司機,出租車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1-06-14 17:52
最近,我去了一趟上海。和前同事相約吃飯后打車回酒店。當時是晚上10點左右,下著雨,我的手機沒電了。天啊,那真是一段地獄般的經歷。在凄風苦雨中經過40分鐘的等待,我才從馬路上找到一輛愿意“行行好”帶我一段的司機。
我很奇怪上海的出租車為什么這么稀缺。這個司機告訴我,上海出租車并不少,但是那天下雨,打出租的人比較多,很多司機把活拉夠了就回家了,所以10點多路上的出租車已經很少了。
“拉夠了是什么意思?”
“就是大家每天給自己定一個限額,拉夠這個限額就回家嘍。”
“您為什么不回家?”
“我每天干的時間都更長,為我兒子買房子。”
這期的專欄我不想說房子的事,我們說說上海出租車司機的賺錢規(guī)劃問題。
這些司機的規(guī)劃大概是這樣的(其實不止是上海,北京的出租車司機有很多也是這么干的):他們對自己一年的總收入有個大概的預期,但把這個預期平均到每個工作日,再加上為獲得這些收入大約要付出的費用,就得到他們當天要拉的額度。
但是,這種規(guī)劃的不合理之處在于,在類似于下雨天這種更容易獲得收入的日子,司機們由于自己當天的額度提前拉滿而減少工作時間,在收入一般的日子里工作時間反而會更長。實際上,抱有這種規(guī)劃的司機的效率明顯要低于一個在下雨時多拉活,在平時少拉活,以效率為優(yōu)先考慮要素的司機。
明顯不合理的規(guī)劃為什么會在精明的上海人中很流行?這很可能是因為人們直覺上習慣于使用既定額度作為衡量工具,而不習慣于運用效率優(yōu)先原則。即使精明的群體也不能擺脫直覺所控制的大多數(shù)。
至于人們?yōu)槭裁戳晳T在既定額度框架內考慮問題,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這個習慣是在人類進化過程中養(yǎng)成的。
原始人由于沒有什么儲存食物的好法子,往往會在捕獲一段時間內(食物不腐壞周期)夠部落吃的獵物就停手。這是因為,捕獲更多對于獵手來說增加了風險,但多余的獵物很大比例會腐壞,部落的收益很小。在這種情況下,既定額度的思考方式當然是最合理的。但是,當收益可以更方便地存儲,規(guī)劃方式就復雜多了。其實錢就是人們對收益的一種儲存方式,錢是很難腐壞的。
世界上的問題,大概只有少部分是可以放在既定額度為框架里考慮的,而其他更多的部分應該以效率優(yōu)先為基礎準則,這類問題中就包括出租車司機怎么拉活的問題。
另外還有一部分問題,我們稱之為第三類問題,它們和出租車司機賺錢規(guī)則問題的不同之處在于,出租車司機什么時候好拉活是可以預期的(也就是效率可預期),而第三類問題充滿了隨機性,它們的高效階段在什么時候發(fā)生,是不可預期的。
第三類問題中就有股票投資的問題。人們很難知道股票市場什么階段會出現(xiàn)牛市或者熊市。很多投資者由于搞不清股票市場問題到底屬于我們上邊說的第幾類問題,而想出很多不配套的解決方案。
我有個上了年紀的親戚就是這樣。七八年前,我們曾交流過一次投資股票的心得。她說她的投資方式就是,買一只股票,當這只股票漲10%的時候她就賣出;如果不上漲她就一直持有這只股票。
前些天,我又遇到她。說到股票,她早放棄了。這些年她遇到漲10%的情況只有兩次,然后就被深深套住。
這種賺10%就跑的投資法(也有20%的,總之方式都差不多)雖然給人們帶來的收益糟糕極了,但真的有很多人還在用。其實這種用既定額度考慮問題的方式,它只是符合人們的直覺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