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安撫投資者的小心臟
- 來源:《第一財經》YiMagazine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投資者,收益,專業(yè)知識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1-06-18 14:31
普通投資者要獲得不錯的收益最欠缺的是什么?大多數人可能認為是專業(yè)知識上的的差距。那些西裝革履年薪百萬的專業(yè)人士基本上要在金融學院學上七八年,然后到投資機構里打雜,再過上七八年,才能真正地參與到投資實務中去。這么長時間的訓練總不會是白做的。他們熟稔的金融公式總不是白背的吧。
從理論上來看大概是這樣,但是從實際效果看可并不一定。最好的證據就是那些投資經理整體的投資成績,它們并不處在整個市場收益分布圖的頭部。專業(yè)人士的收益分布也呈現為大紡錘型,只不過他們比整個市場的紡錘形更靠近中間而已。
一些喜歡陰謀論的人,大概認為普通人不能取得好的投資成績,問題在于信息不對稱。絕大多數自稱“韭菜”的投資者都是這種思路—那些賺錢的家伙都是提前知道信息的人,而大多數人都是傻乎乎的受騙者。
這些家伙基本驗證了查理·芒格所說的成為百萬富翁的捷徑:先打聽并相信那些內幕消息,然后你必須是個千萬富翁。自稱“韭菜”的投資者一半會在五年內退出他所關注的投資領域,并且在其后挺長一段時間一聽到誰議論原來那種投資就會產生類似妊娠反應的狀況。 很可能都不是!
最影響投資者獲得好收益的因素是他們的情緒。如果一個初級普通投資者真的能保持有利于投資的平和情緒,那么他就應該把大多數錢用來購買非周期性的指數基金—這是為什么,我們以前說過無數次了—雖然這么做不存在任何物理上的麻煩(也就是經濟學里說的有界性),在真實世界卻很少有人這么去做。長期投資指數基金太不符合人們的情緒要求了—它太無聊。同時讓人感到無趣的還有所謂的長期投資并且降低交易頻率。
幾乎投資者的各種情緒都會對投資決策造成負面的影響,特別是初級投資者,他們沒有能力把生活中的情緒和投資行為隔離開。在這一點上,機構投資者占有一定優(yōu)勢。他們會把形成投資決策的各個單位分隔開,這樣可以稀釋個人情緒對投資決策的影響。
情緒狀態(tài)是怎么影響投資決策的?我來舉個例子。我有一個朋友,他的妻子和他離婚了,后來嫁給了一個財富水平相對較高的人士。在挺長的一段時間里,我感覺他都處于一種悲憤的情緒中。
而在此種狀態(tài)下,我能感覺到他的投資決策比以往更加大膽,他還開始買更多的彩票。
上邊說的這個悲憤的人的情緒和投資決策的邏輯關系大概是這樣的:處于悲憤情緒中的人,非常希望改善現有的生活狀態(tài),這種迫切性讓他在投資時下了更大的注。這種心態(tài)有點類似賭場里已經輸了一下午的賭徒翻本時候的心態(tài)。
強烈的情緒可以讓投資者放棄原來的投資原則(如果有原則的話)。那么人們應該怎么做呢?
一些高水準的投資人有辦法把兩類事情,投資和生活的情緒分開。在這一點上,長期投資者要比那些短期交易者更容易做到。原因很簡單,長期投資者平均半年決策一次就可以,也就是說他們決策時處于情緒激動中的概率會比較小,而且即使碰巧了,他們分割痛苦情緒的次數也很少。而那些高頻率交易者每天都要作投資決策,所以他們面臨的受情緒影響的機會大概是長期投資者的365倍。
更重要的,我建議投資者也可以用暗示的方式來對沖自己作投資決策時的情緒。比如,某天你正好要做個投資決定,那么你應該先給自己的情緒狀態(tài)做個總結,現在是不是太高興或者太恐懼了,然后暗示自己,投資決策和引發(fā)情緒的事很可能是無關的,你要平靜地思考投資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