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敵:今日頭條
- 來源:《第一財經》YiMagazine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免費,媒體,從業(yè)者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1-06-18 15:25
作為一個媒體從業(yè)者,我很難對今日頭條產生什么好感。理由再簡單粗暴不過了:2012年8月正式上線的“今日頭條”早期獲取用戶的最直接手段,是以爬蟲形式直接從網頁上抓取內容免費提供給用戶— 那是內容供應商付出高昂成本獲得的。
因“版權”原罪,今日頭條在2013年遭遇了一場危機。一些傳統媒體及騰訊、搜狐兩大門戶網站對其公開抨擊。盡管早期崛起時,國內知識產權保護環(huán)境更糟糕,門戶網站也多少背負過類似原罪,但在針對今日頭條的時候,原來的對手也選擇了結盟—這意味著一個公敵誕生了。
在應對危機的過程中,今日頭條不僅開始高額購買合規(guī)內容,同時開啟了聚合自媒體的平臺模式,日后成為今日頭條體系內最關鍵的底層產品之一,強運營的能力也幾乎是同步建立的。我們后來見到的今日頭條的雛形,正是從那場危機中摸索出來的。
要我擺脫對版權原罪本能的厭惡,是勉為其難的。但是作為一個觀察者,我也不妨將這看法暫時擱置。畢竟,今日頭條切入市場時,恰逢移動互聯網迅速普及之際,過去數年,圍繞這個領域的瘋狂廝殺不僅催生了大量收購吞并,也造就了BAT的壟斷地位,以及層出不窮的新晉對手。今日頭條則從最早對新聞資訊的分發(fā),拓展至娛樂內容產業(yè)的UGC平臺。尤其是最近一年,旗下西瓜、火山和抖音三款App幾乎勢不可當地占據了頭部流量位置,互聯網巨頭的緊張再次被輕易激發(fā)起來。這不得不令人好奇,擁有如此強的執(zhí)行力,今日頭條究竟是家什么樣的公司—它過于陡峭的成長曲線,以及核心的商業(yè)模式,都值得仔細梳理。
坊間傳聞,今日頭條經過數次險境,也收到收購邀約,在一個對手環(huán)伺的市場環(huán)境下保持高速增長,并非易事。不知不覺中,頭條的員工規(guī)模已沖上兩萬,公司管理能力無法及時跟上也是這類高成長公司難以逾越的瓶頸。我們的三位記者試圖用三篇文章盡力還原一個完整的今日頭條—當然,角度也是不同的。
首先,外界最迫切想了解的是,今日頭條數年間孵化出的上百款應用究竟是圍繞一個怎樣的產品邏輯設置的?我們的第一篇文章嘗試“拆解”這家公司,從中可以看到,今日頭條建構起一個龐大的產品矩陣,其核心則是一個能同時分發(fā)內容與廣告的推薦算法引擎;對于早年屢被提及的“技術公司而非媒體公司的定位”,我們也做了一些探究,卻意外發(fā)現其本質或許是家銷售公司,公司將近一半的員工都在從事銷售工作。從這個意義上說,今日頭條和百度、阿里巴巴有一些共通之處:海量互聯網平臺的背后,總少不了作風強悍的地面銷售團隊的支撐。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不合時宜地想起了阿瑟·米勒的《推銷員之 死》。
新晉網紅產品“抖音”也獨立成篇。大約在去年10月,周圍朋友開始不斷玩起抖音,我們親眼看到抖音是如何切割我們所剩無幾的空閑時間的。它成功了。今日頭條再次站到“公敵”的位置上。也因此,當我們需要回顧移動互聯網的發(fā)展歷程時,今日頭條是個無法回避的案 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