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欽縣藏裝弄潮兒
- 來源:西藏人文地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商機,商人,名字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1-10-09 16:29
她行走在日常的世界,卻有如山間崖縫間的仙人掌,帶著渴望向上生長。她了解自己,聽從自己,既嚴肅也活潑。如此,她悄悄地進入別人的生活,并成為別人生活的一部分。
名字對所有商人而言都是商機。但對春花來講,名字僅僅是個名字,是父親給她的一個稱呼,這是父愛的一種。春花對很多事的關注點永遠是內里,而不是表面,所以一個藏族女孩叫春花,在她這里不足為奇。春花直率,她設計藏裝,做藏裝,也賣藏裝,一切的開始都是為了生活,為了賺錢,她從不否定自己做生意的事實。但與別人稍有不同的是,春花的服裝廠建在偏僻的村子里,從德欽縣城出發(fā),打車到服裝廠所在的巴東村,車費花了300多塊。到了之后,我才知道巴東村是春花的老家,在村口,金沙江調皮地拐了幾道彎,沿山而建的屋舍鋪灑開來。風景可謂奇絕。盛裝打扮的巴東村女人們站在門口,每人手里都捧著潔白的哈達,她們的熱情和笑容,會快速消除突入陌生和偏遠地的不安。
人群中,誰是春花不好辨別。直到進了屋子,春花帶著我參觀廠子,我才得以仔細看她。她走路生風,語速很快,咬字清晰,臉蛋紅撲撲的,像在山野間調皮了一下午的丫頭。好不容易拉她坐下,她又急急地把內心攤開給我,好像身后有千軍萬馬,她隨時要奔赴山海。“我不是別人說的那樣,有多大本事,多么高尚,帶著很大的資金回到家鄉(xiāng),帶動一方致富。我的初衷不是這樣的。”春花當時辭職創(chuàng)業(yè),是因為剛生完孩子,生活有了壓力,而她和老公的工資加在一起也沒多少?;氐郊亦l(xiāng),是因為在這個村里,大姐有個800多平方米的房子,為了節(jié)約成本,便想在村里招幾個人,小試牛刀。場地費用是創(chuàng)業(yè)者不得不考慮的,但也絕不是唯一要考慮的因素。春花是那種做事很穩(wěn)妥的人,她很有商業(yè)頭腦,雖然4歲便離開巴東村,但她很了解家鄉(xiāng)。村里的耕地少,人口卻多,村中閑著的婦女自然就多。最吸引春花的,是巴東村的人。“我們這個地方跟別的地方就是不一樣,我們村里的人比較細膩。天主教在我們這里影響特別大。我們村里的人很愛干凈,因為神父會說,你平時怎么穿無所謂,但是來見主的時候要穿得干凈一點。”春花從小生活在村里,印象最深的是村里人穿的衣服是能看出顏色的,白色就是白色,綠色就是綠色,人的生活觀念與其他地方差異很大。除此之外,村里的人很會做手工,婦女們幾乎都會織毛衣、襪子。“不是所有村里的人都是這樣,我老公的那個村子就不是。”按照春花的理解,觀念不同,再怎么教也不會有結果。所以回到巴東村做衣服,是她看到了員工素質這個難以忽略的優(yōu)勢。
為什么是做服裝呢?這緣起,大概要追溯到春花的外公那里去了。春花的外公是趕馬幫的,走南闖北,見多識廣,改善家人生活條件的同時,生意的觀念也慢慢影響著子女。春花母親嫁到巴東村的時候,會把別人家里的糧食買過來,熬了酒再賣出去,釀酒剩下的尾料用來養(yǎng)豬,再把豬賣出去。她母親是那種飽含生意熱忱的人,小賣部從村里開到鎮(zhèn)上,又開到縣城,賣的東西從鹽巴、醬油等生活必需品,最終變成服裝。而服裝是她母親的最愛,春花母親本就是燕門鄉(xiāng)的大美女,給人的印象永遠是干干凈凈,衣服也是穿得最漂亮。春花母親的審美極高,衣服雖然很普通,但她總能搭配得令人驚嘆,做服裝生意是她母親的強項。自母親開始做服裝生意起,春花已然成為母親眼中的產業(yè)繼承人。許多年后,春花才逐漸意識到母親的選擇,是那么的堅定與精準。
春花在家排行老三,上面有兩個姐姐,大姐不識字,在村里務農;二姐是醫(yī)生。母親服裝生意越做越火,春花起到關鍵性作用。1998年,春花去昆明讀書,母親的進貨渠道徹底改變。趁著周末,春花常常泡在螺螄灣批發(fā)市場進行考察。螺螄灣的名聲很響,1989年9月建成,相繼進行了四次大規(guī)模的擴建、改造和搬遷。早在1995年年底,螺螄灣總面積就達3萬平方米,經營玩具、服裝、鞋帽、針織、布匹、毛線等萬余種日用商品。因為母親不識字,春花就逛遍螺螄灣,并在本子上分類做筆記,比如哪個區(qū)賣什么,衣服的話,賣什么款,什么價格,哪里是高檔,哪里是低檔。母親來的時候,她就按照母親所需,直接去到相應的地方進貨。最難的是運輸。她們需要把貨物運到酒店,然后再找三輪車運到車站,隨后多次換乘,最終輾轉到迪慶州。多年后,再憶起當年的艱辛,春花感慨萬千。
春花大學畢業(yè)后,到迪慶礦業(yè)工作,成了一個白領。母親選擇讓小女兒繼承事業(yè)的心愿落空,她多次表示看不上女兒的工資,但春花享受自己的生活節(jié)奏和圈子。轉機是從春花懷孕開始的。一次,跟母親閑聊,春花得知母親喜歡上一款類似中國結的配飾,于是跟著視頻學會了。從此,春花買了材料,拉著小區(qū)里的閑人,以及菜市場里的婦女一起做。重要的是,她還在配飾原有的基礎上,加了一些藏族的元素進去。這個飾品在母親的店里很走俏。不得不說,這件事,給了春花很大的信心。從飾品到服裝,只一步之遙,2017年,春花還是下定決心邁出了那一步。她深知,要做服裝生意可以,但不能受限于人,進貨的話款式、材料不由人,她便有了自己建廠的想法。于是,巴東村姐姐家成為她廠子的雛形。
2019年,小作坊逐漸發(fā)展壯大,有了資金支撐,春花面臨新的選擇,她本想回到交通更方便的香格里拉。但這個時候,她又猶豫了。當時跟著她做事的,有17個姐妹,如果她離開,其中有幾個人的生活又要陷入困境。“她們本來就是勤勤懇懇的,來到我這里,她們想的是,公司在自己就在,她們要干到干不動為止。我要走了,她們就得回到之前的狀態(tài)里。”春花還是留下了,她說情結在那里。新廠子最終建在金沙江邊上,現(xiàn)在的40多名女工就像住在畫里的仙女,她們愛笑,愛說話,嘰嘰喳喳著,一天就過去了。“我之前也想拍屁股走人,但投入進來后,我就變了。尤其是在發(fā)工資的時候,她們一遍又一遍跟我說感謝的話,說沒有我,她們就怎么怎么樣。我真的很感動,那個時候我就覺得自己高尚了,哪怕不賺錢,去貸款,也一定要把工資發(fā)下去。”
春花的娘子軍團還在繼續(xù)擴招,每個人的生活都因服裝廠的存在,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子女的學費有著落了,夫妻關系和諧了,婆媳關系改善了,她們自己也找到了個體價值。而春花呢,儼然成了德欽縣服裝行業(yè)的弄潮兒,溜達一圈下來,總能看到穿她家衣服的人。將來,她還要把自己改良、設計的藏裝,賣到更遠處。而更遠處,絕不只是昌都、拉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