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隱喻視角下英漢“狗”習語研究
- 來源:學術(shù)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guān)鍵字:“狗”習語,英漢對比,文化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3-09-15 16:01
孫 昊
?。ㄉ綎|財經(jīng)大學 濟南 250000)
摘 要:傳統(tǒng)研究將隱喻作為修辭手段,而當代研究則把隱喻視為一種認知方式?;诟拍铍[喻理論,本研究通過對比分析英漢語中的“狗”習語,主要回答兩個問題: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中“狗”習語的概念隱喻類型各有哪些?兩種語言中的“狗”習語的異同原因有哪些?概念隱喻分為結(jié)構(gòu)隱喻、本體隱喻和方位隱喻三種類型。研究發(fā)現(xiàn),英漢語中的“狗”習語以前兩種居多,而方位隱喻則很少見。此外,兩種語言中都存在用“狗” 指代“人”的認知,其差異主要源于語言文化的不同。
關(guān)鍵詞:概念隱喻;“狗”習語;英漢對比;文化
中圖分類號:H136.4; H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832-9317(2023)01-0035-04 DOI:10.12424/HA.2023.007 本文鏈接:https://www.oc-press.com/HA-03-035.html
引言
《牛津高級英漢詞典》記載,習語是指“一組含義與單個單詞含義不同的詞”(1997)。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jīng)常利用動物的形象或習慣來表達自身的情感。在諸多動物中,“狗”與人類生活最為密切的。因此,對“狗”習語的研究也成為分析人類語言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傳統(tǒng)研究中,學者們將隱喻作為一種重要的修辭手段,而在當代研究中,隱喻也經(jīng)常被視為一種認知方式。自Lakoff 和Johnson 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提出概念隱喻理論以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研究隱喻。本文基于概念隱喻理論,通過對英語和漢語中的“狗”習語進行比較和分析,主要回答兩個問題: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中“狗” 習語的概念隱喻類型各有哪些?兩種語言中的“狗” 習語的異同原因有哪些?
一、概念隱喻理論
?。ㄒ唬└拍铍[喻的定義
Lakoff 和Johnson(1980)將概念隱喻定義為“從一個概念域到另一個概念域的映射”。他們認為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法,而是人們概念系統(tǒng)的基本組成部分。概念隱喻有兩個不同的語義域,分別是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標域(Target Domain)。目標域可理解為人類生活中的體驗,而源域則是用來描述體驗的方式。兩個不同域之間的聯(lián)系則是映射。因此,對概念隱喻的理解可以表現(xiàn)為將源域的相關(guān)特征轉(zhuǎn)移到目標域上并由此來理解目標域的過程。
?。ǘ└拍铍[喻的類型
概念隱喻分為三大類型:結(jié)構(gòu)隱喻、本體隱喻和方位隱喻。結(jié)構(gòu)隱喻是通過使用“具體概念結(jié)構(gòu)” 形成的抽象概念的概念化。如果概念A 是概念B,則概念B 的特征將映射到概念A 的特征。例如,“愛是一場旅程”“Argument is war”“Time is money” 等。 “time”和“money”在結(jié)構(gòu)上有相似之處,因此,說話者可以用“money” 來描述“time”。例如, “You are wasting my time”,“This gadget will save you hours”,“I don’t have the time to give you”,等等。對于說話者和聽話者而言,源域(money)被映射到目標域(time)。本體隱喻是將抽象概念如情緒、思想、經(jīng)驗、事件等視為具體的對象或物質(zhì)。例如,“思想是一臺機器”“We’re trying to grind at the solution”“I’m a little rusty”等。同時,人們也將概念描述為物理容器。人類被視為一種物理物體,像其他實體一樣有內(nèi)部和外部之分。其次,方位隱喻又稱空間隱喻,是與空間有關(guān)的隱喻,如“上”與“下”, “內(nèi)”與“外”,“前”與“后”等。在抽象認知過程中形成,其中空間概念作為源域映射到其他認知域或目標域。例如,“That boosted by spirits”“I am feeling high”“His mood sank”等。人的情緒(如快樂)和感覺運動體驗(如直立姿勢)之間存在著系統(tǒng)的關(guān)聯(lián),因此形成了方位隱喻概念的基礎(chǔ)。這樣的隱喻使人們能夠更清晰地定義他們的情緒,并將其與其他幸福感相關(guān)的概念(如健康、生活)聯(lián)系起來。
二、文獻綜述
?。ㄒ唬﹪庋芯楷F(xiàn)狀
國外動物習語研究主要集中在修辭、文化、認知等方面。Nesi(1995)討論了不同文化中不同動物名字的比喻意義,并強調(diào)語言學習者和譯者在處理單字傳統(tǒng)隱喻時面臨的一些問題。通過分析來自38 個地區(qū)的受訪者對隱喻動物習語的使用,作者發(fā)現(xiàn),即使是高級學習者,在英語學習中遇到或使用這些習語時,他們也傾向于從第一文化的內(nèi)涵出發(fā)進行思考。Katz 和Postal(1963)發(fā)現(xiàn)習語的含義與各自部分的含義無關(guān),因此他們認為在語言學習中,應該著重注意習語的學習。為了探索習語的轉(zhuǎn)化潛力,F(xiàn)raser(1970)認為習語的潛力在不同習語之間差異很大,他還發(fā)現(xiàn)轉(zhuǎn)換能力的不足使得習語與語言中的其他短語區(qū)別開來。
?。ǘ﹪鴥?nèi)研究現(xiàn)狀
國內(nèi)研究不僅關(guān)注動物習語的傳統(tǒng)修辭功能,還關(guān)注英漢動物習語文化差異的比較研究。詹蓓(2003)從修辭的角度比較和分析了以動物為隱喻的習語,發(fā)現(xiàn)了英漢動物隱喻的語用意義差異。徐東霞(2008)認為,在經(jīng)濟發(fā)展、習俗和宗教信仰差異的影響下,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之間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動物習語在不同語言中的含義是不同的。吳靈梅(2012)根據(jù)不同的含義對英漢“狗”習語進行了分類,發(fā)現(xiàn)英漢“狗”習語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狗” 習語大致可以分為兩部分:正面和負面,漢語中的“狗” 習語有8 種意義,英語中則有13 種。李秀英和孫杰(2016)以隱喻翻譯理論為框架,分析了動物隱喻的英語翻譯方法,發(fā)現(xiàn)譯者主要采取如下策略:再現(xiàn)原文的隱喻形象、保留原文的隱喻意象、直譯部分隱喻意象,并將隱喻改為清晰的隱喻。
通過對國內(nèi)外現(xiàn)狀的研究,作者發(fā)現(xiàn)從概念隱喻類型的角度對英漢“狗”習語的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基于三種類型的概念隱喻,比較英語和漢語中的 “狗”習語,并分析造成它們異同的原因。三、英漢語中“狗”習語的概念隱喻類型本研究將根據(jù)概念隱喻三種類型分別分析英語和漢語中的“狗”習語類型。語料來自權(quán)威英語、漢語和英漢雙語詞典,包括牛津成語詞典、柯林斯高級學習者英漢詞典、牛津高級學習者漢英詞典、朗文當代詞典、現(xiàn)代英語習語詞典、英語習語和短語綜合詞典和漢語習語詞典等,其中一些例子選自熟悉的中國習語網(wǎng)站:http://www.ourdict.cn/ 和http://cy.5156edu. com/serach.php.。本研究所收集的數(shù)據(jù)均進行了反復分析和分類,并由團隊其他成員檢查結(jié)果。
?。ㄒ唬┯⒄Z“狗”習語的概念隱喻類型
從結(jié)構(gòu)隱喻的定義可以看出,結(jié)構(gòu)隱喻是使用“結(jié)構(gòu)的具體概念”來概念化抽象概念的過程。在英語“狗” 習語中,最常見的是直接描述“人”的用法。在這種概念隱喻中,“狗”的屬性或行為是源域,而人類的屬性或行動是目標域。在中世紀的英語中,狗可以用來形容無用的人。圣經(jīng)中,狗也被描述為一種不潔和墮落的動物。例如,“a dirty dog”,它被描述為一個對他人卑鄙的人。除此之外,“a dead dog”(指無用的人;一文不值的東西),“a dumb dog”(指沉默的人;閉嘴的人),“a gay/jolly dog”(指快樂的人;有趣的同伴),“a clever dog”(指聰明的人), “under dog”(對自己的快樂保持沉默的人或?qū)ψ约旱淖飷罕3种斏鞯娜耍┑鹊?。此外,其他隱喻也利用了狗的特征或行為。例如,“have/lead a dog’s life” 意味著一個人過著艱苦、悲慘的生活。
本體隱喻是抽象概念,如情感、思想和經(jīng)驗等作為具體物體或物質(zhì)。通過這種方式,人類可以理解更抽象的概念,例如情感、想法或來自具體事物的經(jīng)驗。例如,“go to the dogs”的意思是“毀滅、完成、腐爛或倒下”。這個習語不再是簡單的屬性或行為的比較,而是使用人們對狗的情感或印象。示例中的“狗”并不是僅指“人是狗”的比喻,而是可以理解為對狗的墮落、腐朽的具化。同樣,“dog-eared”(極度高興;非常高興)中,它將狗在高興時搖尾巴的行為具化。在“Wherever I went she dogged me” 中,“dog” 的意思是緊緊地跟著某人,是將狗的行為經(jīng)驗具化。另一個例子是,“let sleeping dogs lie”(不要讓別人生氣、制造麻煩或危險,或者不要故意找麻煩)。這個習語也出現(xiàn)在英國詩人Geoffrey Chaucer 和英國小說家和劇作家Galsworthy 的作品中,“His second impulse therefore was to let sleeping dogs lie”(J. Galsworthy,“ To let”)。
經(jīng)過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在英語“狗”習語中,主要存在結(jié)構(gòu)隱喻和本體隱喻兩種類型,而方位隱喻則很少見。
(二)漢語“狗”習語的概念隱喻類型
與英語相似,直接描述“人”的漢語隱喻是最常見的。例如,“狗傍人勢”,“狗黨狐朋”,“狼心狗肺”, “狗盜鼠賊”,等等都直接用來指代“人”。在“狗傍人勢”中,“傍”的意思是“依靠,戰(zhàn)斗”。這個習語用來比喻一個依靠某種力量欺負人的壞人。又如, “狗黨狐朋”用來指一些吃喝玩樂而不工作的朋友。“狼心狗肺”形容某人的心像狼和狗一樣惡毒。“狗盜鼠賊” 意思是像老鼠狗一樣的小偷,寓意某人是背信棄義的叛徒。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大多數(shù)“狗”習語都把人看成狗,且大多帶有貶義。
在漢語中,許多習語以狗的情感、思想和經(jīng)歷等抽象概念為源域,即本體隱喻的方式。例如,“狗吠之驚”,這意味著小小的恐懼。因為當狗吠叫時,它通常會遇到一些突然的小事情,所以這個經(jīng)驗被用作源域來描述一些小驚嚇。另一個例子是“雞飛狗跳”,其原意是“嚇唬雞飛,嚇唬狗跳來跳去”,也用來形容“狗被嚇得亂跑”的經(jīng)歷,用來形容驚慌失措。經(jīng)過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許多習語都來自典故,前人的這種經(jīng)歷成為后人使用的隱喻。例如,“白云蒼狗”,原詩道:“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須改變?nèi)缟n狗。”(《可嘆》)。詩人杜甫之友王季友,在貧困孤苦中發(fā)奮攻讀,歷經(jīng)波折考取狀元,成為一代名流后,原本嫌貧離開他的妻子又回到了他身邊。杜甫感嘆友人如此跌宕起落的人生,故而寫成了《可嘆》一詩。
經(jīng)過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在漢語“狗”習語中,結(jié)構(gòu)隱喻和本體隱喻兩種類型居多,而方位隱喻則很少見。
四、異同及原因
從認知角度看,英語和漢語在使用狗習語方面表現(xiàn)出極高的相似性,即它們都使用“狗”來識別和理解“人”。換言之,兩種語言使用相同的概念隱喻:人是狗。此外,這兩種語言中“狗”習語的隱喻用法也有相似之處:兩種語言都使用“狗”來指代“好人” 或“壞人”。這可能是由于其語言使用者對“狗”具有相同的認知方式。人們之所以選擇動物來表達他們對關(guān)系的理解,并有“人是動物”的概念隱喻,是基于自身文化經(jīng)驗。人們理解或描述事物的方式是依據(jù) “近處取自身體,遠處取自事物”的規(guī)律(吳靈梅, 2012)。也就是說,人們通過已知或熟悉的一些概念來理解陌生和抽象的概念。由于人和動物長期生活在一起,人們非常熟悉動物的特征和習性,因此人們選擇動物來傳達或表達他們對人類和世界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人們承認人類是由低等動物進化而來的高等動物。因此,人類的生理特征與其他動物相似,這也是為什么人們選擇動物來表達理解的原因,因此有“人是動物”的概念隱喻。此外,英漢概念隱喻相似的另一個原因是對動物“狗”的相似認知。有機體和經(jīng)驗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助于人類的知識。人類經(jīng)驗在意義的產(chǎn)生、意義的理解和意義的推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英語和漢語中“狗”習語隱喻的使用差異在于兩種語言中的積極和消極隱喻意義的分布。漢語習語中否定意義的比例將顯著高于英語。此外,狗的隱喻所傳達的具體隱喻意義在兩種語言中并不對等。例如, “權(quán)力”和“謙遜”等含義只存在于漢語習語中,而“好色”和“才華橫溢”等含義僅存在于英語習語中。這種差異是由其他因素造成的,如不同的生活方式、地理位置、歷史背景和語言使用者的其他因素。影響英漢“狗”習語差異的主要原因是文化,即不同的生活方式、地理位置和歷史背景。在概念隱喻中,Lakoff 和 Johnson 認為隱喻是有文化條件的。例如,他們將“勞動” 和“時間”視為資源,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建立了文化基礎(chǔ),利用了與物質(zhì)資源的關(guān)系。物質(zhì)資源可以量化,并且具有價值。同樣,勞動也被視為一種可以量化和分配價值的活動。
五、結(jié)論
隱喻作為人類生活中常見的一種認知方式,在語言使用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也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的交流手段。同時,動物與人類關(guān)系密切。狗習語作為動物習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言中也有著特殊的地位。根據(jù)Lakoff 和Johnson 的觀點,概念隱喻應分為三類:結(jié)構(gòu)隱喻、本體隱喻和方位隱喻。根據(jù)其分類,本研究仔細分析了英語和漢語中的“狗”習語。研究發(fā)現(xiàn),英漢“狗”習語中主要有兩種概念隱喻。一種是結(jié)構(gòu)隱喻,另一種是本體隱喻。此外,英漢“狗” 習語的結(jié)構(gòu)隱喻主要表達“人是狗”的思想。“狗” 習語的本體隱喻是“狗”可以用來表達人們的情緒。在這方面,英語和漢語是相似的。這種相似性是由于人們對狗的認知相似。漢語和英語在“狗”的語義分布上沒有區(qū)別。然而,英語和漢語中狗習語隱喻的使用存在一些差異。研究發(fā)現(xiàn),影響英漢狗習語差異的主要原因是文化,即不同的生活方式、地理位置和歷史背景。
在從概念隱喻的角度研究英漢“狗”習語時,應引用更多的例子進行更詳細的分析。此外,英漢動物習語的翻譯也可以從概念隱喻的角度進行研究。從概念隱喻的角度來看,語言學習者更深入地理解“狗” 習語,這對英漢文化的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A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Allusions &Idioms [M]. 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有限公司,2006.
[2]Debra A Titone, Cynthia M. Connine. On the compositional and noncompositional nature of idiomatic expressions [J]. Journal of Pragmatics,1999, 31(12): 1655- 1674.
[3]Fraser B. Idioms within a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J].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1970, 6(1): 22–42.
[4]Katz J J, Postal P. Semantic interpretations of English idioms and sentences containing them [M]. Quarterly Progress Report, 70, MIT Research Laboratory of Electronics, 1963: 275- 282.
[5]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6]Nesi H. A Modern Bestiary: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Figurative Meanings of Animals Terms [J]. ELT Journal, 1995 (49):272-278.
[7]Smith L.P. Words and Idioms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6.
[8]A S Hornby. 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九版) [M]. 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2018.
[9] 漢語成語大辭典[M].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10] 侯寧海. 英語習語大典[M] . 安徽: 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出版社,2001.
[11] 侯寧海. 英語習語大典[M]. 安徽: 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出版社,2001.
[12] 柯林斯COBUILD 高階英漢雙解學習詞典/ 英國柯林斯出版公司[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13] 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 英英• 英漢雙解: 第6 版/ 英國培生教合有限公司[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8.
[14] 李秀英, 孫杰.《史記》與《漢書》中的動物隱喻英譯分析[J]. 語言教育,2016,4(03):55-60.
[15] 廖光蓉. 英漢文化動物詞對比[J]. 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0(05):17-26.
[16] 林書武. 隱喻研究的基本現(xiàn)狀、焦點及趨勢 [J]. 外國語,2002(01):38-45.
[17] 牛津英語習語詞典: 英漢雙解版/ 牛津大學出版社(第二版) [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
[18] 束定芳. 論隱喻的認知功能[J]. 外語研究,2001(02):28-31.
[19] 唐玲, 王維倩. 基于概念隱喻理論的英語習語理解與記憶研究[J]. 外語研究,2014(05):55- 58+65+112.
[20] 吳靈梅. 概念隱喻視角下對英漢“ 狗” 習語的比較研究[D]. 吉林: 吉林大學,2012.
[21] 徐東霞. 從文化差異視角談動物習語的翻譯 [D]. 上海: 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
[22] 郁福敏, 郭珊璉. 英漢習語對比[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1999.
[23] 詹蓓. 英漢動物喻體語用含義的對比分析[J]. 外語研究,2003(03):33-36+80.
[24] 趙艷芳. 語言的隱喻認知結(jié)構(gòu)—《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評介[J]. 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03):67-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