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教育進課堂文化意義大于寫字能力
- 來源:基礎教育(教學)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書法教育,文化,能力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5-06-07 15:21
中國教科院 孫 強
近來,教育部發(fā)布了《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提出,從今年春季開學開始,書法教育將納入中小學教學體系,學生將分年齡、分階段修習硬筆和毛筆書法。《綱要》還特別指出,中小學書法教育不舉行專門的考試,不開展書法等級考試。
隨著信息化世界的到來,電腦、手機的普及,人們開始習慣于鍵盤,而疏遠筆墨,致使?jié)h字的書寫頻率下降。姑且不用說寫一手好字,就是拿起筆來,也常常是提筆忘字?!毒V要》的頒布,對于提高中小學生漢字書寫能力無疑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而且對于加深漢字的學習、研習傳統(tǒng)文化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有人認為書法教育進課堂違背教育原理,因為從社會發(fā)展趨勢來看,人們將越來越依賴于計算機和手機輸入,而非人工手寫,若固執(zhí)要求每個學生都必須寫出一手漂亮的字,那就明顯違背了“教育要為學生當下和未來生活做準備”的教育學基本原理。
在筆者看來,這樣的疑慮是沒有必要的。學校教育不僅應著眼于學生的現(xiàn)實需要,還應該著眼于民族文化的傳承。如果剝離了它的文化傳承功能,僅僅開設一些滿足學生現(xiàn)實需求的工具性課程,那么,學校就太功利化了。那樣的話,學校的使命感就會遭到質疑。
書法教育進課堂并不旨在讓每一學生成為書法家,然而,讓每一個孩子寫就一手好字,以此更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卻是每一個華夏兒女的責任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