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小婕子伦流澡到高潮视频,无码成人aaaaa毛片,性少妇japanesexxxx,山外人精品影院

飛越喀爾巴阡的“槍騎兵” 羅馬尼亞的米格-21

  • 來源:兵器知識
  • 關鍵字:喀爾巴阡,米格-21,羅馬尼亞
  • 發(fā)布時間:2019-01-14 17:36

  今年7月7日,在羅馬尼亞的費泰什蒂空軍基地上演了一出悲劇:隸屬于羅空軍第861戰(zhàn)斗機中隊的1架米格-21在這一天的空軍開放日飛行表演中墜毀,36歲的飛行員弗洛林·羅塔魯中尉當場身亡。這起事件,重新引起了公眾對于米格-21這種20世紀全球戰(zhàn)斗機產量和裝備數量雙料冠軍的關注。

  “簡直就是一架全新的飛機”

  在全球超過50個米格-21用戶中,羅馬尼亞是少數尚以之為本國空軍主力機型的國家之一。羅馬尼亞米格-21最初擔負的使命是確保國家領空安全和主權完整,而在這個國家加入北約組織14年之后,米格-21的這一定位仍未受到撼動,并且被注入了新的內涵。

  作為曾經的華約組織的一員,羅馬尼亞軍隊使用的自然是全套蘇聯(lián)裝備,在蘇聯(lián)解體和東歐劇變之后,這些武器裝備一下子成了“無源之水”。一個解決辦法是從蘇式裝備全面轉向西方裝備,但這需要很多錢。羅馬尼亞政府囊中羞澀,只能先選擇升級現有的武器,而不是采購全新武器。

  就戰(zhàn)斗機而言,當時羅馬尼亞空軍共有3款米格家族戰(zhàn)機,分別是米格-21、米格-23和米格-29。由于養(yǎng)護相對麻煩,米格-23成為第一個確定“退出”的型號,而在對升級米格-21和升級米格-29的兩套方案進行反復權衡后,看起來先進得多的米格-29的“狙擊手計劃”卻敗下陣來,羅馬尼亞空軍最終決定讓服役最久也是最可靠的米格-21M/MF戰(zhàn)斗機擔負起重裝升級的重任,這項升級工程被稱為“槍騎兵計劃”。

  當時指揮著1個米格-21中隊的馬里烏斯-米哈伊爾·奧圖上校曾對此評論道:“有人不止一次地問我為什么不直接購買全新的西方飛機?要知道,技術升級才是性價比最高的合理選擇。至于米格-21,那當然是一款具有潛力的飛機,尤其是在飛行性能和起降穩(wěn)定性方面,一旦為它安裝全新的航電設備,它就將展現出巨大的進步。”

  經過5家競標公司的競爭,1993年年,以色列埃爾比特公司雀屏中選,成為羅馬尼亞米格-21升級工程的承包商。羅馬尼亞國防部在簽約儀式上表示,埃爾比特勝出的原因是其“在升級F-5等多種飛機中的成功經驗”。

  2001年1月,第一架經過大幅升級的米格-21交付羅馬尼亞空軍,接收者就是奧圖上校所指揮的第711戰(zhàn)斗機中隊。在大量采用最新的航空套件后,米格-21這一“航空界的恐龍”重獲新生,以“槍騎兵”的名號成為羅馬尼亞空軍的“新”主力。

  “‘槍騎兵’對我們來說簡直就是一種全新的飛機”奧圖上校在接機不久后表示,“隨著飛機性能的變化,中隊的飛行理念和任務性質也發(fā)生了變化。對于早期的米格-21,我們的任務是純粹的高空攔截,我們起飛、爬升、射擊,然后返回。而對于‘槍騎兵’而言,這是一款真正的多角色戰(zhàn)斗機,能夠同時攜帶西方制式和蘇聯(lián)制式的不同武器,在這一具有深遠影響的技術變革之下,羅馬尼亞空軍必須為新的戰(zhàn)爭理念做好準備。”

  不可想像的事

  以色列人為羅馬尼亞空軍改造的米格-21“槍騎兵”一共有A、B、C三種型號,A型強化了對地攻擊能力,可以使用多款精確制導武器;B型是雙座教練機;C型則是一款空優(yōu)戰(zhàn)斗機,引入了EL/M-2032型雷達、頭盔顯示器和新型多功能液晶顯示器等大量新設備。

  整個改裝工程如期進行,到了2003年4月,114架升級為“槍騎兵”的米格-21中的最后一架交付羅馬尼亞空軍。最初確定的升級數量原本為110架,其中包括73架A型單座對地攻擊機、14架B型雙座教練機和23架C型單座空優(yōu)戰(zhàn)斗機。不過在改裝開始后的第一年里意外損失了4架米格-21后,羅空軍決定再將另外8架米格-21UM雙座飛機送去改裝,從而使總數達到了114架。

  雄心勃勃的“槍騎兵”升級的關鍵要素是航電設備,核心是全新駕駛艙內的人機互動界面、航空電子設備套件和與北約武器系統(tǒng)兼容的武裝方案。

  “槍騎兵”C型是改裝的重中之重,接受這一改裝的是羅空軍中機齡最短的一批米格-21。C型獲得了以色列航空工業(yè)公司(IAI)推出的埃爾塔EL/M-2032M型脈沖多普勒雷達,它被安裝在緊湊的天線罩中,取代了原來的蘇制RP-21“長矛”雷達。

  這款以色列雷達讓“槍騎兵”C型在對空任務中可以在60~80千米的范圍內實施有效搜索,還因其兼具俯視/俯沖功能的特性而讓C型在有需要時也可以客串對地攻擊任務,從而具備多任務特性。

  至于“槍騎兵”A型和B型則配有埃爾塔EL/M-2001B型雷達,這是一種I/J波段脈沖多普勒雷達,用于在視距外檢測目標,雷達可以自動獲取目標數據并投射到飛行員的平視顯示器(HUD)上。

  相應的,“槍騎兵”的儀表板煥然一新,安裝了2臺埃爾比特多功能顯示器(MFD)和1塊厄洛普921型前置控制面板(UFCP)。羅馬尼亞飛行員在“槍騎兵”的座艙里可以使用埃爾比特DASH頭盔顯示器,基于其上投射出的基本導航和戰(zhàn)斗信息,飛行員在近距離交戰(zhàn)時便可以獲得與以往不同的的感觀。

  全新的米格-21“槍騎兵”在它們的使用者當中引發(fā)的積極反響是不言而喻的。“頭盔顯示器是最讓我贊嘆的東西”,經驗豐富的米格飛行員馬塞爾·穆拉魯少校說,“它讓我們具備了在近距離上與最現代化的對手交戰(zhàn)的能力,以米格-21原有的性能,這本是不可想像的事。”

  掛載武器,“東西”通吃

  “槍騎兵計劃”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是要讓升級后的米格-21能夠與北約的武器體系相兼容。為達此目的,以色列工程師推出了“多任務武器掛架”的概念,這種掛架配有兩種不同類型的連接器,第一種是西方尺寸,第二種是東方尺寸,可以相對容易地將兩種類型的彈藥都掛載到同一個掛架上。這里面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法國的“魔術2”空空導彈,使用這種導彈時需要另行安裝一個適配器。

  經此改裝,“槍騎兵”成了世界上第一種能夠同時使用蘇聯(lián)和北約武器的飛機。在原有的5個掛架中,機腹的中央掛架最初只適用于米格-21MF的副油箱,升級后則可以選掛450千克的Mk82/83型航空炸彈和各種武器吊艙;翼下掛架可以掛載不對等重量的彈藥,從而提高了“槍騎兵”的任務靈活性。

  如果從空對地任務切換到空對空任務,改變武器配置所需的時間是大約10分鐘,反之如果從空對空改為空對地,則需時會延長至20分鐘到1.5小時,主要是因為掛載激光和紅外制導炸彈費時很久,必須先掛載炸彈,然后再安裝制導組件。

  盡管羅馬尼亞空軍的庫房里還有大量蘇制R-73E空空導彈,“槍騎兵”在空中巡航任務中還是傾向于選擇法國制造的“魔術2”或以色列的“怪蛇3”空空導彈,雖然這些西方導彈的射程只及R-73E的一半,但以其精確性而更受羅馬尼亞飛行員歡迎。另外,R-73E在發(fā)射時會釋放出大量尾煙,對飛機的進氣口構成威脅。

  為確保近距離格斗的能力,“槍騎兵”仍保留了可靠的蘇制GSh-23L雙聯(lián)裝機炮,羅馬尼亞已經實現了這種機炮的國產化,有多達23種彈藥可選,包括破片彈和穿甲彈等,其射擊速率可在3000發(fā)/分鐘到3400發(fā)/分鐘之間進行切換。

  用于對地打擊任務的武器包括火箭彈、航空炸彈和精確制導彈藥。非制導火箭包括經久耐用的蘇制57毫米口徑S-5M和S-5K火箭彈,以及240毫米口徑S-24火箭彈。炸彈既有蘇制的BEM-100炸彈和CL-250集束炸彈,也有西方的Mk82/83炸彈,以及羅馬尼亞自己生產的100千克和250千克的炸彈等。在采用了以色列提供的激光導引裝置或紅外成像套件后,傳統(tǒng)的Mk82/83炸彈就搖身一變成了精確制導彈藥。這種制導武器套件的安裝雖然費時,但換來了打擊的精準:激光制導炸彈的落點誤差概率小于2米,紅外制導炸彈的誤差則不超過6米。雖然北約彈藥更受飛行員青睞,但這絕不意味著倉庫中的蘇制彈藥已無用武之地。實際上,在各中隊的日常訓練中,“槍騎兵”仍普遍使用蘇制彈藥進行實彈操演。第711中隊長奧圖上校對此頗感自豪:“在訓練場上使用舊彈藥是解決庫存問題的最佳和最經濟的方法,因為你在用真正的炸彈訓練你的飛行員,這在別的國家可并不常見。”

  伴飛F-16

  “槍騎兵”確實縮小了米格-21與當代戰(zhàn)斗機之間的技術差距,可是如果沒有合格的操縱者,那么這一升級計劃也將毫無意義。對于羅馬尼亞空軍來說,在預算不斷削減和訓練時間持續(xù)減少的情況下,如何有效培養(yǎng)飛行員確實是一大考驗。

  羅馬尼亞的“槍騎兵”飛行員養(yǎng)成包括兩年時間,第一年為基礎訓練,第二年為實戰(zhàn)訓練。第一年里,飛行員要接受各個方面的訓練,在完成100飛行小時后成為“預備飛行員”,再經過80飛行小時成為“戰(zhàn)備飛行員”,接著才有資格開始學習不同的空戰(zhàn)和空對地攻擊策略。

  第二階段的訓練科目還包括與其它北約國家飛機的共同飛行,由于沒有北約體系的數據鏈,“槍騎兵”的飛行員無法實時了解編隊中其余飛機的所有情況,也無法與之分享目標信息,反過來,這倒也對羅馬尼亞飛行員的獨立判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時至今日,共有2個戰(zhàn)斗機中隊裝備使用“槍騎兵”,分別是駐扎在圖爾齊第71空軍基地的第711中隊,和駐扎在費泰什蒂第86空軍基地的第861中隊,任務是在北約體系中執(zhí)行空中巡邏和快速反應任務,以及有必要時的空對地打擊任務。

  人稱“月亮基地”的圖爾齊機場始建于上世紀50年代,是羅馬尼亞歷史最悠久的戰(zhàn)斗機基地之一,這里的機械人員恪盡職守,每隔25小時就要為“槍騎兵”做一次發(fā)動機養(yǎng)護,每隔50小時做一次機身養(yǎng)護,可即便如此,這些“上了年紀的野獸”畢竟已經顯出了疲態(tài)。自“槍騎兵計劃”完成以來,羅馬尼亞空軍的“槍騎兵”裝備數量便逐年減縮,如今的保有量僅為34架,其中具備出勤狀態(tài)的更只在20架左右。羅馬尼亞人也想要尋求替換機型,但苦于經費限制只能尋求相對便宜的二手貨。

  2013年,羅馬尼亞政府與葡萄牙簽署協(xié)議,從后者手中購買12架F-16二手戰(zhàn)斗機,從而成為擁有該機型的第28個國家。這份合同總價1.862億歐元,除飛機外還包含零部件、中期升級和9名飛行員及69名維修技師的培訓費用,可以算是一筆相當劃算的交易。

  2016年,第一架F-16交付羅馬尼亞空軍使用,裝備到了同駐費泰什蒂的第53戰(zhàn)斗機中隊。就在同一基地的相鄰機庫里,受到額外關照的“槍騎兵”仍在為新的出勤做著準備。羅馬尼亞空軍原打算購買更多的F-16,但暫時沒有財力支持,所以第711中隊和第861中隊的米格-21與F-16伴飛的場面,還將在喀爾巴阡山上空延續(xù)著。

  文/選鋒

關注讀覽天下微信, 100萬篇深度好文, 等你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