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小婕子伦流澡到高潮视频,无码成人aaaaa毛片,性少妇japanesexxxx,山外人精品影院

全球石油市場格局生變

  • 來源:證券市場周刊
  • 關鍵字:原油,減產,價格戰(zhàn)
  • 發(fā)布時間:2020-03-23 21:48

  3月18日,原油價格繼續(xù)下探,ICE WTI原油從年初1月8日的59.38美元/桶下跌到目前的29.49美元/桶,下跌幅度超過50%;布倫特原油期貨從56.3美元/桶下跌到28.2美元/桶,下跌幅度同樣高達50%。

  更讓人擔憂的是,國際油價的下跌似乎還遠未結束。

  石油大國的博弈

  在3月5日至6日召開的部長級會議上,OPEC提議擴大減產幅度至150萬桶/日,其中2/3由OPEC負責,1/3由俄羅斯負責,但俄羅斯拒絕減產,磋商以失敗告終。

  作為報復性回應,以沙特為首的OPEC國家發(fā)起了激進的“石油價格戰(zhàn)”,決定取消對自身產量的所有限制。

  3月7日,沙特阿美將4月份銷往目的地的所有等級原油的官方售價(OSP)調降20%。

  隨后,期貨市場迅速做出了反應。

  3月9日,布倫特原油期貨和WTI原油期貨繼續(xù)大幅跳水,盤中最大跌幅超30%,創(chuàng)1991年美國在伊拉克發(fā)動戰(zhàn)爭以來的最大跌幅。ICE WTI原油期貨跌破30美元大關,為2016年2月以來新低。

  縱觀此次歐佩克會議只有一個核心,那就是石油減產。但對于減產目標,俄羅斯方面希望沙特能夠完成,但沙特并不同意。

  對于減產,俄羅斯和歐佩克之間早就有過眾多分歧。

  近幾年,俄羅斯經濟持續(xù)疲軟,2019年,俄羅斯的GDP只有1.69萬億美元,僅僅略高于中國廣東省的1.56萬億美元,且俄羅斯的增速只有1.3%,遠遠低于廣東6.2%的增速。

  石油和天然氣出口占到俄羅斯財政預算收入的40%,減產會直接影響到俄羅斯的財政預算平衡。

  沙特、俄羅斯都是依靠原油出口的國家,這些國家都很重視達到財政收支平衡所需的油價水平,也就是油價到什么樣的水平,可以維持國家的財政平衡。雖然俄羅斯的財政收入對原油天然氣的依賴程度也很高,大概在40%以上,但還是遠遠低于中東產油國。

  普京曾經公開表示,俄羅斯僅需油價高于40美元/桶就能平衡其預算,這相對歐佩克的其他國家有很多優(yōu)勢,沙特在80美元以上,而歐佩克平均要在60美元以上。在俄羅斯看來,自己的財政體系比沙特更能承受低油價的沖擊,所以,這是俄羅斯拒絕歐佩克減產協(xié)議的底氣所在。

  與俄羅斯不同的是,沙特的優(yōu)勢在于它的開采成本,沙特的原油開采成本全球最低,每桶不到10美元,而俄羅斯的開采成本在20美元左右,美國頁巖油的成本為40多美元。低價格雖然會減少沙特的財政收入,但沙特因為開采成本低,仍然可以保持盈利,這是俄羅斯無法做到的。

  長期以來,對石油供應影響最大的三種力量分別為OPEC、美國和俄羅斯,每個石油大國都想擁有更大話語權。

  有人也許會以為,讓俄羅斯加入OPEC就行了,這樣其利益就可以受到保護了。但事實不是這樣,一旦加入OPEC,俄羅斯的生產計劃、產量都要與OPEC其他成員國進行協(xié)商,聽從OPEC的決定。

  這樣一來,各國就沒有了銷量的自主決定權,這樣的好處是可以限制供應,提高石油價格,不好的方面是它會影響本國的財政收入和本國石油銷量所帶來的市場影響力。

  沒有加入OPEC的俄羅斯,自然而然就會與OPEC形成微妙的關系。從整體來看,它們是合作關系,因為利益是共同的,石油價格的提升對這些國家都有著巨大的好處。但另一方面,相關國家都想在合理或者高價的時候盡量多地銷售自己的石油,各國之間又形成了直接的競爭關系。

  利益的平衡是最難的。

  俄羅斯能源部長諾瓦克2020年3月6日表示,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和非歐佩克主要產油國(歐佩克+)從4月1日起將繼續(xù)履行合作宣言,但各國不再承擔減產義務。

  這意味著,國際石油市場的供應會大大增加,沙特的低價競爭和供應的增加將會導致石油價格不斷走低。

  OPEC影響力不斷下降

  從20世紀初直至20世紀50年代末,西方大國(主要是美國)通過各種政治、軍事手段基本上完成了對中東石油生產的壟斷控制。那個時期,石油的價格非常便宜,長期在2美元/桶以下,石油的供應完全由美國掌控。

  20世紀60年代,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石油生產國,也是最大的石油消費國,而整個原油市場是由美國標準石油公司拆分后的“七姐妹”——七大跨國石油公司牢牢掌控。

  為了打破這種壟斷,獲得與西方發(fā)達國家(主要是美國)的平等談判地位,1960年9月14日,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和委內瑞拉5個國家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決定組團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簡稱“OPEC”。之后,歐佩克總部設在了奧地利首都維也納。

  OPEC成立的目的之一就是聯(lián)合起來共同對付西方石油公司,并穩(wěn)住石油價格和收入,并為石油消費國提供足夠、經濟、長期的石油供應,其宗旨是協(xié)調和統(tǒng)一各成員國的石油政策,并以最適宜的手段來維護它們各自和共同的利益。

  此后,OPEC成員國不斷增加。隨著成員的增加,歐佩克發(fā)展成為涵蓋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產國的國際性石油組織。

  與此同時,OPEC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提升。

  1973年,OPEC宣布提價,石油價格從3美元/桶漲到了11美元/桶,從而導致西方主要石油消費國爆發(fā)了第一次能源危機。之后,歐美經濟遭受重大沖擊,這個時期OPEC已經有了很強的影響力。

  最鼎盛時期,OPEC成員國多達14個,分別為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委內瑞拉、阿爾及利亞、加蓬、印度尼西亞、利比亞、尼日利亞、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突尼斯、安哥拉和厄瓜多爾。

  但是,縱觀近幾年的發(fā)展,OPEC的影響力在不斷下降。先是一些OPEC的石油出口國逐漸變?yōu)榱耸瓦M口國,以及之后俄羅斯石油帝國的崛起,給石油市場的格局帶來了新的變化;再是卡塔爾和厄瓜多爾分別在2019年1月和2020年1月退出OPEC,再加上此次會議的談崩以及美國頁巖氣和清潔能源的不斷發(fā)展,一系列事件都在削弱OPEC的影響力。與20世紀70年代相比,目前OPEC的影響力已經下降不少。

  價格主導因素在變化

  整個20世紀,第一次石油大幅上漲的周期出現(xiàn)在1910年代,彼時汽車時代帶來了石油需求的大幅增加。需求的激增是驚人的,例如美國機動車注冊量從1900年的每千名居民0.1輛升至1920年的87輛,因而油價也隨之上漲,在這10年中,油價上漲一倍。

  此后,石油市場的活躍激勵了一波投資浪潮,德克薩斯州、俄克拉荷馬州、加利福尼亞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相繼開始開發(fā)新油田。與此同時,美國經歷了1929年股市大跌和1930年的經濟大蕭條。

  股市的下跌和經濟的大蕭條,導致需求出現(xiàn)大量萎縮,供應增長加上需求減少,油價一路下跌。在20世紀30年代初,石油價格下跌了70%以上。

  20世紀70年代后,石油最大的漲幅出現(xiàn)在1973年。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敘利亞的戰(zhàn)斗機聯(lián)合襲擊了以色列,開戰(zhàn)幾天后,以色列向美國求救;隨后,美國支持以色列反擊并取得成功。

  在開戰(zhàn)10天后,OPEC開始利用使用石油武器,宣布石油減產,并對美國實行石油禁運。這讓美國多個地方都出現(xiàn)了油慌,也讓石油價格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從2美元/桶飆升到11美元/桶,并由此引發(fā)了“石油危機”,讓美國經濟遭受重創(chuàng)。這是OPEC組織自成立后,首次對市場產生的重大影響。

  1979年,兩伊戰(zhàn)爭爆發(fā)前夕,石油價格繼續(xù)快速上漲。1982年,石油價格已經在40美元左右,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

  1986年,沙特決定以低價銷售石油,當時的情景和現(xiàn)在非常相似。上世紀70年代,油價飆升,刺激了北海與阿拉斯加油田的開采熱潮,OPEC成員國也趁勢提高產能。

  無奈之下,沙特在市場需求疲軟時選擇了削減產量來支持價格。到了80年代,沙特厭煩了其他成員國的欺騙行為,也不再限制自己的產量,也向市場瘋狂“傾銷”原油,導致油價如瀑布般狂瀉而下。

  從1985年11月到1986年4月,WTI原油期貨價格從每桶31.82美元暴跌至區(qū)區(qū)9.75美元,累計跌幅多達69%。而沙特并沒有將“傾銷”堅持太久,畢竟低油價會影響本國收入,但這次油價恢復用了5年時間,國際油價才重回30美元/桶。

  國際油價真正突破40美元/桶是在2004年,當時石油是處于供過于求的狀態(tài)。2004年,全球石油需求量8240萬桶/日,供應量為8350萬桶/日,但此后價格依然持續(xù)攀升,直至2008年達到147美元/桶。

  由此來看,此階段推動國際石油價格增長的已經不是供需,而是投機炒作。

  事實上,紐約石油期貨交易所的誕生以及美元成為石油唯一結算貨幣時,就意味著已經為日后的投機炒作奠定了基礎。

  1974年,美國與沙特達成石油美元協(xié)議后,所有石油都以美元來交易。1983年,美國開發(fā)了紐約石油期貨市場。1988年,英國開發(fā)了布倫特原油期貨市場,這兩個市場都是以美元來定價。

  這讓石油不僅僅是一個商品,同時也擁有了金融屬性,這兩個重大事件的出現(xiàn)為美國用金融的方式影響石油市場奠定了基礎。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fā),導致石油價格暴跌,國際油價從最高147美元下跌到33美元/桶。

  從20世紀肇始至今已經有120年的時間,石油價格的變化也已從原來的供需驅動變?yōu)楣┬枧c金融同時驅動的大宗商品,但供需仍占主導因素。

  頁巖氣不可小視

  頁巖氣是較難開采的一種天然氣,美國頁巖氣儲藏量十分豐富。

  美國低地地區(qū)48個州都有頁巖氣,到目前為止,最為活躍的是得克薩斯州的Barnett頁巖、路易斯安那州的Haynesville/Bossier頁巖、密歇根州的Antrim頁巖、阿肯色州的Fayetteville頁巖、橫跨紐約州和賓夕法尼亞州等東北部州的Marcellus頁巖、跨伊利諾伊州與印第安納州等中西部州的New Albany頁巖,以及新近開發(fā)的俄克拉荷馬州的Woodford頁巖。

  依靠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先進的開發(fā)技術,美國頁巖氣開采在近年來取得迅速發(fā)展,實現(xiàn)“頁巖氣革命”。20世紀70年代末期,美國政府在《能源意外獲利法》中規(guī)定了非常規(guī)能源開發(fā)稅收補貼政策,而得克薩斯州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就對頁巖氣的開發(fā)不收生產稅。

  另外,美國還專門設立了非常規(guī)油氣資源研究基金。美國政府對頁巖氣開發(fā)的重視為頁巖氣發(fā)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新的開采方法已經使美國頁巖氣產量從 2000年的3900億立方英尺提高到2010年的4.8萬億立方英尺,年均增長47.7%。目前,頁巖氣產量已經相當于美國天然氣總產量的 23%,并使美國超過俄羅斯成為全球天然氣第一大資源國和生產國,美國基本實現(xiàn)了自給自足,甚至還可以對歐洲市場等輸出液化天然氣。

  頁巖氣對石油消費的替代作用大大降低了美國的石油依賴,削弱了俄羅斯、委內瑞拉、伊朗和沙特等國的能源影響力。

  目前,美國的能源自給率逐漸提高,2011年達到81.4%,美國能源信息署預計,美國在2035年的能源自給率將達到87%,這主要歸功于以頁巖氣為代表的非常規(guī)油氣的成功開發(fā)。

  新能源的替代

  為了擺脫對石油的依賴,各國都在努力發(fā)展新能源。而近幾年,新能源的發(fā)展也越來越迅猛。

  1910年,驅動石油最大需求來源的是汽車保有量的增長。根據(jù)EVsales的數(shù)據(jù),2019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車銷售近221萬輛,全球新能源乘用車市場滲透率也從2018年的2.1%提升至2019年的2.5%,新能源汽車正在形成對汽油車的替代。

  此外,太陽能發(fā)電量的增長也非常迅猛,其中最突出的國家是中國,中國的太陽能發(fā)電量占全球太陽能發(fā)電總量的24.4%,而美國居第二位。根據(jù)《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8》的報告,2017年,全球太陽能發(fā)電占全球發(fā)電總量的1.7%。

  作為另外一個增長極,全球核能發(fā)電在逐步增長,2017年核能發(fā)電量達到2519TWh。

  根據(jù)《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2018年7月)》的報告,截至2017年年底,全球再生能源發(fā)電占電力總量的26.5%。

  與此同時,光伏、風能、生物能等可持續(xù)能源也在不斷發(fā)展。數(shù)據(jù)顯示,2018年,全球清潔能源投資總額達3321億美元,這是全球清潔能源投資總額連續(xù)第五個年頭超過3000億美元。

  ETRI認為,清潔能源將主導世界能源需求的未來增長,到2050年,天然氣、非化石能源、石油和煤炭將各占四分之一,清潔能源占比將超過54%,成為能源供給的主導者。

  清潔能源的迅猛發(fā)展對于石油的需求形成了沖擊。對于石油需求,高盛的預期非常悲觀。高盛認為,全球石油需求將面臨40年來首次衰退。

  自1984年以來,石油需求每年都在增長,只有三次例外,分別為2008年和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以及美國從衰退中復蘇的1993年,均是因為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所導致的。

  而此次的需求衰退似乎更令人擔憂,因為此次需求下降的大背景不是經濟衰退和金融危機,更多的是新能源和其他能源的迅速發(fā)展所形成的替代,而這種替代導致的需求減少是長期性的,這會長期的改變石油的供需結構。

  在影響國際石油價格的因素中,炒作只是一時的,而供需結構的改變才是持久的。在供需結構發(fā)生大的改變時,能夠使之平衡的只有價格的調整。

  曉光

關注讀覽天下微信, 100萬篇深度好文, 等你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