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小婕子伦流澡到高潮视频,无码成人aaaaa毛片,性少妇japanesexxxx,山外人精品影院

每一個都不一樣

  2017年,中國的端午節(jié)小假期過得有點火藥味。在浙江烏鎮(zhèn),人類的代表,19歲的圍棋九段柯潔,和人工智能的代表AlphaGo展開三番棋比賽。柯潔輸了,人們本能的焦慮再次被激起:連圍棋這樣高難度的游戲人類也甘拜下風,那未來的工作機會是不是會被機器人搶走?

  人們有時需要這種能引發(fā)集體擔憂的談資:事關人類存亡,有共情作用,辯論起來更有趣。但對于今年迎來畢業(yè)季的大學生來說,他們可能就要被貼上一個新標簽了:人工智能時代的大學生。

  出生于1995年的年輕人對此并不陌生,他們是在“標簽”中長大的一代。常見的有:千禧一代、互聯網的原住民、獨立、個性、自我,甚至任性。成年人對年輕人的關愛是個持久的命題(所謂“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但像現在這樣,整個商業(yè)世界對90后亦步亦趨地表達關切,恐怕是前所未見的。

  我不知道90后是否樂意被貼這么多標簽。從個人來講,可能沒多少人樂在其中,一個90后曾對我這么描述自己所屬的代際:我們的共同特點是,每個人都不一樣。相比那些被強行貼上的標簽,我更相信,也更喜歡這個90后的說法。

  90后之中有敢于沖破規(guī)則的叛逆小子,也有認同傳統價值觀的乖小孩,如果你深入了解幾個90后,發(fā)現并沒有人真正活在那些標簽之下。事實上,貼標簽這個行為本身也是某種權力的界定:成年人在以貼標簽的方式定義年輕人。而那些標簽通常滲透著成年人自身所屬時代的特點以及那些隱蔽在深處的價值觀,他們曾是被定義的年輕人。

  在本期封面故事中,我們和幾個95后聊了聊他們的擇業(yè)選擇。不唯大公司、頻繁跳槽、不忠誠、不就業(yè)做freelancer—他們的確已經一人一個樣了。商業(yè)發(fā)展催生了大量新興職業(yè),也降低了專業(yè)對就業(yè)的影響。很高興看到復旦大學經濟專業(yè)的郭曉暢放棄金融公司的offer,那曾是他的師哥師姐無比向往的第一份工作,而去做一名游戲策劃師;我也特別喜歡中國礦業(yè)大學的秦智斌不認同學而思培優(yōu)的價值觀,而選擇到農村支教兩年,以此了解中國基層教育的真相。

  中國的大學畢業(yè)生從無法選擇工作到一人一個樣,經歷了較為漫長的過程。就在今年畢業(yè)生出生的1995年,中國的高等教育恰處于巨變之中。最近,中國人民大學畢業(yè)生伍繼紅畢業(yè)19年后陷入貧困的紀實引起熱議。伍繼紅1994年進入大學,當年國務院下發(fā)《關于<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的實施意見》,逐步實行學生繳費上學,畢業(yè)生自主擇業(yè)。這一年,包括北大、清華、南大、復旦、中山大學在內的40所高校率先收費。到了2000年,高等學校體制轉軌基本完成。伍繼紅大學畢業(yè)那年,國家已不再“包分配”,畢業(yè)生開始學習自己找工作。

  這曾是一個極具挑戰(zhàn)的新命題。在包分配的年代,大學生所學專業(yè)多由家長或老師代為選擇,至于就業(yè)乃至職業(yè)規(guī)劃,幾近空談。剛擁有自主權的那些年,畢業(yè)生的選擇集中度很高,跨國企業(yè)、民營公司、國家行政機構曾是他們更為偏愛的第一份工作選擇。此后,更熱門的行業(yè)出現了,金融業(yè)、制造業(yè)、互聯網行業(yè)一度深受追捧。

  現在,95后登場,什么是好工作?他們的看法不一樣了—沒有什么比這更令人欣喜的消息了。

關注讀覽天下微信, 100萬篇深度好文, 等你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