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設計界的奧斯卡獎
- 來源:《第一財經》YiMagazine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日本,設計界,奧斯卡獎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1-06-14 18:29
觀察每年的Good Design Award(優(yōu)良設計獎)是個挺有意思的事,最明顯的感覺莫過于:在設計界,得獎不再是新聞;而對沒有得過獎的設計師與公司而言,進入最終獲獎榜單,又會備受矚目。
這就造成了一個“溫度差”,如同很多被拉上鄙視鏈的現象一樣,得獎者自然是開心,但遠觀卻又自認為是“業(yè)內人士”的人,會揶揄這個獎項每年的頒獎件數簡直位居全球前列,覺得它的得獎難度不高,含金量 “比不上”其他設計獎。
從數量上說,2017年Good Design Award的4495件應征作品當中,的確有1403件得了獎。但就如同鄙視鏈式的想法大多出于對狀況的不了解與漠然,總吐槽得獎數的人,更多出于對Good Design Award的誤解,太多人把它當成一個比拼審美與設計力的獎項了,但它不是。
雖是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的目標卻永遠在體現當前社會價值的變化。
Good Design Award最初的設立目的主要是“促進產業(yè)界導入設計”,從根本上說,更具有類似于國家政策關聯的驅動性。后來,Good Design Award的視角也從 “產業(yè)視角”正式轉變?yōu)?ldquo;生活者視角”。從2010年開始的最近7年,“共享”正成為我們身邊的關鍵詞。Good Design Award的設計評選范疇,也進一步拓展到更廣泛的服務與系統(tǒng)層面。
所以,與其說Good Design Award是一個體現審美與純粹設計感的獎項,不如說,它是一個注重與社會議題關聯、將設計導入生活的綜合獎。在這個意義上說,將社會議題分類,評選出體現時代與趨勢、設計感與機能性兼具的產品與服務,對日本設計發(fā)展的重要性,比純粹評選藝術獎要更有價值。
另外,Good Design Award的參評制度,也幾乎可以說是體現獎項們對公司價值的最佳案例。
根據主辦方日本設計振興會在2015年針對上年得獎公司的調查,“參評目的”其實并不是在設計。票數最高的三個目的分別是:提升企業(yè)價值(70.2%)、使用G Mark 推廣宣傳(66.3%)、為成果附加第三方評價(59.6%)。得獎后產生的影響排名前三的分別是:對相關人士會有更多激勵作用(58.7%)、在公司內部增進了對設計的理解(38.5%)、獲得更高的顧客與客戶信任度(37.5%),至于選擇“銷售額因此增加”的受訪者只有8. 7%。
中小公司們更熱衷于參加評選,有48.1%的受訪者受雇于中小型企業(yè),來自大公司的人占了41.3%。前者更希望獲得承認,而后者更希望獲得更高聲譽。
評選過程中需要的各項費用,對小公司與個人也是個負擔。首輪文案審查費用就要交1萬日元左右(約合 600元人民幣),如果通過,第二輪實物審查要交近6萬日元的審查費。一旦入選,想要進入每年秋天在東京的展覽,又要交12萬日元的展覽費,想進入官方的得獎年鑒,要再花大約3萬日元。
這些費用加起來就超過1.3萬元人民幣,這還不包括Good Design Award得獎證明標志G Mark的授權與使用費用。也就是說,即便得了獎,也要根據商品實際售價或公司規(guī)模,支付大約20萬日元(約合1.2萬元人民幣)至108萬日元(約合6.3萬元人民幣)不等的使用費。這也是獎項中最有爭議的部分。
大公司也許可以將這部分費用納入市場支出,可對于小公司來說,這可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但G Mark確實有其價值。日本設計振興會于2014 年年底對日本消費者做了次調查,有55.8%的受訪消費者將G Mark認知為“好設計的證明”。G Mark的消費者印象也更多與“更有魅力的外觀(67.7%)”“更好的性能(56.2%)”“高品質(32.7%)”關聯在一起。
2017年,Good Design Award應征作品數再創(chuàng)新高。它是個有趣的觀察對象,你不能把它當作生意,因為作為公益財團法人,組委會評獎并非為了賺錢,確切說,根據運營財報,它的收入也僅用來支撐其運營。但它又確實有一個昂貴的評獎過程,對參賽公司來說,同時考慮參賽成本、風險與預期,這也是真正的生意。
“經過考量之后作出決定”這一過程本身,才是 Good Design Award作為獎項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