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冰雪奇緣
- 來源:《第一財經》YiMagazine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中國,冰雪奇緣,討論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2-02-24 15:42
最開始討論這個封面選題,并不是因為第24屆冬季奧運會,而是因為身在南方的同事們說,他們周圍很多人,這兩年添了個新習慣:周末和假期專程趕赴東北或者張家口,滑雪。
聽到這個描述,我腦子里閃現(xiàn)的第一個畫面是大學第一年,來北方上學的南方同學第一次看到下雪,很多人激動地打雪仗,并寫就滾燙的日記。來自東北的同學對此深表震驚。
當時,我們將這種行為解釋為:對陌生而新鮮的事物所產生的熱情,但注定是短暫的。現(xiàn)在看來,這判斷錯了。
短短幾年間,冰雪運動已經進駐中國人口最密集、經濟最發(fā)達的城市群內部。截至2020年,中國已有36座室內滑雪場,超過全球的1/3,也是這一年,冰雪旅游客源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有8座在南方。南方同學對冰雪的熱情,已經催生出龐大的冰雪生意。尤其是,全球氣候異常也是2000年以來的事,如今“南方雪,北方澇”的情形遠非1990年代所能想象。
當然,推動力絕對不只是南方的同學,東北的同學們在小學階段就接受了課內冰雪訓練。但在更寬泛的社會角度,這場如火如荼的冰雪運動熱潮也堪稱一樁典型的國家敘事:2015年7月31日,北京獲得2022年冬季奧運會主辦權,中國政府公開承諾讓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并在2016年為冰雪運動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規(guī)劃,要把行業(yè)規(guī)模推向1萬億元。
不過,這項融合了國際賽事和政策利好的小眾運動,真正的爆發(fā)點的確來自于大眾的體驗和消費需求。
2016年,中國的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業(yè)內共識是,超過這條線,滑雪等消費門檻較高的運動才會開始發(fā)展。而剛剛發(fā)布的2021年中國經濟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的GDP總量超過110萬億元,而人均GDP首破1.2萬美元。
我們這期應景的封面報道,希望把這種宏觀經濟數(shù)據(jù)及政府意志,與商業(yè)現(xiàn)象、個人需求的關系從不同維度詳細闡述—一家地產公司如何把冰雪世界變成南方城市的熱門旅游目的地;一個創(chuàng)業(yè)公司怎樣將滑雪變成日常健身一樣的生活方式;一個極具消費力的群體如何帶火冰球這樣一個小眾運動;以及,在一個成熟市場,冰雪運動的長期發(fā)展需要怎樣的商業(yè)模式創(chuàng)新。
這個成熟市場指的是日本。1960年代初,隨著奧地利滑雪運動員托尼·塞勒(Toni Sailer)參演的電影在日本火爆,點燃了日本公眾對冰雪運動的熱忱,加之北海道Niseko、新潟苗場兩個大型滑雪場開業(yè),1961年日本滑雪人數(shù)首次突破100萬人,并不意外,1972年的札幌冬奧會及1998年的長野冬奧會同樣成為大眾滑雪熱潮的重要推動要素。冰雪運動在日本迎來長達近30年的黃金時代。
然而,泡沫經濟崩盤可以說直接澆滅了公眾對冰雪的熱忱。根據(jù)日本公益財團法人“日本生產性總部”每年發(fā)布的《休閑白皮書》,日本的滑雪總人數(shù)在1998年達到1800萬峰值之后持續(xù)下滑,2020年只有430萬人,僅為最盛期的1/4。人數(shù)減少直接影響了經濟收益:2020年日本各滑雪場總收入不到1998年的4成,滑雪裝備的市場規(guī)模也下滑至3成。而相比之下,滑雪場基礎設施大約三四十年后就需要更新,需要投入的成本極高。
日本冰雪業(yè)的盛衰軌跡極有參照性。新一代消費者生活在日本經濟低迷期,可支配收入沒有父輩那么多,而且除了滑雪,他們也有了更多休閑娛樂選擇。從根本上,冰雪運動能讓人體驗超出日常的速度、自由和瀕臨失控的刺激,足以讓人沉迷其中,而人們只有真的愛上這項運動,才會讓它釋放持久的魅力。在今年1月12日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報告中,中國人參與冰雪運動的首要目的是“娛樂休閑”,占比達70.35%。但想想看,之前的日本年輕人何嘗不是如此呢?等人們有了更多選擇,或是跨入一個新的經濟周期,冰雪奇緣是否可以持續(xù),仍是未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