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中的大、小昭寺
- 來源:西藏人文地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敦煌,壁畫,昭寺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2-04-22 14:08
敦煌莫高窟石窟的開鑿,據碑記記載始于366年,在經歷了四百多年后的787年,強大起來的吐蕃占領了這一佛教圣地,吐蕃統(tǒng)治者也篤信佛教,隨著吐蕃的占領,也為唐代本就輝煌的壁畫藝術帶來新的畫風與形象。
唐代是吐蕃最強盛的時期,贊普松贊干布統(tǒng)一了西藏全境,建立了吐蕃王朝,并與相鄰的尼泊爾和中原唐王朝聯(lián)姻。受印度佛教影響,尼泊爾和中原唐王朝都信奉佛教,當松贊干布迎娶尼、漢兩位公主時,兩位公主各自都帶去了佛祖釋迦牟尼不同年歲的等身像,為安置這兩尊佛像,由尼泊爾的赤尊公主主持,選用尼泊爾工匠修建了大昭寺,“殿堂之門,皆令向于西方尼婆羅地”。由文成公主主持,使用漢地工匠修建了小昭寺,“廟門皆向于東方焉”??梢韵胍?,當時這兩座寺院的建筑風格都帶有各自的文化特點。時光荏苒,千年后的大、小昭寺早已失去原來的樣貌,可在遠離拉薩的敦煌壁畫里卻可以窺探到一點蹤影。
大昭寺有趣的彎柱子
大昭寺是尼泊爾赤尊公主攜尼泊爾工匠所修,必定帶有尼泊爾風格,而眾所周知的常識是木構建筑的柱子都是直立的,但在吐蕃時期開鑿的第231、361窟卻出現(xiàn)了弓形的柱子,似乎很不符合木材的物理性能。弓形的柱子很神奇,也不見有存世的古建筑,它們是否真的存在過?現(xiàn)在在廣袤的藏民族地區(qū)還存在嗎?對于這一疑問,蕭默博士在其《敦煌建筑研究》一書中寫道:“中唐以后壁畫木塔還出現(xiàn)了一種奇特的形式,其特點是大量地使用曲線,有的竟到了毫無機制的程度,我推測這可能與某種宗教意識有關……尤其是彎柱的做法,顯然不合于材料和結構的本性,絕非技術物質因素的自然表露,從技術觀點來看,它們是不合邏輯、矯揉造作的作品,但從建筑的意識形態(tài)這一角度看來,它卻很能符合當時佛教的一支——密宗對建筑的要求。”對于壁畫中這一獨特的建筑形式,存疑很久,終于在西藏流傳下來的文獻中找到一點蛛絲馬跡。據《西藏王統(tǒng)記》記載兩位公主的寺廟修建完竣,舉行迎神開光的儀式上,對大昭寺的贊美詞中有:“上下兩層諸木柱,絕妙如同金剛橛。柱弓梁柁如塔層,工巧變化絕其倫。”在第361窟北壁西側的藥師經變畫中,中間本應是一座佛殿,這里卻用一座二層塔替代了佛殿,該塔“上下兩層諸木柱”的柱上部,都呈向內彎曲的弓形,使塔成為覆缽塔形式,正巧合了“柱弓梁柁如塔層”之句。在第231窟也出現(xiàn)彎柱子形象。由此可以想見,最早的大昭寺建筑就是一座以彎柱子形式的兩層覆缽塔為中心的佛寺。
在吐蕃壁畫出現(xiàn)的彎柱子形象之后的晚唐、五代、宋、西夏,約有四百年之久,都有這種彎柱子,在莫高窟旁邊的姊妹窟榆林窟里也有出現(xiàn),同時還保存有紙本圖樣在莫高窟藏經洞里,后被西方所謂的探險家斯坦因(實則是文化強盜)于20世紀初帶出中國,現(xiàn)在收藏在印度國家博物館。對于這種延續(xù)了幾百年的獨特形式,又沒有存世的實物留存,所以人們還是有一定猜測的。《舊唐書·西戎》記載:“泥婆羅國,在吐蕃西。……其器皆銅,……以板為屋,壁皆雕畫。……宮中有七層之樓,覆以銅瓦,欄檻楹栿皆飾珠寶。樓之四角,各懸銅槽,下有金龍,激水上樓,注于槽中,從龍口而出,狀若飛泉。”以《舊唐書·西戎》記載尼泊爾屋頂覆銅瓦,懸銅鈴,那么是否也可以用銅鑄制做成弓形柱?現(xiàn)在留存于世的銅鑄建筑也還是有一些銅塔,最著名的是武當山太和宮的銅鑄鎏金大殿,始建于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蕭默博士也說道:“正如壁畫里的三頭六臂可以塑造成立體的造像一樣,壁畫里的這些變體建筑也有可能實際予以建造。……也許隨著密宗在中原較快地由盛入衰,密宗建筑并沒有造成很大的聲勢,但是可以相信,這種塔確實曾被建造過,只是木構不經久,沒有保存下來而已。”如前所說,如果是用銅鑄制作的銅塔,那么隨著密宗在中原較快地由盛入衰,銅塔的金屬性質就會很快被改作它用,這樣的塔也就只有被保存在壁畫里了。為了更好地證實這樣的彎柱子建筑在西藏存在過,通過考古發(fā)掘資料,竟然在札達縣達巴遺址出土的14世紀的佛殿遺址壁畫里,找到一個相似的建筑,建筑兩邊的柱子是直角三拐的曲形柱,這樣的柱子更加不符合用木材建造。
小昭寺的琉璃瓦
敦煌壁畫的建筑圖像,于屋頂上使用色彩斑斕的琉璃瓦形式表現(xiàn),是從吐蕃壁畫開始,可能這種形式在中原早已使用,但如今不見有實物保存下來。而在《西藏王統(tǒng)計》記載的小昭寺的藏語名為“甲達繞木齊”,譯者對“甲達”有兩種解釋,有作“虎紋”理解的,是說寺院屋頂作斑斕如虎的原故。有作“漢建”理解的,謂此寺最初是由文成公主招來漢族工匠修建的原故。對比壁畫,作“虎紋”理解,則可以在第158、237、361窟等看到色彩斑斕的彩色屋頂,黑、黃、白、綠橫條狀的色彩形象猶如虎紋。而作為“漢建”理解,則說明由文成公主帶去的中原工匠用他們熟悉的,在中原早已出現(xiàn)的多彩琉璃瓦屋頂形式裝飾了小昭寺。由于保存至今的中原大地上的古建筑,屋頂?shù)耐呙婕捌湎鄳奈菁沟葮嫾B宋代的都沒有保留下來,更不要說唐代屋面的保留了,敦煌石窟里保存吐蕃時期的壁畫形象,通過與吐蕃文獻的相互印證,更是看到中原唐代屋頂?shù)牧鹆卟季?,可見文成公主時期的小昭寺屋頂,斑斕如虎的色彩給當時的藏族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吐蕃建筑畫的工匠推測
吐蕃時期出現(xiàn)彎柱子的石窟是第231、361窟,這兩窟的開鑿時間正是吐蕃統(tǒng)治敦煌后期。其中第231窟是有著明確紀年的,建成于公元839年。據趙曉星博士的研究認為“莫高窟第361窟建于吐蕃統(tǒng)治敦煌后期,以密教思想統(tǒng)攝全窟,是中唐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洞窟之一”。所以正如蕭默博士所說,二層彎柱子的覆缽塔形象“卻很能符合當時佛教的一支—— 密宗對建筑的要求”。這兩窟的開鑿者都是敦煌當?shù)氐氖兰掖笞澹谕罗y(tǒng)治下為官,開鑿石窟為依附統(tǒng)治者,在石窟壁畫里出現(xiàn)很多吐蕃元素的建筑形式,那么它們的工匠是哪里來的?根據研究,在吐蕃統(tǒng)治下的敦煌,有很多吐蕃的統(tǒng)治者及其吐蕃僧人,他們必將帶來一些隨從,因而也將吐蕃地建筑文化永遠的留在了敦煌石窟里?,F(xiàn)在在廣大的藏民族聚集區(qū)保留的吐蕃時期的建筑構件寥若晨星,而在敦煌石窟里留下的圖像又與現(xiàn)存的藏民族建筑有很多差異,使得吐蕃時期的建筑像謎一樣地吸引著人們不斷地去研究、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