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對策
- 來源:比較教育研究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對策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3-10-06 17:07
徐 蓉
(旺蒼縣東河小學 628200)
【摘要】提問是一節(jié)課必不可少的,提問既可以檢驗課堂的教學效果,又可以活躍教學氣氛,還可以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數學課堂,是教師引導學生開發(fā)數學思維,掌握數學知識,提升數學能力的教學過程。幾乎每一節(jié)數學課都離不開提問,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既是重要的教學手段,也是數學問題得以實施的中眾,更是一種教學藝術。它是聯系教師、學生和教材的紐帶,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引導學生扎實訓練、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途徑。本文,筆者給大家?guī)硇W數學課堂提問有效對策。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對策
中圖分類號:G65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1003-7667(2022)11-006-01
數學課提問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課堂提問是溝通教師、教材、學生之間聯系的主渠道。提問也是一般教師都比較喜歡的教學方式,但是卻有很多學生不喜歡,他們討厭被提問,甚至對于提問的教師敬而遠之。造成學生對教師的厭惡,甚至產生對課堂的恐懼,是由教師提問方式不正確造成的,那么小學教師該如何科學、正確地提問呢?
一、問題富有趣味性
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是學習興趣,因此,教師的提問如果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他們就有了學習的原動力,這是啟發(fā)教學的關鍵所在。為此,教師必須從教材和學生心理特點出發(fā),引人入勝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的問題,用科學的、藝術的、生動的語言,吸引學生去積極思維。
例如,先讓學生想象一張白紙的厚度,告訴他們只有0.083毫米,三次對折后的厚廢是0.083×2×2×2=0.664毫米,還不到1毫米。假如對折50次,那么它的厚度是多少?會不會比桌子高,會不會比教學樓還高?學生們則立刻活躍起來,爭論激烈,當教師宣布結果:“比珠穆朗瑪峰還要高!”學生驚訝不已,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是如何列式計算的。這種形式的提問,就能把枯燥無味的數學內容變得趣味橫生,引起了學生學習興趣,發(fā)動了學生思維之弦,激發(fā)了學生思考之情。
二、問題具有思考性
新課程提倡師生交流、互動,而提問正是一個有效的載體。教師的提問引起學生的思考,而學生的提問正是學生思維的展示。面對相同的問題情境,提出的問題不同,教學效果亦會有差異。教師提問時,尤其需要考慮提問能否引起學生的思考。因此,課堂提問要難易適中,教師要把握好課堂提問的度,以激起學生對學習材料的思考。
例如,教學“直線”時,根據學生認知領域中有“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6種不同層次的行為,對于直線概念也有相應的以下不同提問方式:
?、倌阒朗裁词侵本€嗎?②你會畫直線嗎?你能說說畫直線的步驟嗎?可以在這兩點之間畫一條直線嗎?
?、芟旅娴膱D畫中,哪幅圖表示一條直線?⑤不用尺子你怎樣畫出一條直線?⑥以下這些線條中,哪些是曲線?哪些是直線?
六種不同提問方式,引起學生的思考層次也不同,教學時如何把握呢?我們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實際情況采用相應的提問方式,引起學生不同層次的思考,一般來說前三種類型提問方式常用于直接教學模式,后三種類型提問常用于間接教學模式。
三、問題應有探索性
新課標提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應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推理與交流活動,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因此,在教學內容呈現的方式上,不要把所有的過程和答案都表現出來,要為學生留有充分的活動、想象、交流的空間,給學生留有積極主動思考和探索的機會,教師的提問更應體現出挑戰(zhàn)性。
例如,在梯形面積公式的教學中,可以設計問題:你們知道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那么,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有什么關系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原梯形的哪兩條線段有關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原梯形面積有什么關系?怎樣求這個梯形的面積?
這樣設計的問題給學生留下的思考空間較大,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習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
四、問題具有創(chuàng)新性
教師在教學時,從一個知識點講到另一個知識點要銜接自然,否則學生會覺得莫名其妙,跟不上老師的思路。因此,在教學中,我特別注意知識點的銜接,多角度、多方位地設計各種問題,發(fā)展學生橫向、類比、逆向、聯想等思維,使學生不單單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上,而且利用現有知識,結合已學知識去創(chuàng)造、去探索,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增強創(chuàng)新能力。
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教師組織學生直觀操作,將圓剪開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并利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這里知識的內在聯系是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面積與原來圓的面積有什么關系,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是原來圓的什么。為了適時提出這兩個問題,教師先讓學生動手操作,將一個圓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
五、問題具有時空性
教學中,提出問題后,要給學生留有思考的時間,然后指名回答。思考時間力求照顧到全體,以中等偏上水平的學生為標準。這樣的標準,對于水平差一點的學生,雖有難度,但經過努力也可跟得上;對于水平高的學生,也不至因為節(jié)奏太慢而影響學習情緒。如果教師在提出問題后只停留兩秒就開始點名,這樣脫口而出就能回答的問題不具有較強的價值性。從實際效果看,學生由于思考時間不充分、精神緊張、準備不足等原因,通常無法回答或者倉促回答導致錯誤。
因此,在教學中我常常是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后,至少讓學生思考2~5秒鐘,再請學生回答。如果所提的問題是開放性的,就留給學生更長的時間,以便讓學生有更充分的時間思考,逐步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聯系實際,優(yōu)化提問內容,把握提問時機,講究提問技巧,不斷提高自己提問的能力,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和發(fā)現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戴杰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策略分析[J].中國農村教育,2018(14):73-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