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背景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嘗試
- 來源:比較教育研究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嘗試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3-10-06 17:08
楊鳳琴
(河北省棗強縣馬屯中心小學 河北 衡水 053100)
【摘要】對于學校教育教學的職責來說,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任務就是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質,為未來學生融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要本著以人為本的發(fā)展理念,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最終培養(yǎng)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新時期合格公民。
【關鍵詞】創(chuàng)設情境;社會實踐;學科結合
中圖分類號:G65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1003-7667(2022)11-007-01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指出,要全面把握課程特點,結合新課改的要求把道德引導和法治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既要關注學生知識的學習,更要落實新課改下的三維目標,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者滲透其中,通過教師有效的教學設計,使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在體驗中收獲,最終在生活中落實,這樣才能夠實現(xiàn)教育“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效果,最終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道德與法治課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道德法律知識,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品質,因此,我們應該利用評價的功能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fā)展。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以學生為本,就是在價值觀上一切為了學生,在倫理觀上高度尊重學生,在行為觀上充分依靠學生。
一、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喚起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瑞士心理學家裴斯泰洛齊說:“要使教育心理學化。”這事實上指出了促進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還是在學生自身,也就是要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這樣才能夠真正實現(xiàn)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對于小學生來說,只有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喚起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學生才能愉快接受,主動學習。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情境,要以社會生活實際和學生思想實際為基點,解決學生知與不知的矛盾,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之中。
(一)利用講故事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例如:教學《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課時,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暑假中,老師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小明的爸爸媽媽離婚了,小明跟媽媽生活,剛開始的時候爸爸每個月都會支付小明的生活費,可是爸爸再婚后又生了一個小孩,就不再支付小明的生活費了。你們說小明的爸爸做的對嗎?為什么?這時候小明又該怎么辦?學生們簡單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后,引出本課課題:是的,小明的爸爸做的是不對,他沒有對小明盡撫養(yǎng)的義務,違反了我國法律。這時候,小明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權利。在生活中,如果有人侵犯了我們的權利,我們就可以利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利。
通過這個小故事,引起了學生們探究法律的興趣,他們懂得了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利。
?。ǘ﹦?chuàng)設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親臨體驗。例如教學《吃飯有講究》一課時,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老師示范正確的洗手方法,并且一邊示范一邊講解。學生們一邊學,現(xiàn)場嘗試正確的洗手方法。馬上就有了現(xiàn)場感并積極的參與到活動中,。通過洗手活動,讓學生懂得生活的細節(jié)也是有學問和講究的。
學生們通過這次教學活動,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學以致用,會增強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自信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
創(chuàng)設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拓展學生眼界,讓學生能夠在實踐中體會知識的產(chǎn)生過程。這樣自然能夠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具體,更科學。所以課堂要力爭使思想品德課回歸思想品德的本質,由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感受美、體味美的同時,提高學習成績。通過不斷努力,學生在課堂、活動等各個方面有較大的提升,主動積極地學習思想品德,感受思想品德的真正價值。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不斷架設學生思維的橋梁。
二、發(fā)揮民主,讓學生自導自演。
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是無窮的,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要求要發(fā)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把相對抽象的知識和小品劇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認知去選擇角色扮演使學生身臨其境,增強了角色意識,喚起了責任感。例如,在講《父母多愛我》這一課時,體驗疼愛這部分環(huán)節(jié),設計親情表演會,讓學生自編自演(課件出示演出提示):每當餐桌上有好吃的……每當我生日時……有一次生病了……有一次天突然下雨,而我又沒帶傘……以劇本的形式,進行親身體驗,學生有如身臨其境,充分體會到父母之愛的偉大與無私,深切地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互動,從而使學生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想法油然而生。
三、強化社會實踐,使知行統(tǒng)一。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因此,教師應該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充滿個性化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小學生在活動中逐漸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現(xiàn)代兒童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對他們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大部分家長只重視智力的開發(fā),忽略了對其他方面的要求,這就造成了部分學生不關注周圍的人和事,對他人的勞動無感激之情,覺得一切都是自然的、應該的,逐步養(yǎng)成了唯我獨尊、我行我素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傾向。例如,學完《媽媽的小幫手》這一課后,讓學生親自動手疊被、疊衣服、洗碗、摘菜等,讓學生從實踐中獲得體驗。這樣的體驗更深刻,維持的時間更長。
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奠基工程,它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過程和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在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之中,與其他各科教育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保證人才培養(yǎng)的正確方向起著主導作用。因此,上好道德與法治課至關重要。
此外,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注重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lián)系,要把靜態(tài)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教學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社會生活中對兒童發(fā)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qū)實際有機聯(lián)系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fā)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xiàn)實性和親近感。
參考文獻
[1]宋殿寬.思想品德課更加符合實際——對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大綱的幾點認識[j].課程·教材·教法,1990(11).
[2]王立堅.在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深化學生認識的嘗試[j].教育評論,199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