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融媒創(chuàng)新發(fā)展之路——以紫牛新聞客戶端為例
- 來源:互聯(lián)網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智慧,創(chuàng)新,發(fā)展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5-06-21 12:23
文/吳穎凱 新華報業(yè)傳媒集團 揚子晚報
摘要: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進步,給媒體帶來多維度的創(chuàng)新應用,重塑了媒體行業(yè)的傳統(tǒng)運作模式。智能化、高交互、個性化,正日益成為現代媒體不可或缺的關鍵特征,標志著媒體行業(yè)正邁入智慧融媒的新時代。紫牛新聞客戶端作為數據、技術與服務深度融合的產物,實現了內容生產、分發(fā)、服務的智能化、個性化。本文以紫牛新聞客戶端為例探討媒體融合創(chuàng)新、高質量發(fā)展的道路,為智慧融媒建設和媒體數字化轉型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紫牛新聞;智慧融媒;媒體融合;人工智能算法;大模型
引言
近年來,伴隨著人工智能(AI)、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媒體建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技術賦能。這些技術不僅極大提升了媒體內容的智能化生產、分發(fā)和管理能力,還推動了多維度創(chuàng)新應用的落地。智能化、個性化、高度交互性逐漸成為現代媒體的重要特征,媒體行業(yè)發(fā)展正式邁入智慧時代,智慧融媒成為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新階段[1]。在此背景下,作為“主力軍挺進主陣地”的重要代表,主流媒體客戶端建設具有全局性、戰(zhàn)略性意義[2]。媒體客戶端需要從1.0階段邁入2.0階段[3]。
1. 傳統(tǒng)媒體發(fā)展弊端
1.1 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
一方面,傳統(tǒng)媒體往往將技術視為輔助工具而非核心競爭力,導致技術研發(fā)預算長期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專業(yè)技術人才儲備和創(chuàng)新氛圍,傳統(tǒng)媒體在技術應用上多呈現“跟隨者”姿態(tài),難以實現由“技術賦能”向“技術引領”的轉變。
1.2 欠缺傳播力與吸引力
新媒體的快速崛起對傳統(tǒng)媒體形成強烈沖擊,憑借其碎片化、互動性、個性化等特點,改變了用戶使用習慣,用戶在信息獲取行為上日益依賴社交平臺、短視頻平臺,傳統(tǒng)媒體原有的用戶基礎和影響力顯著削弱。尤其是在年輕群體中,傳統(tǒng)媒體的傳播力與吸引力正逐漸減弱,導致用戶流失、受眾結構老化、傳播力下降。
1.3 內容同質化現象嚴重
在經營壓力與流量導向的雙重作用下,部分媒體為過度追求短期效益,不惜犧牲內容質量,轉向低成本、快節(jié)奏的復制與模仿,導致內容高度雷同,缺乏深度和創(chuàng)新。
1.4 服務模式單一
與新媒體平臺相比,傳統(tǒng)媒體在用戶互動、個性化服務和場景化應用等方面存在明顯短板。傳統(tǒng)的單向傳播模式難以滿足用戶個性化、差異化的需求。此外,傳統(tǒng)媒體參與社會治理、公共服務體系的融合程度較低,未能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社會功能與平臺價值,進一步制約了影響力的提升。
2. 人工智能為實現智慧融媒帶來新機遇
以DeepSeek為代表的人工智能高速發(fā)展,正深刻重塑傳統(tǒng)媒體的內容生產與傳播生態(tài),推動媒體向智慧融媒轉型。
首先,隨著媒體深度融合向縱深推進,通過人工智能重構媒體的業(yè)務基座,可以將媒體業(yè)務全流程的數據匯集在一起,并在大模型等技術的分析下創(chuàng)造更多提升主流輿論聲量的場景,促使數據發(fā)揮更大的價值[4]。其次,人工智能賦能內容生產已成為主流路徑,人工智能在新聞采寫、智能創(chuàng)作、智能編輯、內容審核、自動分發(fā)等環(huán)節(jié)的廣泛應用,顯著提高了內容生產的效率與精準度。人工智能已成為主流媒體創(chuàng)新內容生產、進行數字化轉型、深化媒體融合的重要路徑,在人機協(xié)作的新聞生產模式下,新聞內容生產的可能性被大大拓展[5]。再次,用戶個性化需求日益凸顯,智能算法打破了傳統(tǒng)的傳播范式,傳播的流動性更加明顯[6]。基于用戶畫像和算法推薦的精準推送機制不斷優(yōu)化,個性化內容定制和互動式傳播成為提升用戶體驗和傳播效果的核心要素。最后,在人工智能加持下,媒體功能邊界不斷拓展,從傳統(tǒng)的輿論引導職能延伸至公共服務領域,“新聞+”智能融合應用將進一步拉近媒體與用戶距離,逐步構建起新聞傳播與社會服務相融合的多功能平臺。
3.紫牛新聞客戶端的智慧化轉型路徑探索
3.1 打造智慧技術基座
智慧技術基座作為支撐媒體智能化轉型的核心技術平臺,集成了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技術,旨在構建覆蓋內容生產、分發(fā)、管理、用戶運營等全流程的智能化系統(tǒng),提升媒體內容生產效率和傳播力,助力媒體實現高質量發(fā)展。
揚子晚報在建設智慧技術基座方面,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秉持集約化、智能化、流程化的設計理念,構建了覆蓋“采、編、審、評”全鏈條的數智化新聞生產和傳播體系,為紫牛新聞客戶端(以下簡稱紫牛新聞)的發(fā)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在內容采集環(huán)節(jié),平臺實現對重點網站數據的高頻次、定制化抓取,并通過智能敏感詞識別、內容去重、語義分類,實現結構化、可用化的內容資源整合,為編輯提供精準、高效的素材支持。在采編協(xié)同方面,全面接入智能校對服務,顯著降低人力審核成本,保障稿件生產的規(guī)范性與高質量。在內容審核層面,引入AIGC平臺服務與智能寫作引擎,實現從模板化寫作、素材聚合到標簽自動生成的全流程智能輔助創(chuàng)作與審核,有效提升內容生成效率與審核能力。在績效評價體系建設方面,平臺融合人工智能算法與人工價值判斷模型,構建以傳播效果、內容質量、價值導向為核心的數字化考評體系,支持稿件評級、傳播數據分析、稿分自動生成、優(yōu)質內容排行,實現新聞產品效能的可量化與可視化評估。
3.2 通過AI算法實現精準化內容生產傳播
AI算法是指通過模擬人類智能行為,借助數學模型和計算方法,使計算機具備學習、推理、判斷和決策能力的技術手段。在媒體領域,AI算法應用極大提升了內容生成效率與傳播效果。內容安全對于媒體而言至關重要,不僅關乎信息傳播的準確性,也直接影響媒體的公信力和社會影響力。紫牛新聞引入AI算法,通過自然語言處理與大數據比對,高效識別并糾正稿件中的錯誤,提升稿件準確率,有效減輕人工審校壓力,降低人為疏漏所帶來的風險。此外,AI算法還能輔助識別潛在敏感詞、歧義表述和虛假信息,進一步提高內容質量。
當前信息過載與內容同質化日益嚴重的背景下,用戶更渴望個性化、有深度、有價值的信息內容,如何精準觸達目標用戶,成為媒體提升用戶黏性、增強傳播力的關鍵。紫牛新聞通過AI算法模型,分析用戶的瀏覽歷史、搜索記錄、點贊、評論等多維度數據,構建出更加完整和精細的用戶畫像,深入了解用戶的興趣偏好、閱讀習慣、信息需求等。多樣化和探索性推薦算法的應用可以有效避免信息繭房問題[7]。避免“千人一面”的推薦方式,實現了“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轉變,并助推信息傳播范式發(fā)生了顛覆性革新[8]。
3.3 通過“新聞+”滿足多元化需求
“新聞+”是媒體融合公共服務、社會治理與便民功能,強化互動交流,通過技術賦能和平臺建設,為公眾提供多維度、智能化、個性化的服務。紫牛新聞全方位打造三大服務平臺,以技術賦能民生服務與社會傳播。
“紫牛問政”作為江蘇省權威民生服務平臺,致力于聚焦民生熱點難點堵點,暢通民情民意表達渠道,走好“網絡群眾路線”。此平臺整合紫牛新聞、96096呼叫中心與揚子晚報官微等多入口優(yōu)勢,建立完善的流程管理與協(xié)同處理機制。系統(tǒng)接收各類投訴、建言、心聲后進行即時分類,工作人員高效處理和分發(fā),實現多部門聯(lián)動和全流程透明化。對群眾反映強烈、具有普遍性的重要問題,揚子晚報安排記者深入調查報道并追蹤解決進展,通過兩微一端等渠道全面發(fā)布。平臺創(chuàng)新開發(fā)問政智能體,依托自然語言理解、深度知識關聯(lián)挖掘與邏輯推理能力,為用戶提供即時在線咨詢服務。未來將持續(xù)打造兼具廣度與深度的知識庫體系,深化智能問答應用場景,精準滿足用戶對即時信息服務的需求。
為應對用戶生成內容(UGC)時代傳播趨勢,打造“紫牛號”開放服務平臺,面向政府、企業(yè)、機構、學校等提供個性化內容定制與互動服務。平臺設立“鉑金版”“尊享版”和“標準版”三類服務層級,支持內容跨平臺發(fā)布,同時提供豐富的用戶互動功能。通過內容聚合與精選機制,打造“紫牛號精選”,將優(yōu)質內容同步推送至學習強國、人民號、百家號等主流平臺,有效提升內容傳播力。平臺實施嚴格的入駐審核及“三審三校”內容把關機制,由專職團隊確保內容質量與信息安全。平臺完善積分激勵體系,結合發(fā)稿量、點贊、轉發(fā)等指標,設立日榜、周榜、年榜排行榜,對年度優(yōu)質賬號給予獎勵,提升平臺活躍度與影響力,促進內容生態(tài)良性發(fā)展。
為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紫牛新聞推出江蘇省首個媒體主辦的公益志愿網絡平臺。平臺將公益融合平臺拆分為用戶管理、項目管理等獨立服務模塊,提升系統(tǒng)靈活性與可維護性。平臺整合了揚子晚報多個品牌公益項目,包括陽光助學行動、了不起的小店、愛心售報等。通過技術賦能,平臺打通中華慈善總會和騰訊公益等線上募捐通道,實現多渠道募捐集成,方便求助者申請,提升愛心捐贈的儀式感。平臺創(chuàng)新引入社交元素,用戶可分享公益經歷、關注其他用戶及公益組織,促進交流與鼓勵,營造積極的公益社區(qū)氛圍。通過大數據技術應用,為公益項目的策劃、執(zhí)行和評估提供科學支持,分析受助需求、捐贈行為及項目成效,幫助精準了解社會需求,提升公益服務的科學性和實施效果。
3.4 多模態(tài)賦能內容創(chuàng)新,讓創(chuàng)意無限
大模型技術不僅改變了傳統(tǒng)媒體的生產方式,也推動了傳媒業(yè)態(tài)的多元化發(fā)展[9]。2024年,紫牛新聞依托多模態(tài)大模型,打造了一批創(chuàng)新融媒產品。元宵節(jié)推出《花燈逢元夜,今宵AI團圓》視頻,利用AI技術演繹元宵節(jié)喜慶與團圓場景,讓觀眾感受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熱鬧與溫馨。春分時節(jié),《AI春分》視頻借助前沿Open Sora技術,展現春天花草、蝴蝶、鳥類等自然美景,畫面栩栩如生,仿佛置身春意盎然的世界。520當天,主題MV《愛上南京520》實現作詞、作曲和演唱全部由AI生成,呈現南京街頭巷尾的濃濃愛意?!短珟浟?,看我讓南京“72變”》視頻則利用AI技術,將南京城市風光與《黑神話:悟空》游戲場景融合,賦予十里秦淮、明城墻等地標全新游戲化表現,展現虛擬與現實交織的古城魅力。
AIGC和大語言模型的應用,使數字人實現了更加智能化和精細化的多模態(tài)人機交互[10]。紫牛新聞推出元宇宙虛擬數字人“雪琪”“阿牛”“馬坐播”,給用戶帶來視覺化、沉浸式的體驗。相關視頻在揚子晚報矩陣平臺推送,傳播量累計超過5000萬。“共富爭先·微故事”展館創(chuàng)新運用了元宇宙虛擬技術,采用了行業(yè)內領先的虛幻引擎,將融媒報道全方位立體式“搬”到線上,實現沉浸式融合,上線首日有近30萬網友參觀。“讀蘇聲”系列視頻中,創(chuàng)新運用了虛擬演播廳技術,采用了行業(yè)內領先的UE5虛幻引擎,通過動態(tài)追蹤系統(tǒng)實時獲取主持人和虛擬場景的位置,實現舞臺場景與虛擬場景的無縫銜接和沉浸式融合,呈現更逼真的視覺效果。“讀蘇聲”系列視頻上線播出后,帶給觀眾更加逼真、生動的視聽體驗,達到了預期的傳播效果。
結語
紫牛新聞的建設,不僅是智慧融媒建設的一個縮影,更是主流媒體在新時代背景下主動作為、守正創(chuàng)新的體現,具有多方面的意義。當前輿論生態(tài)、媒體格局、傳播方式正在加速變革,對技術賦能內容生產與傳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流媒體應以技術創(chuàng)新為驅動,深度融合內容生產、服務供給與多模態(tài)傳播,實現從“全媒體”到“智媒體”的升級轉型,滿足受眾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不斷增強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參考文獻:
[1]李彬.《智慧融媒發(fā)展報告》:智慧融媒成為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新階段[EB/OL].(2023-03-07)[2025-04-29].https://www.gmw.cn/xueshu/2023-03/07/content_36414376.htm.
[2]魏東柱,張壘.精品、智能、開放:主流媒體客戶端的發(fā)展趨勢[J].新聞戰(zhàn)線,2023(13):35-38.
[3]張志安.媒體客戶端2.0時代的關鍵詞[J].青年記者,2023(11):4.
[4]張健.媒體融合的技術之痛與破局之道[J].傳媒,2025(6):30-33.
[5]曾曉濤,范以錦.智能化賦能內容生產系統(tǒng)性變革步伐加快——2024年中國報業(yè)發(fā)展回顧與展望[J].中國報業(yè),2025(1): 20-22.
[6]莊曦.智媒時代國際新聞內容生產的邏輯創(chuàng)新[J].新聞戰(zhàn)線,2024(1):53-55.
[7]馮雯璐.主流媒體的數智化轉型實踐——基于“中國媒體智能化”征集案例的分析[J].新聞戰(zhàn)線,2024(8):57-60.
[8]李斯茗,姒曉霞.新媒體環(huán)境下個性化新聞推薦算法的優(yōu)化研究[J].傳媒論壇,2025,8(5):4-6.
[9]郭永輝,宋磊.挑戰(zhàn)與引領:算法推薦場域新聞主流話語數字傳播的風險治理[J].未來傳播,2024,31(2):20-28,128-129.
[10]徐澤民,張健.大模型時代傳媒行業(yè)的變革與前行[J].全媒體探索,2024(6): 12-14.
作者簡介:吳穎凱,本科,高級工程師,wyk800@163.com,研究方向:計算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