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小婕子伦流澡到高潮视频,无码成人aaaaa毛片,性少妇japanesexxxx,山外人精品影院

專訪荷蘭漢學家林?。悍g中國二十年

  • 來源:留學生
  • 關鍵字:漢學家,林恪
  • 發(fā)布時間:2014-10-16 10:34

  這位西方著名的漢學家,他說將中國文化向西方傳播,讓西方了解最真實的中國,熱愛中國,是他的人生使命,所以,他如今所做的,就如幾百年前他的西方前輩馬可·波羅所做的那樣

  8月25日,在廣州一家酒店的一間并不大的會議室里,林恪,這位西方著名漢學家如約出現(xiàn)。沒有翻譯,沒有秘書,沒有隨從,只有一名大學生志愿者陪同協(xié)調(diào),可以說,林恪是孤身一人接受采訪。不過這絲毫不影響我們的交流溝通,他說著一口流利、字正腔圓的漢語,談吐溫文爾雅。如果不是眼前一米八多的大個子、“粗獷”的絡腮胡子,你還真的很難想象他是一個外國人。

  在過去的一個多星期里,林恪應邀參加2014年南國書香節(jié)的系列活動之一“荷蘭文學中國之行”,一同前來的還有另外四名荷蘭頂級學家,分別來自荷蘭的歷史社會學界、生物學界、美學界和作家界。作為此行唯一一名漢學家,林恪在昨天還與作家麥家、中國新聞周刊主編蔡崇達在廣州進行了“中國文學在海外的傳播”的主題對談,分別對麥家作品海外走紅的原因、中國文學在西方國家的困境以及未來中國文學如何走向海外進行了分析。

  林恪說,這是他第二次到廣州,但已記不清是第幾次來中國了。1992年,他作為一名南開大學的留學生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2000年起,他每年都到中國來,呆得最多的是北京。因為“北京很有意思,書店多、作家多,文化圈豐富”,他去買書,并與作家、文學評論家和編輯交流。此外,中國的許多省份都曾留下他旅行的足跡。說起和漢語的結(jié)緣,則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林恪說這完全是興趣使然。

  1980年代,改革開放為西方和中國的相互了解打開了一扇窗,雙方之間的經(jīng)濟往來等,促使荷蘭的學校陸續(xù)設置漢語課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當時一名來自哈爾濱的荷蘭華人老韓(音)開設了一檔教學漢語的電視節(jié)目《你好》,教荷蘭人講中國話、學書法。從小就對語言感興趣的林恪很快被它吸引住,并以此為啟蒙開始了校園里較為系統(tǒng)、專業(yè)的漢語學習。上大學時,林恪想選最難學的外語作為專業(yè),在綜合對比中文、阿拉伯文和俄文后,最終入學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系,“因為漢語最具有挑戰(zhàn)性”。大學就讀期間,林恪就完成了對韓少功一部作品的譯著。

  20多年過去了,如今林恪已經(jīng)是荷蘭知名的漢學家、中國文學翻譯,還在2012年獲得了荷蘭文學基金會翻譯獎。他的譯著對于荷蘭乃至整個西方對中國的進一步了解上,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繼2013年獨立翻譯的《圍城》出版之后,他與另外兩名譯者正在合譯的《紅樓夢》也已經(jīng)進行到第六十回。

  翻譯中國20年,林恪扮演的角色不僅僅是漢- 荷文字轉(zhuǎn)換這么簡單。更多時候,他也努力消除西方人對于中國的誤解,試圖通過文化傳播,帶領人們感受一個真實的中國。他舉例說,西方人更傾向于把中國的小說、獨立電影人拍攝的電影當成是對中國社會的真實描述,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xiàn)象。他希望通過“翻譯”、寫評論等工作,扭轉(zhuǎn)荷蘭人民心中的這一觀念,告訴他們,小說畢竟只是小說,跟現(xiàn)實還是有些差距的。雖然在中國逐步崛起的進程中,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召開讓西方再度掀起漢學熱,但中國文學的受關注度卻還有一段路要走。

  在他看來,一國文學在國際社會的受熱捧,與文學本身質(zhì)量的好壞并沒有多大的關系,究其根本這是個文化問題。而要進一步消除這種文化上的不平等,有待中國的進一步強盛?!爸袊嬲绕鹨院螅@樣的問題就有可能得到解決”。

  “我眼中有很多個中國”

  留學生:你是中國的老朋友了,再次回到中國,感覺如何?

  林?。哼@是我第二次來廣州,每次都很短暫,只兩三天。沒有時間逛一逛。我很喜歡這里,每次來都有不一樣的感受。

  至于中國,我第一次來是1992年,在天津的南開大學留學一年,在那一年中,我利用一切時間幾乎走遍了整個中國,包括海南,我留學的時候有時甚至逃課去旅行。

  2000年之后,我每年都會重回中國,主要是去北京。因為在那邊有很多做文學的朋友。北京很有意思,書店多,作家多,文化圈很豐富。

  留學生:你眼中的中國是怎樣的?

  林?。汉茈y回答,不只有一個中國,有很多中國。你們的中國、出版商的中國……

  留學生:你覺得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國家影響力的提高,是否會在西方引起一股新的漢學熱?

  林恪:歐洲現(xiàn)在已經(jīng)刮起一股漢學熱。比如在荷蘭,中學就開始學漢語,有幾個小學也開設了漢語班,一些學生對漢語非常感興趣,很熱情地在學。這是2005年以后的一個趨向,我想跟2008年的奧運會也有關系,它讓很多人開始發(fā)現(xiàn)一個新的中國。

  現(xiàn)在荷蘭只有萊頓大學開設漢學,那也是我本科的學校。我上學時每年有一百多名新生入學學習漢學,上世紀90年代慢慢減少為每年20個左右,現(xiàn)在是120- 150人每年。鑒于荷蘭人口很少,這已經(jīng)算是很大規(guī)模了。

  我估計大部分人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想著以后來中國做生意,但是相對來說對文學感興趣的人比較少。這與相比20年前,年輕人閱讀小說的習慣慢慢減少也有關系。

  留學生:在荷蘭學漢學甚至是做研究的都不多,你怎么會對漢學感興趣呢?

  林?。菏紫任疑现袑W的時候就很喜歡學外語。在荷蘭課程是可以選擇的,我物理化學都不學,專門學語言,德語、法語、拉丁語學過。到了上大學時很想學一門外語,就想選擇最難學的、最遙遠的、最不一樣的外語,中文、阿拉伯文、俄文讓我最感興趣,因為它們最難學,最后我選擇了最有挑戰(zhàn)性的漢語。

  還有一個原因,上世紀80年代中旬,我在電視上看到一個講漢語的節(jié)目《你好》,一位來自哈爾濱的荷蘭籍華人韓老先生在電視上寫書法,教人講一些簡單的漢語。韓老當時還在老人大學教漢語,他人很好也很幽默,很多荷蘭人都經(jīng)由這個節(jié)目知道他。這個節(jié)目讓我覺得漢語是一種很有意思的語言,就想學習。這讓我在十六七歲對中國還一無所知,甚至不知道毛澤東是誰時,就憑著興趣學起了漢語。

  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我還要特別感謝我的父母。當一些人懷疑學習漢語是否有前途時,我的父母卻支持我就讀漢學系。事實是,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越來越多西方人對中國產(chǎn)生了興趣,紛紛去往中國做生意。荷蘭的一些大公司也開始在中國開設辦事處或建工廠,比如飛利浦。后來大家慢慢意識到我選對了,等我長大后中國也可能是一個很大的市場。

  不過就我個人而言,我學漢語就單純地是為了學習語言,并沒有想要通過這賺錢,也沒有做生意的野心。

  正在翻譯《紅樓夢》

  留學生:我知道,你正在將《紅樓夢》翻譯成荷蘭語,這項工作進行到什么階段了?

  林?。阂呀?jīng)翻譯到第六十回,差不多一半了。這本書是由三個人合譯的。

  留學生:三個人合譯,如何統(tǒng)一風格?

  林?。喝绻g者風格差異太大會是一個問題。不過風格可以根據(jù)各自的想法商量出來。而且有時兩三個人合譯效果還會更好,因為有錯誤會有人幫你指出,會少犯一些錯誤。對于我來說,合作翻譯不是什么問題。

  留學生:將中文翻譯成荷蘭語,是翻譯成有本土氣息的荷蘭話還是有翻譯腔的荷蘭話?

  林?。何視M量避免翻譯腔,但是這個很難自己判斷。我也遇到這個問題,翻譯得太……我自己很難說。按字面意思直譯不太好,意譯又比較難。有時漢語中最簡單的東西,翻譯起來就會很難。比如中國人常說“你吃飯了嗎?”在國外人家就會很認真地回答你“沒有,肚子餓?!彼麄儾恢肋@句話跟“你好”是相近的意思。那你怎么翻譯呢?直譯成“Did you eat already?”不對,你譯成“hello”好像也不太對。

  留學生:翻譯《紅樓夢》難嗎?《紅樓夢》中對于細節(jié)的細微描述是一個特色,比如有很多對于衣服、飲食的詳細描述,你們在翻譯中是怎么處理的?

  林恪:翻譯《紅樓夢》太難了,但是可以學到很多東西,非常有意思。

  細節(jié)的東西很難翻譯。要翻譯好首先是要查很多新字。原著中描寫布料、衣料的都是一些很罕見的漢字需要查字典。另外,就是要對原著中出現(xiàn)諸多細節(jié)描述有一個理解??梢哉f這不僅僅是中西文化差異的問題,也是時代的問題。就是西方的小說,兩三百年前的寫法也和現(xiàn)在不一樣。當時沒有攝影攝像技術(shù),更沒有電影,作者的思維方式也會跟現(xiàn)在不一樣。這就導致他們在介紹一個人物時,要先很詳細地描寫他的一切,包括穿什么衣服、長什么樣的臉。這種差異可以接受,因此翻譯起來問題不是很大。

  留學生:翻譯《紅樓夢》時最難的是什么?

  林?。鹤铍y的是翻譯對話?!都t樓夢》中的大部分篇幅都是對話,對話中有很多很微妙的、不直接挑明的東西很難翻譯,你要準確地表達說話者的意思。比如他表面上在夸一個人,但其實是在罵對方??赡苁怯捎谖幕町?,這是中國人的一個特色。從西方人的角度來說這是很特別的一個東西。西方當然也有這樣的一些情況,但是方式不一樣。所以從對話里很難找到一個語調(diào)的問題,怎么把這個很虛偽的或者互相吵架或者互相挑逗的,翻譯出來。

  荷蘭讀者也喜歡韓寒

  留學生:你之前已經(jīng)翻譯過很多中國作家的小說,翻譯哪個作家哪些作品,你是如何挑選的?

  林?。阂话闶强次易约旱目谖?。我第一次翻譯中國小說是我自己選的韓少功的東西,我比較喜歡他。上課的時候老師給我們看的東西,我看中國的這個作家覺得有意思,我在家里就試圖翻譯一下。當時還沒畢業(yè),就翻譯著玩兒,看我能不能做到。后來還是有人幫助我找一個出版社說可以試試,讓我繼續(xù)做。所以主要是我自己的口味。

  還有出版社會有一些要求,或者是有時候我推薦一些書,他們不喜歡。那就算了,我就找另外一些出版社。

  留學生:中國文學作品在荷蘭情況如何?

  林?。汉商m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引進中國小說,當時引進的是張顯良等這些老一輩作家的傷痕文學等作品。90年代以來就引進中國現(xiàn)在最大的作家的作品,像莫言、蘇童、余華(蘇童的作品我也翻譯過)。雖然荷蘭作為一個小國,圖書市場比較小,但是我們對外國文學還是挺感興趣的,所以翻譯的作品跟周圍其他歐洲國家的也差不多,每個比較有名的中國作家的作品,法國、德國、美國翻譯過什么我們都翻譯過來。

  留學生:中國文學在荷蘭的地位怎樣?

  林?。何蚁氤艘话愕膶W?;蛘呤且话愕拇髮W,不會有講中國文學的課,肯定沒有。甚至連中文系上課的時候都很少談文學,所以培養(yǎng)新的譯者也很難。當然,學中文本身已經(jīng)很難了,所以大部分的課程就是背漢字、發(fā)音、聲調(diào)什么的都很難。大部分還是花在學漢語的課程上,下面就是學一些歷史、政治、文化,孔子或者什么的。文學的課可能就一兩門課,翻譯課也有,我也有帶過這樣的課,帶他們一起翻譯一篇短篇小說,當代作家的一些短篇,在恩尚一起翻譯。但是老百姓在荷蘭都不知道中國文學的一些作家,現(xiàn)在莫言他們可能聽說過,但是包括莫言的書在荷蘭也不是暢銷的。

  留學生:亞洲文學呢?

  林?。褐挥腥毡疚膶W受關注度稍微好一些。

  可能是因為很早得到諾貝爾獎吧,上世紀60年代就有作家得到諾貝爾獎,可能是這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日本是最早開始學習西方的文化,包括政治經(jīng)濟文學方面。所以他們更西化一點。

  還有二戰(zhàn)以來美國跟日本的關系非常密切,美國在那邊大量地投資,后來又有作家村上春樹。他也是完全看英國文學長大的,他也住過美國很長一段時間。所以日本文學在西方還是知名度更高一些。

  中國作家要在西方有所建樹的話,可能要看年輕的一代。像村上春樹這樣,只有年輕的一代才會西化程度比較高。先吸引到西方讀者的興趣,再考慮其他的可能會好一點。對老一輩作家來說有一定難度。年輕一代作品被翻譯過去的就特別少?,F(xiàn)在開始有一些年輕人,徐澤成,還算年輕吧,七零后。韓寒也被翻譯成外語,但是主要是他的雜文、博客,他的小說不知道。

  留學生:韓寒在國外受歡迎嗎?

  林?。核麄兺ο矚g他的這些博客,覺得很幽默,還講一些中國現(xiàn)實的情況,挺喜歡但也不是有很多人。

  中國小說不等同于中國

  留學生:你曾說過中國的小說不像歐美的小說那樣強調(diào)故事性、強調(diào)個性,在你眼中中國的小說強調(diào)什么?

  林恪:中國的小說強調(diào)社會問題比較多,但不是很關心社會的問題,而是關心現(xiàn)實的問題,西方人喜歡這類小說,這很奇怪。

  很多西方人經(jīng)常是拿中國小說當紀錄片看,想由此了解中國的情況。他們覺得報紙描寫得膚淺了一些,看不到很多細節(jié),真正想了解中國人就要通過小說。比方說現(xiàn)在中國社會上的民工問題,讀者就通過看小說進入一個民工的腦海里(進入角色),看民工是怎么過日子的。他們覺得這不是純文學的書籍,文學性也不是很高,他們用它來學習中國現(xiàn)實社會。這也確實是比較矛盾的,讀者為了解現(xiàn)實而看小說,但小說是虛構(gòu)的,不一定反映真實情況。

  我在翻譯的過程中,也想要扭轉(zhuǎn)荷蘭人這樣的觀念,告訴他們這只是小說,跟現(xiàn)實是有差距的。我也寫評論提出一些問題,但是我不知道讀者的反應怎么樣。不過西方人看中國小說并不是很多。他們也看紀錄片。在荷蘭或者國際上有很多電影節(jié),有很多獨立導演做的電影很有意思。我記得有一些電影就是講到中國農(nóng)村農(nóng)民賣血,之后得了艾滋病的問題,類似這樣的電影在西方很容易引起注意。余華也寫過《許三觀賣血記》。

  留學生:目前中國作家要在荷蘭占一個比較大的市場還是比較難的?

  林?。菏堑?。各個國家英美文學成為主流,好像有點勢不可擋的意思,到處都是,包括在中國。我想可能真的是一個文化的問題。像我昨天說的,英美文學那么流行的原因不可能是因為這些書比其他國家的書好。但是在荷蘭也差不多,我也聽說一些歐洲其他地方的小說家現(xiàn)在開始在歐洲的一些小國家比如瑞士、捷克等,他們也在創(chuàng)作中開始考慮到要適應英美的讀者,要不然美國人看不懂我就不能出名,作品不能被翻譯為外語。他們在寫的時候就開始適應這個現(xiàn)象。你看一個美國作家不用這樣做,他可以寫得非常細,包括他的日常生活,他衣服穿的什么牌子,他喝星巴克的咖啡,都可以寫進去。因為他們都知道這些。但是一個中國人寫這樣的,提中國牌子的什么東西,西方人可能會覺得看不懂看不下去。這是一個不平等的現(xiàn)象。

  留學生:從漢學傳播角度來看,如果讓西方人了解中國的話,你剛才也說他們也想通過小說來了解。讓你給西方人推薦的話你會推薦哪些書呢?

  林?。何疫€是會推薦一些我認為好的書。比如我覺得他們應該看《圍城》,其實里面也有那些對話,《圍城》的一大部分是兩夫妻吵架的場面,很有意思。吵架的技巧很大。我希望荷蘭人或者西方人能夠把中國文學當做一種藝術(shù),不要把他們當做學習中國的材料。我想改變這個東西,我覺得很可惜。我去法國也不會拿法國小說去了解法國社會。我想一個翻譯家能做的就是多翻譯多介紹,讓西方的讀者或者西方人能夠慢慢適應。當然中國文學有點不一樣,但是你讀著讀著以后你會慢慢習慣,你讀十本二十本以后你不會再覺得很奇怪或者看不下去。這是一個過程。

  文· 盧微 張明艷

關注讀覽天下微信, 100萬篇深度好文, 等你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