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與法治議題式教學實踐
- 來源:基礎教育論壇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道德與法治,議題式教學,教學策略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4-08-23 14:52
俞天文(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發(fā)放鎮(zhèn)九年制學校)
摘要: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多樣化議題式教學活動,既能突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束縛,增強課程教學的多樣性,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又能借此提高學生自主思考、深度感悟、合作認知的能力,發(fā)展其思維能力,提升其綜合素養(yǎng)。為了達成上述目標,文章從議題式教學視角出發(fā),闡述通過開展議題設置、情境探究、議題辯論、議題問答和生活反思等活動,提升議題式教學有效性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議題式教學;教學策略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課程建設應強化課程綜合性和實踐性,推動育人方式變革,著力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凸顯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fā)展需求,增強課程適宜性。這意味著教師不僅要教授給學生學科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基于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合理優(yōu)化教學思路與方法,通過開展有效的議題式教學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加自由、開放、靈活的學習空間,使其通過完成互動辯論、自主問答和生活反思等議題式學習任務,實現對重點和難點知識的深層理解,發(fā)展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
一、議題式教學概述
議題式教學并不是簡單針對一個話題進行知識講授,而是要將議題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參與議題討論、議題分析、議題理解等互動性學習活動,實現對學科知識的深度理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最終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一種教學方法。議題式教學轉變了教師傳統(tǒng)“先教后學”的授課思路,改變了學生以往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模式,使課程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從而提高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議題式教學的原則
開展議題式教學活動時,教師應當遵循主體性、生活化、全程化的教學原則,改變傳統(tǒng)的知識講授思路,給予學生更多自主探究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提高其課程認知的質量。
1. 主體性原則
針對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應當遵循主體性原則開展議題式活動,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空間,讓他們能夠圍繞議題對課程內容進行自由討論,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另外,教師在設計議題活動時應當考慮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和認知規(guī)律,布置符合真實學情的議題探究任務,從而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效率。
2. 生活化原則
在議題式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堅持生活化教學原則,不僅要設置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的議題,還要合理引入生活資源,巧妙運用生活場景,開展更貼近真實生活的議題探究活動。這樣既能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又能增強議題活動的熟悉感,讓學生能夠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理解知識,提高課程學習的質量。
3. 全程化原則
教師應當遵循全程化原則開展議題式教學活動,將議題貫穿教學全過程,利用議題連接導入、探究、反思等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這樣能夠讓學生在完成每個環(huán)節(jié)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對議題內涵和單元知識有更深層次的認知,逐步提高議題式學習能力,循序漸進地提升綜合素養(yǎng)。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議題式教學的措施
教師若想高效落實《標準》要求,提升課程教學的有效性,需要開展合理的議題式教學活動,利用豐富多樣的議題式探究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等,使其形成較強的自主學習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1. 多元視角分析,科學設置議題
議題式教學的核心在于“議題”??茖W、合理的議題不僅能指引學生找到正確的探究方向,還能使其通過完成各種議題式學習任務,加深對學科理論知識的理解。對此,在開展道德與法治議題式教學之前,教師應當從多視角出發(fā),科學設置課程議題。教師需要先深入了解教學內容,綜合分析學生的實際學情,合理引入核心素養(yǎng)要素,再根據上述信息精選課程議題,從而為開展高效的議題式教學活動奠定良好基礎。
例如,統(tǒng)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道德與法治》(以下統(tǒng)稱“教材”) 七年級上冊“珍視生命”這節(jié)課由“守護生命”和“增強生命的韌性”兩部分構成,包含了認識生命、尊重生命、守護生命、理解挫折、戰(zhàn)勝挫折等知識點,旨在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生命觀念,使其能夠更加愛護生命、尊重生命,同時能夠正確看待挫折,提高戰(zhàn)勝挫折的勇氣,從而增強生命的韌性。對此,教師在開展自主探究活動之前,需要圍繞上述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真實學情,結合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要素設置合理的議題。課前,學生已經對生命的含義有了一定的了解,對生命也產生了較強的敬畏心。但是,學生的生活閱歷有限,對生命的認知還處于淺表層面。基于此,教師可以通過教授上述課程知識點,讓學生對生命形成更加深刻的認知,使其知道延長生命的價值,認識到生命的寶貴,從而形成珍愛生命、守護生命的意識。綜合上述,教師可以將此節(jié)課的議題設置為“感悟生命的意義,學會珍愛生命”。隨后,教師可以圍繞此議題組織開展互動交流類教學活動。
2. 創(chuàng)設生動情境,巧妙引出議題
在議題式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若想讓學生對課程議題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需要合理優(yōu)化課堂導入活動。教師可以利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和各種教育資源,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借助直觀畫面或真實場景引發(fā)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好奇心。隨后,教師利用情境引出課程教學的議題,引導學生針對議題,結合情境內容進行深度交流,這樣既能激發(fā)他們主動學習的興趣,又能使其從情境中快速探究到學科理論知識,進而提高導入環(huán)節(jié)的自主探究效率。
例如,在教學教材七年級下冊“青春的邀約”這節(jié)課“悄悄變化的我”和“成長的不僅僅是身體”兩部分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開展直觀情境議題式導入活動,通過引導學生提出思考問題,使其在分析和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提出“如何正確認識青春”這一議題,為之后的深入探究和感悟單元知識奠定良好基礎。在課程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播放青春期階段人們身體變化和情緒變化的案例圖片和視頻,借助直觀畫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fā)他們對“青春期變化特征”的好奇心。隨后,教師引導學生提出相關問題,使其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對青春期知識形成初步了解。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多媒體情境,既能把日常生活現象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了解自身和他人在青春期發(fā)生的變化,又能借此激發(fā)學生深入探究的興趣,使其提出合理的議題,為之后的課堂深度學習奠定良好基礎,使導入教學環(huán)節(jié)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3. 豐富教學方法,深化議題教學
為了讓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產生更加深刻的認知,教師需要改進與優(yōu)化教學方法,改變傳統(tǒng)的講解式授課模式,開展多樣化議題式深度探究活動,如辯論探討、自主問答等,以此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形成多角度的認知意識,同時發(fā)展思維,提高深度學習的能力,實現對學科知識內涵的深度理解。
?。?) 圍繞課程議題,開展互動辯論活動。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最終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明白正確的人生道理,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并借此健全學生的人格。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教師可以圍繞學科知識開展議題式辯論探討活動,借此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加開放、自主的學習空間,使其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yōu)橹鲃犹骄恐R。在辯論活動中,教師要讓學生根據自身主觀意愿選擇辯論題目,自行組成辯論小組,確定辯論觀點。隨后,各組再針對本組觀點和對方觀點進行思辨討論,加深對學科理論的深層次理解,明白其中的人生道理,從而提高道德與法治議題式辯論課程深度學習的質量。
例如,教材八年級上冊“社會生活講道德”這節(jié)課分為“尊重他人”“以禮待人”“誠實守信”三個部分,圍繞個人道德品質展開教學。道德品質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據此設置“發(fā)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議題,再針對每個部分設置子議題,組織學生開展自主辯論活動。以“誠實守信”這部分內容為例,教師可以設置“誠信是立身之本”議題,再根據此議題開展“誠信與善意的謊言”辯論活動。其中,正方的觀點是:善意的謊言違背誠信;反方的觀點是:善意的謊言不違背誠信。在辯論過程中,學生需要先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正方或反方觀點,自行組成辯論小組,通過引用真實生活案例或寓言故事的方式論證己方觀點。反方學生認為,善意的謊言是一種處世方式,是為他人著想的體現,并不違背誠信。正方學生則認為,善意的謊言也是謊言,從本質上來說違背了誠信。通過開展議題式辯論探討活動,既能鍛煉學生清楚表達個人觀點的能力,又能培養(yǎng)他們自主探究、辯證思考的意識,使其在觀點辯論過程中深化對單元知識的理解。
?。?) 針對課程議題,創(chuàng)建自主問答活動。
為了提高學生自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在道德與法治議題式課程中開展自主問答活動,以此改變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具體而言,教師先圍繞教材內容設置課程議題,再引導學生針對議題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提出相關問題。隨后,教師給予學生充足的討論時間,讓他們在互動討論、深度交流的過程中找尋問題答案,實現對單元知識的深度理解,進而提高議題式自主問答探究的質量。
例如,在教學教材九年級上冊“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這節(jié)課時,針對“創(chuàng)新改變生活”和“創(chuàng)新永無止境”兩部分教學內容,教師可以設置“感悟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議題,同時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問答活動。教師先播放我國各個領域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成就視頻,如智能家居生活、3D打印技術、人工智能技術、高鐵技術等,引導學生圍繞視頻和議題提出探究問題,如我國的創(chuàng)新成就如何促進祖國發(fā)展?我國各領域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具有怎樣的意義?我國為什么要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然后,教師指導學生深入探討教材內容,從教材案例中找尋問題答案。隨后,學生通過討論各國科技發(fā)展成就及其地位,能夠發(fā)現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正逐漸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創(chuàng)建議題式互動問答活動,能夠培養(yǎng)學生知識關聯生活的意識,提高其生活化認知的能力,以及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水平。
4. 結合生活反思,逐步升華議題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知識實踐與鞏固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圍繞課程議題開展生活情境反思與探討活動,引導學生運用知識反思真實生活現象,使其在討論過程中了解某一具體現象發(fā)生的原因,同時認識所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另外,教師也可以借助此類議題式活動,增強學生的生活體驗,豐富他們的生活閱歷,提高其自我反思、生活反思的意識和能力。
例如,教材九年級上冊“守望精神家園”這節(jié)課要求學生通過學習“延續(xù)文化血脈”和“凝聚價值追求”兩部分知識了解中華文化和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特點,增強文化自信,提高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意識和能力。對此,在知識鞏固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圍繞“傳承中華文化”議題開展生活反思活動。教師讓學生觀看《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節(jié)目的視頻,引導他們結合單元知識講述此類節(jié)目的意義,討論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關注中華文化意味著什么。對此,學生通過討論反思,能夠知道上述節(jié)目起到了宣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作用,讓人們能夠更加關注我國優(yōu)秀的漢字文化、古詩詞文化等,使觀眾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之情,提高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意識。另外,學生通過對外國人關注中華文化這一現象進行深度探討,能夠感受到中華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從而增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真正理解此節(jié)課議題的意義。
綜上所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為了更加高效地落實《標準》要求,提升課程教學的深度和有效性,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進行合理優(yōu)化,開展多樣化的議題式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完成以議題為核心的探究、思辨、問答、反思等課程任務,提高深度學習的質量,使其在深度感悟知識內涵的同時,形成正確的思想意識,堅定文化自信,進而發(fā)展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盧靜靜.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運用議題式教學的實踐探究[J]. 試題與研究,2022(35):70-72.
?。?] 陳麗.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議題式教學探究[J].文理導航(上旬),2022(12):64-66.
?。?] 李慧.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運用議題式教學的價值及實踐策略[J]. 教育界,2022(28):86-88.
?。?] 趙遠. 議題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智力,2022(23):147-150.
?。?] 范壽榮.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議題式教學的實施策略[J]. 中學教學參考,2022(22):57-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