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老人互訪團的增值效應
-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10-02-01 15:00
在寧波,華光城很有名。
那是個擁有近萬居民的大型涉外社區(qū),它的出名源于社區(qū)里的“老年互訪團”。其成員年紀最小的51歲,最大的接近百歲。大到社區(qū)事務,小到鄰里糾紛,只要“老年互訪團”出面,總能化干戈為玉帛。
有人甚至說,華光城房價都因為“老年互訪團”飆升了不少。
“怕老”的創(chuàng)始人
78歲的朱金元是互訪團團長。即便躺在病床上,他也戴著墨鏡,胸前掛著一張顯眼的紅卡片。這兩樣東西他從不離身。
戴墨鏡是因為有眼疾;紅卡片則是互訪團的“身份證”??ㄆ鲜腔ピL團的標志---兩只緊緊相握的手,上面還有照片、名字、電話和編號。
30年前,朱金元是寧波一所中學的校長,日子過得忙碌又充實。與他一起住的岳母,每天“不是圍著灶頭轉,就是跟著(河)埠頭轉”,生活十分單調,“她一輩子沒有走出農(nóng)村,唯一一次像樣的娛樂活動,就是經(jīng)過30里水路,到寧波市區(qū)看了一場越劇《紅樓夢》?!?br>
打那時起,朱金元暗暗發(fā)誓,自己要有精彩的老年。“不怕窮不怕苦,就是‘怕老’?!?br>
2001年,退休的朱金元搬到華光城。居住條件改善了,老爺子的憂慮卻與日俱增:“每天除了去公園打打拳,剩余時間就是在家洗衣做飯帶孫兒?!?br>
那時候在華光城,寂寞的老人大有人在?;ピL團成員周見雄感慨地說,他與隔壁鄰居相處了好幾年,只知道鄰居家姓黃。
早在近20年前,老齡化問題已在寧波初見端倪。據(jù)預測,到2010年,寧波市60周歲以上老人將達100萬人。
百無聊賴之中,朱金元偶爾會到社區(qū)圖書館聊聊天,漸漸和周見雄等人熟了起來。
“要不,自己組織些活動?”朱金元向老伙伴們提議,馬上得到積極響應。2003年,華光城社區(qū)的“周末茶館”開張了。
從“頭腦風暴”開始
打開張那天起,“茶館”就有獨特的程序和議題,套用個時髦詞---“頭腦風暴”。
每周五下午,16名志趣相投的老人聚在社區(qū)閱覽室,選定一個主題展開討論。他們年紀一大把,話題可都與時俱進,小到社區(qū)治理大到“八榮八恥”?!安桊^”越來越熱鬧,朱金元們覺得自己又充滿了青春活力。
一次,一位茶友接連幾周都沒出席聚會,朱金元和老伙伴們很擔心,卻發(fā)現(xiàn)沒有他的聯(lián)系方式。“人走茶涼,”朱金元感悟到,不固定的“周末茶館”并非長久之計。
有沒有可能建立起社區(qū)老人都能參與的自我關懷社團?即使茶館不在了,老年人之間也能經(jīng)常聯(lián)系?朱金元萌生了一個設想:成立“老年互訪團”!這個想法立即得到了其他老伙伴的贊同。
2006年3月,茶館正式升級為社團,老茶友們自動成為第一批成員。
互訪團雖小卻“五臟俱全”,組織運作架構清晰。作為主要工作班子,議事組由9名議事員組成,負責組織和處理互訪團的日常工作。議事員不需選舉,由成員自薦或推薦產(chǎn)生。
但成為議事員并非易事?!耙欢ㄒ獰嵝?、奉獻、主動和創(chuàng)新?!边@八個字是必備條件。如今,身為議事員和副團長的樂國英每天日程都很滿,甚至比當處長的兒子還要忙碌。
此外,互訪團還根據(jù)興趣愛好和個人能力成立了不同的工作組:活動組負責策劃、安排各項活動及后勤;文藝組負責腰鼓隊、舞蹈隊和太極拳等娛樂活動;健康組由退休醫(yī)生擔任,負責記錄每個人的健康檔案,定期開展上門體檢。
為了弘揚互訪團理念,朱金元起草了互訪團的《一號通告》,張貼在小區(qū)各個樓道的顯眼處:在社區(qū)居住、寄居的老年人,年齡50歲以上,都可以加入互訪團,不受戶口限制、不收費、不附加任何條件。
通告一出,立即吸引了不少老人駐足,紛紛找到茶館咨詢入會事宜。
賣掉別墅也要來華光城
最初,互訪團只是在一起串門拉家常,年齡相仿的老人總有著相似的快樂和煩惱。
82歲的黃叢來自內蒙古。女兒工作繁忙,老太太聽不懂寧波話,看起來有些古怪,每次互訪團成員在閱覽室談笑風生時,黃老太總是獨自一人坐在角落看書,偶爾偷偷瞟一眼。
其實,黃老太早就被互訪團“盯”上了。在她生日那天,互訪團的阿姨們早早準備了蛋糕,還專門排練了幾首歌曲,在腰鼓隊的伴奏下來到黃老太家。一開始,孤僻的老太太十分警覺,不肯開門,只從門縫里往外看。門外老阿姨們說明來意,并唱起懷舊老歌,黃老太終于卸下心中戒備,敞開了家門。
短短半年,互訪團人數(shù)增至近百人。這些老人來自五湖四海,年齡不同,職業(yè)各異,但他們的生活卻都悄悄改變了。
67歲的胡志芳是互訪團的“御用”攝像師。加入互訪團之前,他根本不會用相機、攝像機。為了把互訪團的活動記錄下來,老頭下了狠心,每天花十幾個小時琢磨拍片、剪輯,還自學電腦刻盤,忙得不亦樂乎。
互訪團中還有一群僑胞。寧波是著名僑鄉(xiāng),旅居世界的“寧波幫”達數(shù)十萬人,而華光城作為寧波最早的涉外小區(qū)也吸引了不少僑胞回歸。黃埔軍校十期學員、現(xiàn)年96歲的加籍華人華宣恩就是其中之一。
在互訪團成立之前,社區(qū)的本地老人和僑胞之間基本上“互不搭界”。獨自回國的華老只有保姆陪伴,十分孤寂?;ピL團得知這一情況后,主動上門陪華老聊天解悶,哪天要是他沒有出現(xiàn)在社區(qū)里,互訪團馬上就會打電話過去詢問。
在互訪團里,“老人就是寶”,越是老越受尊重。即便是日常聚會,大家也會在長者面前鋪上紅綢布,擺放鮮花,以示對他們的重視。
華宣恩說,互訪團成員就如自己的兄弟姊妹。他已把互訪團周年慶光碟寄給自己仍在加拿大的弟弟,游說他一道回國定居。
互訪團也吸引了很多其他小區(qū)的老人,如今成員已擴展到了整個寧波。甚至還有老阿姨在參加完活動后“揚言”要賣掉自己的別墅住到華光城來。
絕不能向團員收錢
互訪團規(guī)模日益擴大,可現(xiàn)實問題擺在眼前,活動經(jīng)費哪里來?盡管朱金元一籌莫展,但他堅決打消讓大伙出錢的想法,“如果收錢,互訪團的性質就變了?!?br>
無奈下,他想到了“拉贊助”,首先從自家下手,曾是寧波銀行靈橋支行行長的女兒被他選為第一個“目標”。女兒爽快答應,不但自己出錢,還動員靈橋支行的小青年們跟互訪團進行助老結對。朱金元就這樣淘到了“第一桶金”。
隨即,互訪團的老人們紛紛效仿,“挖自家墻腳”。一位老人的兒子捐贈了300套紅色衣服和帽子,于是互訪團有了自己的團服。每次出去,老人們都統(tǒng)一著裝,特別“拉風”,華光城的“紅衣隊”更出名了。
出名后的互訪團得到了更多關注,一些昔日難題迎刃而解。如今,每逢互訪團外出活動,一些醫(yī)院、企業(yè)都會主動提供交通、資金等幫助。
有活動資金了,但互訪團用錢還是絕對的“摳門”。按團規(guī),凡超過100元的款項,必須由議事組進行集體討論。外出旅游或探望病人的費用,成員們常常是自掏腰包。
不過,“吝嗇”的互訪團“該出手時就出手”。附近頤養(yǎng)院的電風扇總是吱吱作響,影響老人睡眠,互訪團二話沒說,馬上買了六臺電風扇送給頤養(yǎng)院。
人一多,又解決了資金問題,活動自然更豐富,朱金元也更忙碌了。于是,老伴成了他的專職秘書。
除了鄰里互訪和生日會,朱金元開始策劃著外出旅游,但要帶著幾十名甚至上百名老人外出,可不是開玩笑的。何況,團里還有很多八九十歲的老人。
朱家兒女齊齊否決了他的“異想天開”,其他老人的子女也表示擔心。然而老人們都躍躍欲試,在家久了,外面世界變化太快,大家都想出去趕趕潮流。
在寧波經(jīng)濟的晴雨表上,北侖港的集裝箱吞吐量是重要指標之一。要讓老團友們看看寧波的新變化,北侖集裝箱碼頭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為確保活動萬無一失,朱金元先約了幾個“年輕”團友前去探點。時值盛夏,“年輕”的老人們剛走到碼頭,就已累得氣喘吁吁。
更沒想到,還沒等朱金元拿出介紹信,碼頭工作人員就一口回絕了他們的參觀要求:“集裝箱碼頭不對外人開放,有介紹信也不行!”
吃了閉門羹,朱金元不死心,他拿出自己的紅色“身份證”,向工作人員說明來意。聽他說完老人們的愿望,又看到他們不辭酷暑跑來,工作人員態(tài)度發(fā)生了大轉彎。不僅起身為老人們讓座倒茶,還主動提出安排他們參觀。
真要出去長見識,可忙煞了活動組。100多個人,怎么安排行程?怎么安排座位?怎么確保安全?
互訪團采取了“老少搭配”原則,每車任命兩個車長,負責統(tǒng)籌。年紀大、腿腳不便的老人,由一至兩名“年輕”成員陪伴,照顧其行走起立。
北侖港之行很順利,老人們回來后也特別驕傲,幾乎個個都跟家里人念叨了好幾天,兒女們開始覺得可以放手讓爹媽出去“瘋”了。
于是,春天去東錢湖野餐,秋天去鎮(zhèn)海賞菊,夏天去游覽杭州灣跨海大橋,冬天去奉化參觀浙江船廠??幾乎每一季,互訪團都給老人們安排了特色旅行。
老亦有所為
然而老頭老太的快樂還不止在旅游娛樂。
誰家要是忘了收衣服、沒空接小孩,只要說一聲,互訪團立馬就派老人過去幫忙。哪家長輩生病,兒女沒時間照料,互訪團成員也會輪流去陪伴探望。
78歲的王老太失去老伴后經(jīng)常獨自在家,加入互訪團后,張金鳳、金杏珠和謝愛菊三位老人經(jīng)常去她家串門聊天。
有段時間,王老太的肩膀隱隱作痛,謝愛菊等人就每天陪她去社區(qū)醫(yī)療室做推拿。一次,謝愛菊臨時有事,委托團長朱金元接送老人去做推拿。王老太覺得過意不去,橫豎不要老朱他們陪同。無奈,老朱夫婦只好偷偷“尾隨”王老太,一直看到她安全進了醫(yī)療室;等她做完推拿,兩人又假裝“巧遇”,將她送回家。
互訪團還是小區(qū)業(yè)主間的黏合劑。以前業(yè)主們互不往來,小區(qū)矛盾也很多。如今老人們當起了義務調解員,每個老人背后都是一個家,居委會解決不了的,互訪團的老人們常能擺平。
2008年5月,社區(qū)居民高先生家4歲的女兒瀾綺得了白血病。聽到這個消息,互訪團馬上忙開了。他們迅速起草了一份聯(lián)合署名的“愛心倡議書”,為小瀾綺募捐,并把倡議書張貼到社區(qū)每個樓道里。
第二天,老人們在小區(qū)三個門口輪流值班進行募捐。消息傳出,許多偶然路過華光城的過客也前來捐款。有人恰巧沒帶錢,還特地跑到銀行去取來現(xiàn)金。短短三天,互訪團就募集到善款22萬余元。
老人們做事特別嚴謹,每一筆捐贈,無論數(shù)目大小,都必須經(jīng)由三名成員共同簽字見證。一些獻愛心的居民不愿說出名字,老人們就用“紅衣女郎”、“藍衣男士”或車牌號進行記錄,保證每一筆款都“師出有名”。
老人互訪團得到全社區(qū)的認可,成員們又開始開發(fā)更多的工作領域。章燕佩辦起了公益“紅娘站”,為單身男女無償提供婚介服務。
如今,這個名為“芳燕紅線”的紅娘站越做越熱鬧。“登記的有1480人,25對已登記結婚,150對情侶正在交往中??”章燕佩的桌上有10多本厚厚的登記冊。
互訪團聲名遠揚,從寧波各個社區(qū)前來取經(jīng)的人絡繹不絕。
如何讓更多的老人快樂起來?朱金元又在思考“戰(zhàn)略”問題。2008年,華光城所在的江東區(qū)為推進養(yǎng)老服務社會化,決定成立“紅螞蟻”助老志愿隊,朱金元被任命為隊長。
“紅螞蟻”旨在幫助老人解決實際問題,以獨居、大病、困難老人為重點服務對象。短短一年,志愿者隊伍就擴大到2000多人,其中有耄耋老人,也有剛上學的孩子。
從社區(qū)走向社會,朱金元們更忙了,也更快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