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舟的來華游歷和北宗山水
- 來源:中國書畫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雪舟,畫家,日本,明朝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16-04-15 11:22
——兼論明代的中日繪畫交流
雪舟,是活躍在日本室町時代的一名畫僧,被尊稱為日本“畫圣”。1420年,雪舟出生于日本岡山縣一個武士家庭,原姓小田。雪舟幼年時在當?shù)氐膶毟K鲁黾遥?0歲來到京都相國寺,師從住持春林周藤,學習禪宗佛法,又拜師天章周文學習繪畫技藝。1454年,雪舟離開京都來到周防(今日本山口縣地區(qū)),受到周防大名大內(nèi)政弘的賞識,并在今天的山口縣山口市建造了畫室,名為“云谷庵”。1462年,雪舟得到在日本揚名的元僧楚石梵琦寫的“雪舟”兩個字,便請教相國寺鹿苑院住持龍崗真圭。龍崗真圭為其作了《雪舟二字說》,其中有兩句是“雪之純凈不塵者,心真如之體也;舟之恒動亦靜者,心生滅之用也”。雪舟被龍崗真圭所講的禪學哲理感動,從此改名“雪舟”,作為自己的終生名號。
雪舟之所以成為日本的“畫圣”,與其在明朝時期留學中國大陸,學習中國傳統(tǒng)繪畫有很大關聯(lián)。本文擬從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考察雪舟中國留學的成功,以及對其繪畫成就的影響。
一、天時——入選遣明使
1467年,48歲的雪舟迎來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轉(zhuǎn)機。他乘上了大內(nèi)氏組織的遣明使船,作為遣明使節(jié)來到了中國,開始了他的留學之路。
1.遣明使的選派
公元600年,日本第一次向隋朝派遣使節(jié)。使節(jié)的主要成員為漢學修養(yǎng)較高的官員以及優(yōu)秀青年學生、學問僧等。這種官方派遣的交流形式在唐朝達到了高潮,繁榮的大唐文化讓世界矚目,同時包括周邊的高麗、日本。不過,隨著唐朝的沒落,日本開始逐步重視自己的文化,于是,公元894年,由菅原道真的提議,遣唐使被廢除。然而,12世紀末期,日本的貴族政治被崛起的武士階級所取代,進入幕府統(tǒng)治時期。崇尚質(zhì)樸的武士推崇當時宋朝由中國傳入日本的禪宗,禪宗的傳播重新帶動了中日交流。雖然因為忽必烈的兩次征伐日本,中日關系陷入低潮,但是兩國在宗教上的交流沒有間斷,禪僧成了交流的主角。14世紀后期,進入鐮倉幕府統(tǒng)治的日本,因為經(jīng)濟狀況低迷,試圖通過與明朝的通商而恢復國力,于是,中日交流史上的又一次規(guī)模宏大的遣明使團出現(xiàn)。
關于“遣明使”,日本學者綿田稔在其著作《漢畫師》一書中是這樣介紹的:
遣明使是向中國明朝朝貢的使節(jié)。15世紀初期,由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開始施行。在嚴格控制次數(shù)的情況下,16世紀中葉為止先后派遣了19次遣明使。遣明使不以天皇為名,而是以幕府將軍為名義進行編組。因為當時日本最初是沒有受到明王朝的冊封,所以遣明使團處于一個曖昧的位置。使團從第二回之后,以熟練掌握漢語的禪僧作為正使,剩下的就是僧人和俗人的混合組合。使船在寧波入港,接受入國審查,然后確定上京人員的數(shù)量,到紫禁城參見明朝皇帝并奉上貢品,進而換回巨額賞賜。在北京短暫停留之后返回寧波,然后再等待風向回到日本?!?〕
從上面的資料我們可以得出幾個結(jié)論,第一,當時日本與明朝的關系是附屬的關系。此時中日的國力對比是中國占優(yōu)勢的?!熬鸽y之役”后,永樂皇帝朱棣奪帝即位,也如乃父一樣,派遣使臣宣諭周邊諸國。而此時的日本隨著室町幕府的建立與南北朝對立局面的結(jié)束,出于自身利益需求,也重新展開了對明交涉。永樂元年(1403)9月,幕府將軍足利義滿派遣使臣從寧波入貢明朝,不久又接受明朝“日本國王”的冊封,正式加入到以明朝為核心的東亞區(qū)域秩序體系當中。第二,船在寧波入港,寧波在明朝一直是中日貿(mào)易唯一準入港口,所以當時寧波當?shù)赜斜姸嘀腥丈畟H和文人,進行佛教和文學藝術上的交流,而寧波也成為明朝時期中日交流集中地。第三,遣明使團從第二次以后由掌握漢語的禪僧作為正使,而且去北京直接面見皇帝的人是受嚴格限制的。這說明禪僧這個身份的重要性。日本禪僧都是具有深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基礎,語言交流甚至可以做到無障礙。
遣明使是繼遣隋使和遣唐使之后,又一次大規(guī)模的中日政府間的交流,先后持續(xù)了一百多年,另外,遣明使團主要任務是進行與明王朝政府之間的官方貿(mào)易活動。除第一次外,其余十八次的正副使幾乎都是清一色的五山禪僧〔2〕。不僅如此,凡當時有志于游覽中國山川風物之美、借以潤色詩文的人,全都以居座、土官或者做他們的從僧而入明。由于以上這些人都喜歡吟詠詩文、鉆研儒學,所以從中國帶回去的大量的佛教典籍、詩文集、儒書、史書等〔3〕。
2.明代畫院的發(fā)展
1495年,雪舟弟子宗淵創(chuàng)作的作品《潑墨山水圖》中,有雪舟親筆的題跋:
余曾入大宋國,北涉大江,經(jīng)齊魯郊至于洛求畫師,雖然,揮灑清拔之者稀也。于茲長有聲、李在二人得時名,相隨傳設色之旨兼破墨之法矣。數(shù)年而歸本邦也……
這里所記載的長有聲,此人史籍無載,已無從可考。但是李在是當時明朝畫院的一名職業(yè)畫家,雪舟入明時在北京跟隨李在學習繪畫技藝,得到了其指點并傳授了設色的要領和“潑墨法”繪畫技巧。如此可見,雪舟的中國留學之旅,其在明代畫院的學習經(jīng)歷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這就需要我們了解一下明代畫院的相關情況。
明太祖朱元璋建國之初,出于政治教育、樹碑立傳等需要,下令進行藝術方面的創(chuàng)作活動。其目的在于利用美術作品來鞏固和宣揚自己的統(tǒng)治,為此廣招前朝畫院之士和民間善畫之人進入朝廷,繪制了一系列大型的壁畫,來宣揚自己的政治功績。除了壁畫,還為開國功臣們塑造功臣像等,歌頌他們的開國創(chuàng)業(yè)事跡。由于為具體的政治目的服務,朱元璋需要摒棄自由抒發(fā)情感的元代文人畫,提倡宋代的畫院之風。同時,這些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迫切需要大量專業(yè)畫家進入宮廷服務,于是眾多畫家應召進入內(nèi)廷供職。至此,明代畫院的雛形已經(jīng)形成。
之后,明成祖朱棣對畫院的建設更加重視,他曾試圖效仿宋代翰林書畫院的體制,建立明代翰林書畫院。雖然后來因為政治動亂沒有完成,但是對明代畫院的構(gòu)建完善做了很大貢獻,而且對以后明代畫院的進一步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明代畫院進入初創(chuàng)階段。
明代畫院得到完善、達到鼎盛時期是在宣德、成化弘治年間,當時畫院的規(guī)模甚至可以和北宋宣和畫院相媲美。宣德到成化年間,由于政治的相對穩(wěn)定,社會經(jīng)濟財富得到一定積累;加上明宣宗、明憲宗等皇帝對繪畫的愛好和倡導,使得明代畫院日益昌盛。此時的院體畫,創(chuàng)作題材比以前更加豐富,風格更為多樣,畫院畫風已經(jīng)得到了根本確立,形成了融合宋代李成、郭熙、馬遠、夏圭各派系于一體的典型的明代院體格式。成形的院體繪畫開始逐步脫離元代文人畫的影響,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院體繪畫的創(chuàng)作也達到了高峰時期。同時,元代畫風受到排擠、摒棄,南宋的院體畫風開始占據(jù)畫壇主流。
然而,明朝廷腐敗加劇,明代畫院開始沒落,日漸衰敗。與此同時,在明代畫壇上,吳派文人畫開始崛起。明中后期,書法家、藝術理論家董其昌針對中國傳統(tǒng)文人畫創(chuàng)作所提出的“南北宗”論對后世影響很大,成為之后近三百余年文人畫創(chuàng)作的主要指導思想。
禪家有南北二宗,唐時始分。畫之南北二宗,亦唐時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則李思訓父子著色山水,流傳而為宋之趙干、趙伯駒、伯骕,以至馬、夏輩。南宗則王摩詰始用渲淡,一變勾斫之法,其傳為張躁、荊、關、董、巨、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馬駒、云門、臨濟,兒孫之盛,而北宗微矣。要之,摩詰所謂云峰石跡,迥出天機,筆意縱橫,參乎造化者,東坡贊吳道子、王維畫壁,亦云:吾于維也無間然。知言哉?!?〕
董其昌將唐至元代的繪畫發(fā)展,按畫家的身份、畫法、風格分為兩大派別,認為南宗是文人之畫,而北宗是院體畫,且崇南貶北,提倡文人畫的南宗,貶抑行家畫的北宗;推崇吳派文人畫,貶低明代院畫和浙派山水畫。
由此來看,明中期后,院體派已經(jīng)受到打壓,文人畫開始崛起并成為繪畫藝術的主流。倘若這個時期雪舟作為遣明使來到中國,那么就自然不會學到院體畫的真髓,而受到當時畫壇的影響去學習文人畫了。因此雪舟在成化年間來到畫院,由于當時的明憲宗非常喜歡繪畫,又恰逢明代畫院的鼎盛時期,正可謂占盡天時之利。
二、地利——留學之地
1.寧波
1467年,雪舟乘坐的遣明使船從日本九州出發(fā)到達中國寧波,在寧波把貿(mào)易品卸貨,等待上京許可。期間,他在寧波停留了約一年時間,也因此到處游覽山水,體驗民風民俗。雪舟在寧波停留期間結(jié)識了一大批明州文士和畫家,他畫下了寧波府附近的山水風光,如《育王山圖》《鎮(zhèn)??趫D》《四季山水圖》《寧波府圖》等。1468年,雪舟路經(jīng)杭州、鎮(zhèn)江、南京,一路北上,來到北京。雪舟在北京結(jié)交了不少文人墨客,更受當時的禮部尚書之托,為禮部中堂繪制壁畫。1469年從北京回到寧波,等待季風返回日本。他的好友寧波詩人徐璉為之送行,并作《送雪舟歸國詩》:“家住蓬萊弱水灣,豐姿瀟灑出塵寰。久聞詞賦超方外,剩有丹青落世間。鷲嶺千層飛錫去,鯨波萬里踏杯還。懸知別后相思處,月在中天云在山?!?/p>
寧波三面環(huán)海,其亞熱帶氣候?qū)τ谕ê饺毡痉浅S欣由媳憷膬?nèi)河航行,可以經(jīng)京杭大運河可以直達北京。而寧波和江浙地區(qū)的經(jīng)濟又比較發(fā)達,因此從唐代中期開始,寧波便成為中日海上往來的重要港口。入明以后,寧波便成為明朝法定的專通日本的唯一港口〔5〕。其次寧波屬于杭州地區(qū),南宋時期,杭州是京城所在地,也一直是當時的文化中心。寧波作為中日交流的窗口,日本使節(jié)能夠在此長期停留,可以說,寧波當?shù)氐奈幕瘜τ谇裁魇沟挠绊懸约皩幉ㄎ娜伺c遣明使的交流都在中日兩國關系史上意義非常。
2.浙派
通過以上考察可以看出,雪舟在中國的行程,大部分的時間是在中國江浙一帶活動。建立在南宋時期都城臨安(今杭州)的南宋畫院及其藝術活動,大大促進了浙江地區(qū)藝術的發(fā)展。南宋滅亡以后,許多畫院畫家散落民間,元滅南宋后,這些畫家仍持續(xù)繪畫創(chuàng)作,這為浙江地區(qū)南宋院體畫的發(fā)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該地區(qū)也因此形成了較深的南宋院體畫傳統(tǒng)。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依照宋制建立畫院,由于浙江地區(qū)的畫工技藝較高而被大量征召入宮,奉職內(nèi)廷。浙派創(chuàng)始人戴進(1388—1462)也曾入宮,但遭人毀謗,后只得于江湖賣畫為生。但是由他所開創(chuàng)的浙派繪畫與宮廷的院體畫共同占據(jù)著明初畫壇的主流,并成為明代最有影響力的畫派之一。戴進的山水以取法南宋馬遠、夏珪為主,上溯北宋李成、郭熙,并及元人,出入各家,顯示出豐富多樣的風貌,終于自成一家。在浙派繪畫的影響下,成化、弘治前后,宮廷內(nèi)外的畫風多傾向于粗筆水墨,以挺拔豪放取勝。加之浙派繪畫風格的疏簡而易于臨習,使其在民間有著深遠的影響,作品也多被制成版畫,廣泛傳播,進而流入日本等地。戴進的畫風無論是在宮廷內(nèi)還是在宮廷外都有極多的追隨者,所以在中國學習繪畫的雪舟,其風格也必定受到浙派的影響。這一點從雪舟的山水畫中就能夠得到證明,雪舟的山水畫無論構(gòu)圖、用筆、用墨,都能看到馬遠、夏圭等南宋院體畫風格的影子。
三、人和——畫僧的身份
禪僧一般有“諱”和“字”,諱是他們本來的名字,字是入籍以后的稱號。雪舟的諱是等楊,“雪舟”是他的字。一般稱呼禪僧時,先呼他的字,后稱他的諱。比如雪舟,正式的稱呼應該是“雪舟等楊”。從同時代禪僧的文書看,也有人經(jīng)常稱他為“楊知客”。知客在禪寺中主要管接待工作,地位不高。雪舟直到晚年還被稱為楊知客,可見他在禪界的地位一直低下。但是雪舟獲封寧波天童山景德禪寺(宋時的五山之一)“禪班第一座”的稱號,這是第七十二代住持、無傳嗣禪師贈予雪舟的稱號。所以雪舟歸國后,每逢署名必然寫上“四明天童第一座雪舟筆”的字樣。
室町時代,隨著中日經(jīng)濟貿(mào)易關系的發(fā)展,日本的禪宗僧侶成了當時兩國間文化與外交往來的重要使者。在繪畫上,日本僧侶很推崇中國的水墨山水畫。至14世紀末,這種具有中國風格的水墨畫已流傳到日本高等武士以及貴族家中。最初,這種畫在寺院與貴族家里是以屏風或障子形式作壁面裝飾的。至15世紀,在禪宗的大寺院內(nèi),以及在有權(quán)勢的顯貴府邸,禪僧已成為最有資格作這種山水畫的高雅學者了。他們不僅畫山水,還用中文寫詩唱和,在畫上留出空白,供友人題詩寫詞。于是,這種詩畫軸的藝術形式開始風行日本。
作為去明朝進貢的使團,禪僧及其他使節(jié)的任務就是盡可能多地從明朝宮廷和寺院獲得賞賜。同時禪僧還兼任鑒定書畫和古籍等文物的真?zhèn)?,確認價值做成貿(mào)易。在周防修行的雪舟,一邊承擔大內(nèi)氏的文物鑒定和貿(mào)易助手的工作,一邊收購宋元畫,并一一摹寫。于是,作為遣明使節(jié),雪舟也被要求承擔類似鑒定和購入文物的任務。
另外,雪舟利用在中國寧波的停留、去北京朝覲的各種機會,在各地寫生名山大川和自然風物。
《各國人物圖》就是雪舟在中國留學期間的寫生作品之一,描繪了中國各階層的各種人物形象,如“內(nèi)官”、“秀才”、“道士”、“貴婦”、“百姓”、“平民女子”、“唱人”等。人物的體態(tài)、服飾及氣度各異,又與各自的身份相宜,可見畫家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出色的表現(xiàn)能力。
結(jié)語
雪舟之所以能成為日本“畫圣”,其在中國的留學及游歷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本文從雪舟留學的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對其在中國的繪畫留學活動進行了考察。首先雪舟是作為遣明使節(jié),乘著當時幕府派遣的遣明使船到達中國的。因和元王朝的兩次戰(zhàn)役而陷入經(jīng)濟困境的室町幕府,積極展開和明王朝的貿(mào)易,來復興國內(nèi)經(jīng)濟。這種擔負著進貢任務的使船獲得了明王朝的大量賞賜,幕府由此獲利頗豐,從而更加主動且大規(guī)模地派遣使團來中國。雪舟正是為了學習正統(tǒng)的中國繪畫,來到了當時與明王朝貿(mào)易頻繁的周防地區(qū),通過大名大內(nèi)氏的推薦,成為遣明使團中的一員。另外,當時日本進入中國的入港地只有浙江寧波,雪舟利用在寧波停留期間,游覽山水,積累了一定素材。除此之外,他還受教于李在等著名院體畫家,且在具有南宋院體畫傳統(tǒng)的浙江地區(qū)結(jié)識了眾多同好之士,受到了南宋院體畫的深刻影響。最后,雪舟的畫僧身份是其在中國的繪畫學習的一個有利條件。他之前在大內(nèi)氏曾有過鑒定文物的經(jīng)歷,于是可以成為入宮朝覲的使節(jié)之一,而這一路的游歷也讓他體驗了各種名山大川與民風民俗,成就了他在水墨山水、人物、花鳥畫上的整體創(chuàng)作能力。
雪舟從中國帶來的北宗院體畫風,給以后的日本畫壇帶來了很大影響,并且開創(chuàng)了以“云谷庵”命名的云谷畫派。另外,開創(chuàng)于足利幕府時期的狩野派也受到了雪舟的影響,而近代新日本畫的領袖狩野芳崖的畫風也有雪舟的影子。由此可以看出,雪舟作為日本“畫圣”,名副其實。
注釋:
〔1〕綿田稔《漢畫師》,ブリュッケ出版,2013年10月,第183頁。本文日文文獻的引用均為筆者譯,以下略。
〔2〕南宋時期,禪宗發(fā)展迅速,在宋寧宗時期,模仿釋迦牟尼在世時所建五精舍,把江南的禪宗根據(jù)地——徑山萬壽寺、北山靈隱寺、南山凈慈寺、明州阿育王寺、太白山景德寺定為“五山”。日本又效仿南宋之制,把幕府所在地鐮倉附近的建長寺、圓覺寺、壽福寺、凈智寺、凈妙寺定為“五山”。后來禪宗傳播到皇室所在地京都,1342年,室町幕府選定的“五山”變成了以京都為中心的南禪寺、天龍寺、建仁寺、東福寺、萬壽寺這五所寺廟。這些寺院里的五山禪僧不僅修行中國的禪學,還進行漢文學的創(chuàng)作、程朱理學的研究、漢籍的校注等。參照王建民主編《中日文化交流史》(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68——71頁)
〔3〕陳小法《關于日明佛教交流的考察——以〈策彥入明記〉為例》,收錄于《四天王寺國際佛教大學紀要》(41),2005年,第41——64頁。
〔4〕董其昌《畫禪室隨筆》、錢屋惣四郎、1840年、山口縣立圖書館藏。
〔5〕明王朝把對外窗口市舶司設置在浙江寧波、福建泉州以及廣東廣州,這三處也是入貢船只的指定入港口。其中,寧波為日本、泉州為琉球、廣州為暹羅的指定入港地。
趙忠華 郭玲玲 責任編輯:歐陽逸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