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慶永寧學校信息化處主任王虎 郊區(qū)學校從無到有的信息化探索之路
- 來源:中國信息化周報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教育,信息化,智慧校園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16-07-19 11:02
教育公平、縮小城鄉(xiāng)教育差距是當下備受關注的焦點問題,對大北京來說亦是如此。信息化是解決城鄉(xiāng)教育資源不對等的有效途徑之一。北京市的中小學有近60%聚集在郊區(qū)??陀^地講,城區(qū)與郊區(qū)在經濟、教育資源和水平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在推進信息化建設方面也更加困難,更具挑戰(zhàn)。那北京郊區(qū)學校的信息化水平到底如何?在用信息化促進教育公平方面又做到了什么程度?
帶著這些問題,7月5日,《中國信息化周報》記者采訪了延慶永寧中學信息化處主任王虎,了解這所中學的信息化進程,信息化對推動學校教育發(fā)展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他從事多年信息化工作的心得體會。
數(shù)學老師轉行 從無到有建信息化
延慶永寧學校始建于1956年8月,有著六十年悠久歷史和光榮傳統(tǒng),是北京延慶區(qū)東部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中學。
今年是王虎在永寧學校工作的第十七個年頭。1999年,他來到學校,成為了永寧中學的一位數(shù)學老師。后來,學校開設計算機課程,他成為了計算機老師。有著計算機課程教學基礎的王虎,在學校的安排下,又成為了信息化部門的一員。
2001年,永寧學校開始信息化建設。那時,并不是信息化科班出身的他,在遇到計算機的問題時,都是通過探索和學習,憑借經驗的積累,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直到2006年,王虎參加考試取得網絡管理員證書,才算是成為了信息化建設的正規(guī)軍。永寧學校的信息化建設也開始逐步走上正軌。
王虎見證了永寧學校信息化從無到有的整個過程。2001年,學校只有20臺計算機,達不到每人一臺電腦。直到2008年,永寧學校在市、區(qū)縣、學校等幾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才實現(xiàn)了每位任課教師人手一臺電腦,同時建立了兩間機房供學生使用。
王虎強調:“多媒體設施于2003年上線,當時,永寧學校被批準為高考考試考點,在市教委的協(xié)助下上線了多媒體設備,并在2005年增加到了五套,到2008年年初實現(xiàn)了所有教室都具備多媒體設施。”
永寧學校在2005年參加了北京市的百所學校“手拉手”活動。永寧學校與人大附中這所京城名校“拉”上了手。幾年來兩校進行了大量的干部、教師、學生間的交流活動和業(yè)務往來。2007年3月,在縣教委的倡導下,人大附中和永寧學校簽訂了名校辦分校協(xié)議,人大附中延慶分校落戶永寧學校,并實現(xiàn)實質性辦學。王虎介紹說,2012年由于辦學需求,周邊五所學校合并到永寧學校。自此,新媒體換成了全新的多媒體,并為一線教師配備了筆記本電腦,建立了四間學生機房。同時,電教部分設施也在逐漸增加,包括攝像機、照相機等,并配備了非編機(非線性視音頻編輯機),基本達到了學校信息化建設的硬件水平。
2011年,由于教育需要,上級部門為學校投入1億多元,開始建設全新校園,前后建設了綜合樓、報告廳、體育館、學生公寓、老師公寓等硬件設施。
硬件是中小學信息化建設的基礎,永寧學校的信息化建設把硬件建設作為第一階段的主要任務,主要側重于計算機的配備和校園網建設。王虎說:“學校只有在硬件基礎設施逐漸完備的情況下,才會考慮軟件的投入,而且軟件不像硬件那樣能摸得著、看得見,軟件需求較大,學校經費又短缺,因此出現(xiàn)了‘先上硬件,軟件后續(xù)’的現(xiàn)象。接下來,我們希望能夠完善辦公軟件系統(tǒng),還要搭建老師、學生與家長之間的交流平臺。”
新玩意:上線錄播教室
郊區(qū)中小學信息化呈現(xiàn)“底子薄、目標高”等特點。這就需要切實提高中小學信息化水平,實現(xiàn)以信息化帶動教育教學不斷發(fā)展,縮小城鄉(xiāng)差距。
為加快學校教學資源建設、實施遠程教育和建設精品視頻公開課,永寧學校在2015年建立了錄播教室,并于2016年年初正式投入使用。王虎說:“隨著錄像需求越來越多,傳統(tǒng)的錄像模式已經無法滿足需求。”已建成的錄播教室通過網絡進行集控式管理,具有自動化錄制、直播、點播、導播、自動跟蹤和自動上傳存儲等多種功能,基本滿足了永寧學校精品視頻公開課、精品課程等錄制任務。
與傳統(tǒng)的需要人工扛著攝像機進行錄像對比,用起來,省時、省力、省心是最大的感受。
王虎介紹:“自從上了錄播教室以后,大大降低了人工錄像的繁瑣程度。傳統(tǒng)錄像模式一次只能錄一次課,還需要人隨時盯著錄像系統(tǒng)。如果需求大時,人員和設備都供不應求。”
自從上線錄播教室后,只需要一位操作人員,對錄制系統(tǒng)服務器進行集控式操作,所有錄播教室及錄播會議室通過網絡實現(xiàn)集控式管理,還可以實現(xiàn)集錄播系統(tǒng)控制、導播系統(tǒng)控制于一體等功能。教師定位系統(tǒng)采用圖像分析算法,整套系統(tǒng)無需借助其他配件,可以遠程控制全自動錄播系統(tǒng)所有設備的開關,可以選擇自動導播和手動導播,直接切換多路視頻通道。錄播教室可以實現(xiàn)對正在發(fā)言的學生定位并特寫功能,當只有一名學生回答問題時自動給該學生特寫,當有多個學生同時回答問題或無學生起立時,進行學生全景畫面拍攝。它可以智能拍攝教室的近、遠景等多種景別。
走向智慧校園
除了上線新設施之外,平時的設備系統(tǒng)維護工作占據了他大部分時間,王虎說:“學校信息化是一個很雜的工作,當機器出現(xiàn)問題時,老師一個電話打來,在電話里交代出問題的大致情況,我需要判斷出,機器的問題出在哪兒,需要帶什么樣的工具等,再過去解決,效率將大大提高,這也是在不斷摸索中逐漸積累出來的經驗。”
系統(tǒng)運維是一個較復雜的過程。如今王虎的主要工作是:第一,保證學校網絡暢通。如果校園網出現(xiàn)問題,他將第一時間出現(xiàn)在現(xiàn)場,保證學校正常有效運轉。有時,出現(xiàn)緊急情況,王虎加班加點,保證網絡暢通無阻。第二,保持老師和信息化之間的信息有效溝通。為了提高校園信息化水平,有些建議和需求需要聽從老師提議和想法,王虎將最大限度地滿足老師的需求,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用王虎的話說:“這是一個閑不下來的部門。”
當問到學校信息化建設的目標時,王虎表示,首先是保證學校信息化實現(xiàn)整體有效管理。第二是實現(xiàn)智能辦公,希望教職工能夠擁有自己的OA平臺等。如今在永寧學校,還沒有上線辦公系統(tǒng)和學校交流平臺,隨著學校對信息化的日益重視,在不久的將來,這些系統(tǒng)將逐漸上線,學校信息化水平會逐步提高。第三是信息化與學科整合。在信息化技術之上,與各學科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實現(xiàn)智能化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信息化整合的前提是設備要互聯(lián)互通,讓學生在有趣的條件下主動學習、快樂學習,做到‘我樂于學’、‘我高興學’。”王虎解釋說。
郊區(qū)中小學信息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信息化已經融入到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作為為社會輸送未來人才的學校,不應徘徊在信息化門口之外。如今中小學建立城郊學校資源互通、資源共享的信息交流機制,為郊區(qū)學校獲得更多信息,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使中小學信息化水平更上一層樓。
■本報記者 李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