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眾號,讓我接受了從前的自己
- 來源:《第一財經》YiMagazine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公眾號,視頻拍攝,表演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1-06-20 15:12
11月時,龍泉報名去上一個表演課,為了在公眾號做視頻拍攝時,自己出鏡能表現(xiàn)得自然一點。
龍泉的危機感很強,經常說的一句話是: “我并不是科班出身,沒有做過媒體,雖然趕上了微信公眾平臺的紅利期,但希望能不停地學習新東西,希望能做得更好。”
現(xiàn)在看起來,他已經做得不錯了。他的微信公眾號“什么值得吃”已經有超過70萬的粉絲,他的個人微博也有幾乎相同數(shù)量的追隨者。在他的合作客戶名單里,有普通人耳熟能詳?shù)钠放?,甚至還有奢侈品品牌。
龍泉有一種創(chuàng)業(yè)者心態(tài),即一件事情不能等到萬事俱備再開始,而是要先抓住機會。想要抓住這些機會,就要靠自己努力。
例如表演課有一次布置的作業(yè)是給劇本分劇情。龍泉白天全用來上課,休息時間處理公眾號的日常事務,可為了使作業(yè)至少讓自己滿意,龍泉想盡辦法擠時間:平時他習慣和朋友在公園夜跑,那幾天里,朋友在跑步,他在公園里背臺詞;有個朋友連夜做手術,他去陪夜,在手術室門口,不需要他的時候,他依然在背臺詞。
追溯起來,這股勁在他一開始做公眾號時就是如此。
大學畢業(yè)后,龍泉在德國留學了一段時間,之后到北京一家餐飲公司工作。當時他經常在豆瓣上分享一些餐廳推薦,一方面是因為 “喜歡把美好的東西分享給別人”,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在德國留學的時候不喜歡當?shù)氐氖澄铮?ldquo;回北京后覺得吃什么都好吃”。
一個朋友建議他在微信公眾號上寫寫自己和美食的故事,正好龍泉準備從餐飲公司辭職,于是2015年的那個夏天,龍泉開始了在微信公眾號上的創(chuàng)作。他給自己起了一個名字:馬達—和他喜歡的兩部電影有關。在這個 ID背后,他覺得能自在一點。
理工科背景、沒有做過媒體、帶著創(chuàng)業(yè)的目的,龍泉并沒有把“什么值得吃”定義成一個感性的美食故事或是傳遞食客文化的公眾號,他選擇了自己相對擅長的、以測評推薦為主的實用性路線。食物測評和推薦要求撰寫的人必須都吃過,“這是當時我能做的。”龍泉說。
到目前為止,“什么值得吃”仍然將食物測評作為主要內容。今年“臟臟包”最流行的時候,“什么值得吃”曾經拍過一個視頻,視頻里龍泉連續(xù)吃了幾十個“臟臟包”,然后告訴讀者他的感受和評價。
這是一條辛苦的路。龍泉也有茫然的時候,當時測評做了幾個月,雖然開始有了些廣告收入,但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接下來該怎么做?
他去請教了一位從傳統(tǒng)媒體轉型做公眾號的“前輩”,對方告訴他先把公眾號做到每日更新再去想別的問題。“我當時正好看了村上春樹和安藤忠雄的書,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都不是專業(yè)出身,村上說才華靠不了一輩子。我立刻就明白了其中的意思。”龍泉說。
于是,學著村上春樹,龍泉每天早上6點起床,每周更新5篇文章,上午寫完公眾號就去拜訪同行。
“我相信當你去見人,別人就會丟機會給你;你不去,別人是想不起你的。”龍泉說。于是在那段時間,他去了自己所能參加的一切活動,別人來加他的微信,哪怕是比他年輕許多的實習生,他都會記住對方的名字,和對方聊一聊。
這個世界從來不缺努力的人。不過,努力卻能保持自我、沒有攻擊性的人并不太多。
龍泉的這兩個特點都與他的成長環(huán)境有關。父親從商,認真的工作態(tài)度和生意起落的現(xiàn)實,讓他從小耳濡目染。他一直認為自己擁有一個創(chuàng)業(yè)者的信念,影響大多來自父親。
此外,龍泉有個哥哥。童年時期,父母的關注都在哥哥身上,龍泉不受重視,所以一直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向父母證明:我也可以。反過來,這種缺少關注的經歷讓他學會了隱藏自己。“小時候就知道要躲在角落里,不要讓身邊的人討厭我。”龍泉說,后來他慢慢發(fā)現(xiàn),很多人來找他談合作,或者只是想認識他交個朋友,甚至出手幫忙,和他努力又沒有攻擊性的個人特質有關。
2017年開始,微信公眾號面臨紅利期結束,打開率下降的現(xiàn)實,和很多公眾號博主一樣,龍泉也面臨著團隊如何繼續(xù)發(fā)展和轉型的問題。
要解決公司成長期的壓力,龍泉一直記著安藤忠雄傳記里的一句話:“不要放過任何一個機會”。
他重新梳理了手上已有的客戶資源,并去挖掘更多的可能性,“當時最多的時候一天5 個會議,從北京到上海,早上最早一班飛機去上海,晚上回來。”
和其他一些意見領袖不同的是,龍泉很少在社交媒體上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或者說 “言論”,他總是分享一些美食、旅游的照片。 “我是不允許自己表達情緒和觀點的,我只想給大家分享一些美好的東西。”龍泉說,但是當他決定在公眾號做視頻內容后,他發(fā)現(xiàn)要把視頻做得更豐富更好玩,他就必須要展現(xiàn)更多的自己,所以他報名上了表演課。
雖然是因為工作而去學的表演,但在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龍泉獲得了預料之外的收獲。原本在表演課之外的世界里,龍泉一直陷在工作連軸轉的狀態(tài)里,“連軸轉的結果可能就是不專注,但是上表演課的時候,老師會把我們的手機都收了,沒法不專注。”
除此之外,表演課還要求學生講述自己難以啟齒的事情。這等于要求龍泉要重新面對和父母之間的關系,以及他童年時在家里不受重視所積累的心結。他說自己過去不愿意對別人說這些事情,擔心這些不被接受,也擔心不被人喜歡。
就像他在社交媒體上發(fā)的內容,似乎都帶著“溫馨”“美好”的光圈。它們從某種程度上反映著龍泉努力、沒有攻擊性的性格,但也意味著他并不愿意展示生活中一些最真實的畫面。
“之前網上大家都在說要做一個有趣的人,我想了很久我是不是一個有趣的人。后來我慢慢覺得,就算我不是一個大眾定義中的有趣的人,那又有什么關系呢?”龍泉說,“表演課上的同學,有一些也是博主,每個人風格都很強。我并不覺得自己比他們有趣,但是他們也接納了我。我后來就想,我不一定非要做一個有趣的人,做一個獨特的人就可以了,做自己就很獨特。”
想明白這些事后,再準備視頻腳本時,龍泉就會要求同事,別再從網上找一些流行討巧的模式套在他身上,而應該從他自身的特點出發(fā)。
也許可以這么說,努力的馬達幫他接受了不自信的龍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