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教師課程思政育人能力研究
- 來源:北大荒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課程思政,高校,育人能力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3-08-22 11:34
劉 悅
陸軍邊海防學院教學考評中心
摘要:高校教師是課程思政建設的直接實施者,其自身的課程思政育人能力深刻影響著育人目標的實現(xiàn)。提升高校教師課程思政育人能力是落實課程思政的關鍵,從增強教師課程思政育人意識、提高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方法等方面入手,不斷增強高校教師的課程思政育人能力。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校;育人能力
高校教師是課程思政建設的直接實施者,其自身的課程思政育人能力深刻影響著育人目標的實現(xiàn)。因此,高校教師是課程思政落實的關鍵,如何發(fā)揮好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尤為重要。提升高校教師課程思政育人能力,需要從增強教師課程思政育人意識、提高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方法等方面入手,不斷增強高校教師的課程思政育人能力。
一、增強“課程思政”意識,提升思想政治素養(yǎng)
行源于心,力源于志?;趯φn程思政的正確認識和理解,具有強烈的課程思政意識,是抓實落地的前提。一是增強為黨為國育才的自覺意識。課程思政是一種教育理念,更是一個具體的實踐活動,教師必須有正確的認知,把“德”的培養(yǎng)與塑造,始終放在人才培養(yǎng)的首位。二是增強教書與育人相統(tǒng)一的責任意識。高校教師能夠促進學生知識和技能層面的提升,還能夠促進學生品德修養(yǎng)、人文素質等精神層面的提升,引導學生練就自我學習能力,提升學生適應社會未來發(fā)展和時代要求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家國情懷、科學精神等,把“思政之鹽”有機融入專業(yè)教育當中。三是注重挖掘專業(yè)課程思政元素。挖掘專業(yè)課程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自然體現(xiàn)出來,以潤物無聲的形式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研究“課程思政”規(guī)律,提高思政育人能力
教師要強化課程思政能力,潛心研究“課程思政”規(guī)律,領悟課程教學計劃中關于教學目標中的思政之意,全面掌握具體課程教學中的思政之本。一是提高挖掘課程內生思政元素能力。 教師在設置課程教學目標時,將課程的教學目標甚至具體某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與“立德樹人”的整體目標關聯(lián)起來,注重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目標的關注,在選擇課程教學內容時,教師注重從各門課程內容中篩選出具有一定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要素,以此作為結合點,有機融入課程教學。二是提高拓展課外思政資源能力。教師要善于將世界眼光、中國特色貫穿于教育教學過程中,將愛國情、強國志化為報國行,自覺承擔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三是注重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文化自信是更為深沉、持久的自信。教師要提高自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積極拓展該課程的人文視野,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汲取思政元素,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三、投入“課程思政”實踐,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式
落實課程思政,實干最關鍵。一是教之用情。教師要熱愛教育事業(yè),堅守教書育人初心,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傳道者首先要明其道。教師要熱愛教育事業(yè),堅守教書育人初心,既做“經師”,又做“人師”。課堂上嚴于律己,真情投入,講正話、說正事、傳正經,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二是教之得法。根據(jù)專業(yè)特點和課程性質,針對學生對象特點和思想狀態(tài),確立內容切入點,把握思想共鳴點,找準情感觸發(fā)點,準確把握學生的需求,緊扣時代發(fā)展又回應學生關切,引導學生積極融入課堂,堅持用理論經典引領,用現(xiàn)實故事詮釋,在課程設計里體現(xiàn),在每一堂具體講授中落實。三是教之以恒。堅持課程思政的常態(tài)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堅持不懈,一以貫之,選擇學生樂于接受的話語方式和表達方式,善于將抽象復雜的理論結合專業(yè)特點、生活實際、網絡熱點等轉化為淺顯易懂的通俗話語,提升課程思政的親和力、感染力和針對性。
四、探索“課程思政”時代要求,優(yōu)化教育內容
課程思政只有深入學生內心、撥動學生心弦,才能實現(xiàn)育人功能,這就要求教師講授的教育內容應契合時代要求,積極構建充滿時代氣息的課程思政內容體系。一是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專業(yè)課程教師只有弄清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才能有效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達到教育預期效果。重點需要運用好哲學思想,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解讀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學習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掌握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教育具體指向。二是深入尋找德育實質。結合課程德育培養(yǎng)目標,在厘清學科體系基礎上,調動教師的教學熱情和激情,尋找與家國情懷、紅色文化、創(chuàng)新思維、學術修養(yǎng)、工匠精神等相關的德育信息,在課堂適當時間節(jié)點、適當教學情境中引出恰當?shù)乃颊黝}。三是注重探索育人內涵。專業(yè)知識的確立都經過漫長的實踐,教師要通過科學思維、創(chuàng)新意識、執(zhí)著追求等層面,講授知識背后的深刻內涵,引導學生樹立辯證的思維方式,實現(xiàn)對學生的價值引領,鼓勵學生珍惜當前、憧憬未來,立志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五、發(fā)揮網絡優(yōu)勢,優(yōu)化課程思政方法模式
課程思政建設離開不網絡信息技術,通過網絡信息技術與課程思政教育的有機整合,推行網絡化、開放式的在線學習模式,以此實現(xiàn)有效教學。一是用好網絡教學平臺。遵循課程思政教育教學規(guī)律,積極探索運用翻轉課堂、雨課堂、微課、慕課等新媒體新技術,用好線上線下課程思政教學模塊,使課堂教學形式新起來、方法活起來。二是推進在線資源建設。豐富的在線課程思政教育資源是網絡平臺的基礎,應充分發(fā)揮“教育+ 網絡”的優(yōu)勢,積極引進優(yōu)質在線課程,重點開發(fā)特色在線課程,組建優(yōu)秀專業(yè)課程教師團隊,實現(xiàn)在線課程思政資源建設跨越式發(fā)展。三是課內課外同心共育。堅持以學生為教育主體,根據(jù)課程思政階段教育內容、網絡熱點話題和學生興趣點確定主題,在課內教學主導的基礎上,在寓教于樂的活動中實現(xiàn)學生自我教育,以網絡促進課程思政的針對性、互動性、一貫性。
參考文獻:
[1] 盧黎歌,吳凱麗. 課程思政中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挖掘的三重邏輯[J]. 思想教育研究,2020,(5).
[2] 余紅劍,劉璐琳. 深挖課程思政元素提升育人實效[N]. 中國教育報,2022-08-15(3).
作者簡介:劉悅,女,漢族,1989 年8 月12 日,山東棗莊,陸軍邊海防學院教學考評中心,教育管理,本科,講師,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qū)長安大道南延1 號,710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