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母乞討的孩子……
- 來源:雜文選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乞討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15-09-22 08:20
暑假,意味著自由嬉戲,看游云容與,觀水波滟瀲,意味著童年無憂無慮的好時光。
然而,在有些孩子眼里,童年卻是一幕幕難堪的經歷。據(jù)媒體報道,暑假以來,北京多條地鐵線路兒童乞討人員大增。根據(jù)北京地鐵官方微博的消息,暑假期間乞討人員中大多數(shù)來自甘肅岷縣,且多為“90后”母親,她們四肢健全,在暑期時間利用孩子組團行乞以博取乘客同情。
“知恥”是為人處世的底線。真正的恥辱,是不負責任的父母將孩子作為謀生工具,而非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利用孩子選擇能力的欠缺,誘導或者逼迫他們去做有失尊嚴、讓幼小心靈蒙塵之事。
垂髫稚齡不諳世事就參與乞討,意味著什么?放下尊嚴,伸手要錢,足以讓他們今后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走偏:不顧尊嚴淪為何物,以為這個世界可以不勞而獲,以為顏面在利益面前不值一哂,不再相信通過努力改變命運,轉而墮入父輩命運的惡性循環(huán);而乞討過程中遭遇種種冷漠的拒絕、鄙夷的目光,很可能銘刻在他們記憶深處,或許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種下一顆不健康的種子,這顆種子漸漸長大,會將他們與外部世界的美好隔絕開來,激發(fā)他們對現(xiàn)代城市以及他人的排斥乃至仇視,他們對愛和人生的理解將一步步進入歧途。
據(jù)媒體報道,乞討的孩子中有不少是小學生,一天的乞討生活結束后,薄暮依稀中,他們還不忘一筆一劃寫著暑假作業(yè)。不知道他們寫自己的暑假生活,作文中能寫出什么?可以想象的是,其中難見童年的快樂與對美好事物的描述,流淌著難言的悲傷。
前幾天,一篇“世界上最悲傷的作文”在網上流傳,從媒體的報道中人們看到,讓木苦依五木最傷心的不是貧困,而是失去父母的愛。孤兒懷念著父母健在時的溫暖,那種溫暖是孩子保持善良品質、充滿希望前行的精神支撐;而比起失去父母后煢煢孑立、孤苦無依,更絕望的孤獨是父母健在卻感受不到愛的溫度。
有種論調是這些帶孩子乞討的父母似乎有情可原:乞討能為孩子帶來稍微寬裕點的生活。但是,這樣的辯護蒼白無力,家庭困難絕非監(jiān)護失職的辯護詞,即使在貧困面前,父母也并非無可選擇?!案改钢異圩?,則為之計深遠”。怎樣的愛才是“為之計深遠”?這是每一個為人父母的成人必須用心思考的。
拿什么拯救這些孩子正在消逝的純真?冰冷的拒絕、簡單粗暴的驅趕,可能會“逼”他們提早返回家鄉(xiāng),卻于事無補。面對乞討的孩子,需要喚起全社會關心弱勢群體、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公益之心;而面對監(jiān)護失責的父母,是否應該探討,法律應該給這樣的家長以什么樣的懲罰?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是否有亟須健全的地方,以庇護這些孩子及他們的靈魂?
此外,當帶孩子乞討不是貧困家庭的個別行為,而是一個鎮(zhèn)、一個縣的普遍做法時,是不是當?shù)卣灿惺氈帲?/p>
【原載2015年8月14日《工人日報·科教時評》】
關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