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謀性沉默中的悲劇
- 來源:雜文選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人販子,郜艷敏,鄉(xiāng)村教師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15-09-22 08:25
近日,一篇題為《最美鄉(xiāng)村教師候選郜艷敏:被拐女成為山村女教師》的報道被網(wǎng)友翻出,引發(fā)輿論的強烈關注和爭議。此時距離主人公郜艷敏被拐賣已經(jīng)二十一年過去了,距離她被評為“感動河北十大人物”也已近十年。
被人販子賣到河北鄉(xiāng)村,郜艷敏采取了逃跑、自殺等抗爭手段。但最終,隨著孩子的誕生,郜艷敏無奈“屈服”,并撐起了當?shù)剜l(xiāng)村教育的半邊天,繼而被媒體關注,評為感動人物,其經(jīng)歷還被選擇性地改編成了電影。
我不知道,如果當年繼續(xù)選擇抗爭,郜艷敏是能成功逃離還是面臨更殘酷的對待?但相較于電影中的“輿論”,郜艷敏的處境卻猶如穹頂之下。在當?shù)卮遄又?,被買來的媳婦有三十多個,這意味著要尋求他人幫助幾乎不可能。即便在多年后因被評選為感動人物,其身世被媒體大量報道后,郜的被拐經(jīng)歷,似乎只是充當了點綴作用。沒有人反思,建立在這種個人經(jīng)歷上的“感動”是否殘酷和扭曲。
相較于道德榜樣的需要,她的個人遭際不過是襯托。相較于集體利益和社會“審美”的要求,她的個人權利,從來就是可有可無。有兩個細節(jié)令人印象深刻。一是一位美籍華人給郜艷敏寄來了兩百五十美元,但鎮(zhèn)里要求她把這筆錢放進鎮(zhèn)里的救助基金會,村干部則希望用這筆錢來給村里修路。二是郜在一年后被家人找到,家人只能勸她認命,理由是“現(xiàn)在回家也無法找到好的對象”。
郜艷敏的屈辱和奉獻,在成就“感動”的同時,也進一步加固了自身的悲劇角色。在其被拐遭遇曝光后,因為當?shù)剡m齡孩子輟學、教育投入不足等問題也一同被牽出,當?shù)赜嘘P方面為包“家丑”,一度決定辭退郜艷敏。如果說這不過是地方形象建設需要而習以為常的反應,那么這之中更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在當?shù)毓俜降膿睦锩妫菇z毫沒有怕打拐不力而被追責的考量。至少在彼時,整個社會對于打拐的關注之式微,從中可見一斑。
我不大相信媒體對郜的評選和報道側重于“感動”是一種刻意的“遺忘”。但當?shù)毓俜降耐苿雍兔襟w的參與,自然而然地過濾了郜的個人悲慘經(jīng)歷,在客觀上形成了“房間里的大象”效應(合謀性沉默),卻是不爭的事實。而這種無意識的“遺忘”,相較于主動而為,更能反映出社會的整體精神面貌和價值取向。郜艷敏是否需要被解救,是否應該有人為這樣被操縱的個體命運負責,還有多少如郜這樣的悲劇在無聲上演,其背后是否有著某種制度性的問題,沒有人關心和追問。在種種下意識的合謀之下,人們達成了一種高度的默許:這就是皆大歡喜的結局。
雖然現(xiàn)在社會對于此事的態(tài)度正在向“正常社會”的方向復蘇,公安部打拐辦主任陳士渠也發(fā)聲:“人販子必須嚴懲,買主也必須追究刑責,對受害人應當救助?!比欢?,左右了郜艷敏離奇命運的某種現(xiàn)實扭曲力,在今天仍無處不在。
【原載2015年7月31日中青在線】
任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