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與送灶
- 來源:南京樓市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guān)鍵字:臘八,送灶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16-02-03 11:38
農(nóng)歷臘月初八的臘八節(jié),應(yīng)是中國古代的臘祭與佛教釋迦牟尼成道日交融而形成。直到民國年間,“臘八粥”的分送仍以寺院為主流,如夏仁虎《歲華憶語》中所說:“臘月之初,寺廟僧眾,游行街肆及大家宅第,曰‘化粥米’,輒擔(dān)載而歸。至八日熬粥,加果、栗,分送人家,曰送臘八粥。”有的大戶人家也效仿寺院,在臘月初七夜間熬粥,初八一早,敬佛供祖,分贈親友以至鄰里。時值寒冬,一碗熱粥,溫暖的不止是胃。也有恤貧憐弱的人,在此日設(shè)棚施粥,以為善舉。近年佛教活動復(fù)興,善男信女多自帶米、豆、堅果等,匯集于諸寺院中,煮成臘八粥,在初八上午開流水席,并邀約各界人士屆時前往喝粥,成為一種別致的社會文化活動。
較之于相對單純的臘八節(jié),送灶則頗能反映國人在天人關(guān)系上的復(fù)雜心理。
灶是火的象征。懂得用火、建灶,人能夠保證熟食,與生食的動物拉開了距離。送灶可以說是與飲食關(guān)系最為密切的節(jié)俗活動。灶王爺長年累月守在灶臺邊,對人家的生活狀況了解最為透徹,然而也正因為與人朝夕相處,人們對他便少了一份敬畏之心。在漢代有好事者為灶王爺增添職能,讓他在年終上天庭匯報這家人的善惡情事,以決定來年的獎懲,甚至可增減人的壽命。灶王爺遂成了玉皇大帝派駐人間的監(jiān)察御史,兼任各家各戶的家神。
所以在灶王爺畫像的兩側(cè),往往有一副小對聯(lián),寫著“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人間司命主,天上奏功臣”,兩者意思差不多,前者直述對灶王爺?shù)钠谂?,后者轉(zhuǎn)了個彎,以拍馬屁的手法,哄灶王爺為自己說好話。然而空言祝禱,畢竟放不得心,遂不得不采取些實際行動。初時是在送灶上天之日,用酒糟涂抹在灶門上,以將這位“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變成“醉司命”,無法正常履職。到南宋時已改為供祭粘性甚大的灶糖,稱為“膠牙餳”。灶糖的出現(xiàn),顯示出灶君尊嚴(yán)的削弱,因為以酒醉神,還算一種無可奈何的供奉,是不得不哄著他;直接粘上他的牙齒,省得他到玉皇大帝那里說三道四,不免有些兒戲,反映人們自覺已有充分的力量擺布這位家神。
與北方祭灶由男性主祭不同,南京的祭灶活動是由婦女主持的,男性反不參加。各地灶糖的做法不一。南京是以糖稀和上芝麻,做成元寶形,烘至焦黃,又香又甜又粘,潘宗鼎認(rèn)為這種元寶式灶糖“惟吾鄉(xiāng)始有”。也有圖省事的人家,干脆就糖擔(dān)子上買一塊麥芽糖。祭完灶神后,這灶糖便成了孩子們的愛物。
與灶神相關(guān)的,還有灶馬,是過去廚房里常見的一種紅殼蟲,形如蚱蜢而身拳翼短,后腿極長,能蹦得很遠,行動快捷,轉(zhuǎn)瞬即逝,可謂神出鬼沒,南京人叫它“灶駒子”,安徽人叫“灶馬”,意為灶王爺?shù)淖T,上天時乘的馬。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中,以為灶馬即是蟑螂,應(yīng)該是弄錯了。古人認(rèn)為“灶有馬,足食之兆”。二十世紀(jì)中葉人家燒煤爐,廚房長年溫濕且多雜物,尚能見到灶駒子活動,因其系不缺飯吃的象征,所以大人是不準(zhǔn)拍殺的。我小時好奇,偷偷去打,但幾乎沒有打到的紀(jì)錄。后在農(nóng)村插隊燒柴草,更是常見此蟲。城市中自從改燒煤氣或液化氣,廚房中清清爽爽,這昆蟲已經(jīng)絕跡。
與人世間相仿,中國的神祇也是等級化的,有些神祇專屬于皇族貴胄,平民百姓無份。灶神算是貴族與平民共有的一位神祇,然而在人間仍不免被分出等級。潘宗鼎《金陵歲時記》中說,“祀灶有軍三民四龜五之別”:“明時,軍家皆功臣之裔,聲勢赫然,與庶民異,故有‘只許軍家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之謠。其祀灶以二十三夜,而庶民二十四夜。至龜五之說,明代有教坊司,著為令甲,豈祀灶亦有禁令歟?至今龜五之說,傳為笑柄?!碧热粲腥伺e歷日,在臘月二十五祭灶,便會遭人笑話。
民國年間,南京還有專設(shè)的“年市”,如夏仁虎《歲華憶語》中所記:“金陵年市,西自水西門,南自聚寶門,迤邐數(shù)里,集中于大功坊。皮貨之屬,自山西來,紙畫、紅棗、柿餅之屬,自山東來,皆假肆于黑廊、大功坊一帶。碧桃、紅梅、唐花之屬,集于花市街。桔、柚、梨、桲、鮮果之屬,集于水西門。雞、豬、魚、鴨、腌臘之屬,集于聚寶門。攜錢入市,各得所欲而歸。其鄉(xiāng)村之人,結(jié)伴而來,捆載以去者,肩相摩也?!币痪潘木拍旰螅畬嵭薪y(tǒng)購統(tǒng)銷,市場管理日益嚴(yán)格,此后凡百物品皆須憑票購買,年市自消彌于無形。而今人們只能到格式化的超市里買規(guī)范統(tǒng)一的年貨,“年味”又怎么可能不淡呢。
薛冰
定居南京,原江蘇省作協(xié)專業(yè)作家,已退休;出版隨筆集《家住六朝煙水間》、《金陵女兒》,長篇小說《城》、《盛世華年》,專著《南京城市史》等四十余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