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在中藥制藥與用藥過程中的古今研究進展
- 來源:系統(tǒng)醫(yī)學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中藥制藥,用藥過程,古今研究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3-01-11 11:16
摘要:在古代人們就認識到酒的藥用價值,并在當時廣泛應用如:防治病癥、對癥治病等。隨著科學技術和化學藥物不斷進步與發(fā)展,酒與化學藥物之間受到相互作用的影響,導致酒在中藥制藥中被簡化。在中藥制藥與臨床用藥日趨完善下,衍生出以酒浸藥、以酒煎藥、以酒服藥、以酒敷藥等多種用法。本文對酒在中藥制藥與用藥過程中古今研究進展進行相關闡述。
引言: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酒是眾多藥物的配伍禁忌,“頭孢下酒,說走就走” 已經(jīng)成為常識。受此影響,酒在中藥制藥與用藥方面被大幅簡化、弱化,部分傳統(tǒng)特色用法被遺棄,除以酒炙藥、以酒浸藥外,其余形式已不多見。因此,本文從中醫(yī)藥古籍出發(fā),挖掘整理出以酒制藥,矯藥性;以酒浸藥,行藥勢;以酒煎藥,激藥性;以酒服藥,引藥力等用法,總結常用酒類的活性成分和藥理作用,從現(xiàn)代角度揭示酒對藥物吸收的作用,歸納酒與各類藥物相互作用后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闡明酒的科學內涵和臨床價值,傳承酒在中醫(yī)藥中的特色用法,以期更好地拓展酒的藥用價值與應用途徑,更好地服務于中醫(yī)臨床。
1 中醫(yī)藥古籍對酒的記載
《黃帝內經(jīng)》中記載現(xiàn)存最早的藥酒釀制方,《五十二病方》中收錄40 余種藥酒,開創(chuàng)酒與藥結合治病的先例,《傷寒雜病論》論述 “酒”“清酒”和“苦酒”在制藥過程中不同的用法;《千金方》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藥酒的專題論著,收錄大量藥酒處方,主要應用于內科、外科和婦科。在《本草綱目》中記載很多關于酒的醫(yī)藥用方,例如:燒酒可以治療鵝掌風、燒酒可以治療冷氣心痛、燒酒溫飲可以治療寒濕泄瀉和陰毒腹痛等。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酒的制備方法也在不斷演化,經(jīng)歷了果酒、米酒、燒酒的變遷[1]。
2 酒在中藥制藥與用藥過程的應用
2.1 改變藥性,引藥上行
酒可以改變藥性,例如:黃連本為苦寒涼性中藥,多用于清熱解毒、解濕熱,用酒制藥后,可以改變其藥性,能夠緩解黃連寒涼藥性,避免黃連寒涼傷害脾胃。大黃藥性苦寒,瀉下作用明顯,用酒制藥后,能夠減弱大黃瀉下的作用,借助酒可以提升大黃藥性,增強活血通經(jīng)之效。
2.2 以酒浸藥,行藥勢
《千金要方》中記載虎骨酒、黃芪酒、登仙酒和《千金翼方》中的獨活酒、牛膝酒、商陸酒、五枝酒、烏雞酒等?!短绞セ莘健肥珍浘苿?00 余方,一般應用于風、寒、濕、瘀、痛及跌打損傷等病證,涉及內、外、婦、皮膚等科;《本草綱目》中收錄30 首養(yǎng)生保健酒,如黃精酒“主萬病,延年補養(yǎng),白發(fā)再黑,齒落更生”;生枸杞子酒“主補虛,長肌肉,益顏色,肥健”。
酒治療疾病應用規(guī)律,根據(jù)病位的特點,酒多應用于治療腰、膝、心腹部位的疾病;根據(jù)病機的特點,酒治療疾病,其病機多為氣虛、陽虛、血瘀;根據(jù)疾病的類型,應用酒最多門屬是諸風門、諸痹門、腳氣門等[2]。
2.3 以酒煎藥,激藥性
用酒煎煮既利于藥物成分的溶出,更好地發(fā)揮藥物的療效,又可用酒激發(fā)方劑的辛散特性,使遍行周身,加強溫經(jīng)散寒通陽之功;同時酒在煎煮過程中逐步揮發(fā),避免患者攝入過量酒精。酒煎方劑在《傷寒論》《金匱要略》《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等古籍中有大量記載,如炙甘草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紅藍花酒、香薷散等。酒煎方劑治療疾病特點主要為瘀、寒、風、虛、濕,即多以活血祛瘀、祛風除濕、通陽散結等為主,臨床上大多用于治療中風、惡露、虛損、腹痛、月經(jīng)不調、胸痹、出血等。
2.4 以酒服藥,引藥力
以酒為藥引,借酒之走竄之力向上向外而達巔頂與肌膚四肢,以宣行藥勢。用酒送服的多為散劑和丸劑,如《金匱要略》中的天雄散、腎氣丸、當歸芍藥散、大黃蟅蟲丸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小活絡丹、失笑散等。以酒服藥可借助其溫熱彪悍的特性用于治療寒邪凝滯、陽氣不足之癥,尤其是經(jīng)絡麻痹病癥,起到散寒溫陽、疏通經(jīng)絡、麻痹自解的效果。小活絡丹以酒送服,行氣血,助藥勢,并引諸藥直達病所為使;大活絡丹用黃酒服可加強活血化瘀之效,以達軟堅散結之功;失笑散調以米醋,或用黃酒沖服,乃取其活血脈、行藥力、化瘀血,以加強活血止痛之功,且制五靈脂氣味之腥臊;大黃蟅蟲丸加酒服逐脈道之澀,行藥勢之猛,引藥直達病所[3]。
2.5 以酒敷藥,促藥性
中藥粉碎后加適量酒直接貼敷于體表穴位或病理部位之上,藥物可通過皮毛腠理,由表入里,滲透直達皮下組織,在局部產生藥物擴散的濃度梯度,通過經(jīng)絡貫通運行,使藥物直達臟腑失調之病所,起到全身的調理作用?!锻饪拼蟪伞酚涊d如意金黃散和《良方集腋》記載七厘散等中藥中許多成分為難溶性物質,如乳香、沒藥屬于樹脂類藥物,潤濕性差,而酒作為藥物與皮膚之間的媒介,能增強藥物的潤濕性和皮膚毛細血管的通透性,促進藥物的透皮吸收,具有高透過率、高吸收率、給藥量可控的特點。如今,現(xiàn)代醫(yī)學以酒貼敷臍部療法,吳茱萸和丁香研末酒調貼敷神闕穴能促進腸鳴音的恢復,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有效改善嚴重膿毒癥患者的預后。大黃粉與飲用白酒調成糊狀外貼臍部加局部熱敷治療便秘的有效率為91%,未見不良反應。黃芪、紅花、當歸、地龍組成的中藥酒浴液輔助治療中風偏癱,治療后患者神志、語言、功能均取得較大程度的改善。
結 語:
中醫(yī)藥古籍中蘊藏著豐富制藥、用藥經(jīng)驗,酒作用二重性被充分體現(xiàn)。面對古籍中龐大數(shù)量的酒劑方,中藥制藥用藥卻趨于簡化。在信息時代作用下,應利用信息技術充分挖掘和整理相關數(shù)據(jù),了解古人用酒原始意圖,運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驗證古法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加強對酒制理論的現(xiàn)代內涵研究,更好地傳承精華。如今,酒的種類日趨多樣化,人群個體需求以及對酒的耐受性也不同,更需要從臨床水平上加強對酒藥學價值現(xiàn)代內涵研究,促進不同種類酒在中藥制藥、用藥中傳承、創(chuàng)新、轉化,提升中醫(yī)藥的臨床療效,更好地服務于人類健康。
參考文獻:
[1]史學琴,陳航,張琳,邱樹毅,韋朝陽.藥食同源原料發(fā)酵酒的研究進展[J].食品與發(fā)酵科技,2021,57(3):120-129.
[2]宋迪,陳帥帥,李朋彥,張樂,柏兆方,肖小河,秦旭華,王伽伯.補骨脂潛在肝毒性的修制減毒方法研究: 酒浸水漂法[J]. 藥學學報,2020,55(2):276-282.
[3]張南平,余坤子,張萍,魏鋒,馬雙成.《中國藥典》2015 版(一部)飲片標準規(guī)范研究[J].中國藥事,2018,32(4):459-462.
作者簡介:黃廣(1977-),男,工作單位:太極集團重慶涪陵制藥廠有限公司,學歷:本科,職稱:工程師,研究方向:中藥制藥智能化生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