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融合到初中音樂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 來源:父母課堂教育學研究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初中音樂,重要意義,實踐路徑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4-08-01 21:44
孫宇
(黑龍江穆棱市明德中心學校 157500)
摘要: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與課程改革逐步深化與推進,有效落實五育并舉方針以及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逐步成為新時代背景之下教師研究并創(chuàng)新其教育教學活動的目標與方向。而隨著初中階段學生所接觸的環(huán)境與人群不斷豐富化和復雜化,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以及意識形態(tài)也深受多方面的影響,故而如何巧借教學機會逐步引導學生以正確的三觀認識世界、以科學的選擇標準判斷正誤是落在各學科教師們肩上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由此可見,思政教育迫在眉睫且勢在必行。而音樂教學的重要性隨著經濟、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不斷發(fā)展而愈發(fā)明顯和突出,為教師開展思政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實施路徑?;诖耍挛膶@在初中音樂教學中融合思政教育的重要意義展開分析,并提出幾點有效實踐路徑,希望能為部分教師提供一點研究靈感。
關鍵詞:思政教育;初中音樂;重要意義;實踐路徑
所謂思政教育即是指教師在其教育教學活動中巧借正面教育、側面引導以及自身示范等多種途徑,不斷給予學生思想、道德以及行為等多方面的啟發(fā),進而推進學生養(yǎng)成正確、科學且合理的三觀,為其后續(xù)做出正確選擇與判斷奠定堅實的思想與理論基礎,其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道德、思想、政治三個方面,具有較為明顯的社會性、終身性以及全面性,旨在幫助學生成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擔當、有信念的杰出青年,為家庭幸福、國家安定、民族繁榮、社會發(fā)展奠定人才基礎。
一、淺析在初中音樂教學中融合思政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在初中音樂教學中融合思政教育有利于促進學生健康長遠發(fā)展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趨勢愈演愈烈,我國經濟與科技得以迅速發(fā)展,為我國教育的進步與發(fā)展提供了諸多便利與機會的同時,也對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需要具備的素質、品質與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故而教師需要有意識地在其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與核心素養(yǎng)。而現(xiàn)如今,教師在其音樂教學活動中巧妙滲透思政教育的相關內容,讓學生能夠接受專業(yè)的樂理知識與技能的同時,也能接受思想、道德等多方面的熏陶與培養(yǎng),有效打破了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下“培養(yǎng)考試機器”教育目標的禁錮,為學生的健康、長遠乃至終身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在初中音樂教學中融合思政教育有利于豐實教師音樂教學內容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向高中逐步過渡的重要階段,不僅需要面對其對未來發(fā)展方向與選擇的迷茫,還需要面對來自父母、老師的厚望與期待,故而其學習的壓力與負擔較為明顯,這無疑加重了學生的厭學、逃避等心理。因此教師需要有意識地豐實其教學內容,給予學生全新的引導與刺激,進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與好奇心,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感。而現(xiàn)如今音樂教師在其教學活動中巧妙融合思政教育的相關內容,一方面讓其教育教學活動更加飽滿、充實;另一方面也為其教學活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與動力,不斷調動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以及積極性,讓學生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索有效轉變,不斷提升了其教學活動的質量與效果。
(三)在初中音樂教學中融合思政教育有利于推進我國教育改革步伐
經濟與科技的發(fā)展帶動了文化與教育的進步,相應地,文化與教育也需要為經濟和科技的發(fā)展輸送更具時代性、有效性的人才,進而穩(wěn)步促進國家全面進步。而現(xiàn)如今教師有效落實科教興國與人才強國方針與戰(zhàn)略部署,進而在其音樂教學活動中巧妙滲透思政教育的相關內容,讓原本傳統(tǒng)、單一的音樂教學活動披上了時代的新衣,并邁上的“高速路”,開出了“加速度”,全面爆發(fā)其潛力與動力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與核心素養(yǎng),進一步深化了我國教育改革的步伐。
二、探究思政教育融合于初中音樂教學中的實踐路徑
(一)巧借信息技術融合思政教育,引導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思想觀念
隨著教育信息化與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步伐不斷深化,教師巧借多媒體信息技術開展其教育教學活動成為當前提高其教學效率、豐實其教學內容、優(yōu)化其教學結構、延伸其教學內涵的重要選擇與途徑之一,因此初中音樂教師便可以巧借信息技術的便利性與時效性融合思政教育,進而引導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思想與觀念。例如,當教師在教學《當兵的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時,為了有效引導學生們正確認識并理解革命軍人的不畏艱難、勇往直前、愛國愛民等優(yōu)良品質與思想觀念時,便可以巧借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們播放抗日戰(zhàn)爭時期革命烈士們?yōu)榱耸刈o祖國和平統(tǒng)一而做出的光榮事跡,巧借歷史性影片、圖片、漫畫、紀錄片等讓學生們直觀且清晰地感受到民族凝聚力,進而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巧借精彩游戲融合思政教育,引導學生養(yǎng)成科學的價值判斷
精彩有趣的游戲無疑是教師淡化學生壓力,激發(fā)學生課堂參與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教師們便可以結合其教學內容并圍繞學生的興趣與愛好,設計出具有針對性與教育性的游戲,進而引導學生們養(yǎng)成科學的價值判斷。例如,當教師在教學《唱臉譜》時,便可以巧借各種顏色的臉譜代表著不同性格特征的人物角色這一特點,進而為學生們設計諸如“臉譜對唱賽”、“叫誰誰唱”等游戲,以此不僅可以強化學生的記憶,還可以讓學生們在直接體驗中感受人物的性格特征,進而增強學生們對各種性格的認識與理解,穩(wěn)步引導學生對各種人物性格做出有效的判斷與選擇并逐步形成穩(wěn)定、善良、謙虛等性格品質。
(三)巧借有效提問融合思政教育,引導學生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品質
通過有效提問融合思政教育不僅是增強課堂師生互動有效性的重要途徑,更是激發(fā)學生自主性與能動性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師便可以針對不同發(fā)展水平與狀態(tài)的學生設計具有層次性、科學性的課堂問題,以此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需求。例如,當教師在教學《七子之歌—澳門》時,便可以設計諸如“誰創(chuàng)作的這首歌?”、“為什么會創(chuàng)作這首歌”、“七子之歌中的七子是指的哪七子?”等問題,以此讓學生能夠充分了解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歌曲蘊藏深厚情感,進而讓學生能夠逐步養(yǎng)成維護祖國統(tǒng)一和團結、愛好和平等道德品質,不斷提高其教育的溫度性與生命力。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巧妙融合思政教育的相關內容是社會進步與發(fā)展的要求之一,也是落實我國教育方針的具體措施和表現(xiàn),具有不可逆的時代性與先進性,因此教師便可以從其教學內容著手,不斷研究更為有效的融合路徑,提升融合效果。
參考文獻:
[1]尚瓊. "思政教育融入初中音樂課堂的實踐探究." 江西教育 43(2023):32-33.
[2]謝麗. "思政教育融入音樂教學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 (2020).
[3]許寒冰. "思政教育融入初中音樂的教學實踐策略." 學苑教育 31(2023):79-81.
[4]張琳珂. "中學音樂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協(xié)同發(fā)展研究."女報 9(2023):0019-0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