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音不絕
- 來源:清明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guān)鍵字:余音,杜鵑,啼鳴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5-03-08 17:07
張旭光
一
春天的傍晚,像熱鬧的舞會剛散場,余溫尚在,空寂頓生。我常在這樣的時候,聽見四聲杜鵑的啼鳴。
那一刻,仿佛王者駕臨,天地噤聲,唯聞那短促、幽遠(yuǎn)又神性的孤鳴,召喚著你步入無盡的曠野之中?;囊爸?,有憂郁的王子立于城頭,衣袂飛揚,余暉寂寂;有上古的巫女在子夜吹響虎骨短笛;有鰥寡孤獨者在深巷中凄厲的啜泣……這是一種掛霜的聲音,泠然、悵惋、陰郁、浩茫、渾厚而遼遠(yuǎn),自帶回聲,莫可名狀。
從記事起,我便對這種布谷的叫聲癡迷不已。在安慶太湖的群山之中,芒種前后,萬物生發(fā),無數(shù)生命在奔涌。霧氣彌漫的清早,秧田泛著青光,泥螺的足跡猶如父親臂膊上清晰的筋脈,這時布谷聲聲:“割麥插棵”“還不插禾”“我愛哥哥”“阿公阿婆”……這些調(diào)調(diào),有味兒,澀澀的衰草味,深秋田野里燃燒牛糞的味道;有情緒,遺憾、悔恨、哀怨或悲憫;有顏色,棕黃、金黃、土黃、米黃——它們糅合在一起,讓年少的我心中無端生出落寞和憂傷。直至今日,我依舊無法抗拒它錯位的哀怨之美:春天的鳥,好似日夜喊著秋天的黃葉。冥冥之中,好似我們有著前世今生的關(guān)聯(lián)??傆X著,那聲音是我心中紫色的閃電。
也許,并非人人都有獨屬的聲音,但是,定有些人生中的響動潛伏在內(nèi)心深處,揮之不去,余音不絕。
1934年,郁達(dá)夫從杭州去故都北平。在郊外一個頹圮的院落里,那個一襲舊衫的男人,在破院一坐,深嘗著暮秋,清寂、閑慢,仿佛世間僅此一人。他刻意避開喧囂,不料有些聲響卻是他躲不掉的。青天下馴鴿的飛聲,撞擊著他的心房,越擊越安靜。他踏過鋪滿路面的落蕊,他說聽不見聲音,其實他聽到了。這些細(xì)微的響動,從未離開過郁達(dá)夫,甚至長久地慰藉著這個悲傷的男人。
宋人蔣捷聽雨,雨聲濺起,便是一生。其《虞美人·聽雨》道盡其浮生滋味: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fēng)。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從鮮衣怒馬到鬢染霜華,雨聲早就住進(jìn)了蔣捷的心房之中。
這世間那么多聲音,悲喜愁怨,剛?cè)峋徏?,自萬物而生,又遁于萬物。尋常之聲,亦聲聲有意。天籟之音,市井之音,教化之音,弦外之音。更有無聲之聲,是靈魂之響。用心者,在流水間聽光陰,在落葉上聽故園,在詩歌中聽木鐸,在星群里聽神語。看似尋常聲,卻總能凈化,滋養(yǎng),救贖,甚至成就著善聽者。
世間多聲,全在一聽。
二
有一年,我在烏鎮(zhèn)。去烏鎮(zhèn),想法極簡:喜歡“烏鎮(zhèn)”這名字,就去了。
那些老街長弄、吊樓古橋、烏篷綠水,皆低眉藏臉,十足的平和。倘使非要用一色來概括,那便是烏青色。這樣的地方,適合一場細(xì)雨,一個有故事的人??上В瑸蹑?zhèn)并非我一人之烏鎮(zhèn)。熙熙攘攘、匆匆忙忙、跌跌撞撞的人群,流也流不動。在一片嘈雜聲里,忽聞一陣清脆的哨聲,如鶯聲婉轉(zhuǎn),若流水淙淙。
那是水哨的聲音。在沿街一逼仄處,一方低矮的木案上,陳列著十余只水哨,鳥形,陶瓷制。有短衫老者,正口含水哨,聚氣鼓腮,瓷鳥長鳴不止。須臾之間,烏鎮(zhèn)就是我一個人的了。
這聲音陪伴了整整一代人的童年。童年,多像魚尾,躲在身后暗暗用勁。一尾魚在疼痛或歡悅時,扭動著身姿,才能瞥見那薄薄的、閃著光澤的尾巴。我的童年,我的魚尾,養(yǎng)在水哨里,時隱時現(xiàn)。
那年月,不論男孩女孩,都野。光著腳板,在坑坑洼洼的山坡或田野里撒歡。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土里生的,只要有形的,都能成為孩子手中的玩物,無需購買。孩子們也無錢可購買。
我七歲那年,村里來了個外地佬,人稱老吳,是個泥瓦匠。吳江是老吳的獨子,出生時便沒了娘。老吳吃手藝飯,掙錢有活路,但也忙,東村換西村,湖北換安徽,四海為家。老吳很疼吳江,舍得花錢。那時,吳江穿一條時髦的緊身褲,貼身的口袋里經(jīng)常塞著十元鈔。他的玩具是一枚鳥狀的陶瓷水哨。從此以后,我們一群野孩子圍著吳江,圍著水哨,戀上了那清麗婉轉(zhuǎn)的哨聲。晨風(fēng)里,暮色中,屋前壩后,都是歡愉的水哨聲。在一個苦夏的午后,我一本正經(jīng)地對吳江說:“五個雞蛋換你的鳥。”吳江笑著說:“咱們是朋友,送你。”那個下午,我一聲水哨,吳江一聲水哨,吹到炊煙裊裊,雞群進(jìn)窩。
不久后,老吳帶著吳江回了一趟湖北陰山。回來時,吳江拎著一袋子水哨。十余個小孩,一人分得一枚。此起彼伏的哨聲和著蟲鳴獸語,漫過村莊四野,漫過青蔥的年少,回響不絕。真誠、熱情、明朗、澄澈、開闊、韌性、感恩……像藤草一樣,在水哨聲里瘋長開去。
吳江,牙白,皮膚黑,招風(fēng)耳,身材細(xì)瘦,喜笑。他陪伴了我最歡悅的五年年少時光。之后,他隨老吳飄走了,我們再也沒見過。走的那天,吳江挽著我送的一籃雞蛋,跟在老吳后面,滿眼淚花,一步一回頭。一群野孩子聚在田埂上,拖著鼻涕,失魂落魄,嚶嚶啜泣。
向使成長有聲色,那水哨之音當(dāng)是我的原聲、底色。
三
常念一只野兔的悲鳴。
在鄉(xiāng)下,雞鳴犬吠,還有張家的吆喝聲,李家的砍柴聲,王家的漿洗聲……慣聽不驚。夜深人靜,溫了茶閑坐,還能聽得家鼠耍鬧、蟑螂廝殺聲,也能聽見月光水一樣流動的聲音。萬物有聲,聲有色、形、味,有溫度,有故事,可聞與否,在緣分,更在心性。
我聽過一只野兔的悲鳴。
外婆和舅舅一家住在深山坳里,冬暖夏涼,野物甚多,不出門,都能聽見禽鳴獸語。大舅有聞聲識物的能耐。小時候,炎夏一來,大舅便會接我去山里小住。野雞求愛聲、野羊打呼嚕聲、野豬崽子叫奶聲……在大舅的指引下,每次我都能飽聽一番。山里當(dāng)真是一個聲音的王國。有天傍晚,大舅用自制的吊腳套逮住一只半大的野兔。野兔是真野,麻棕色的毛野氣騰騰,渾身散發(fā)著警覺,心臟在劇烈跳動,腹部也在劇烈起伏。大舅用鐵絲將它拴在方桌的腳腿上,打算第二天燉了。
山里的夜晚,星露一來,四下空寂。我躺在竹席上,輾轉(zhuǎn)不眠。想起大舅晚飯時說的,野物大多不吃人給的食物,野兔會絕食而亡。這時,隔壁傳來尖細(xì)的聲音:嘶嘶,嘶嘶嘶,嘶,嘶嘶嘶嘶……接著是掙扎、撞擊聲。好奇之下,我躡手躡腳地摸到隔壁。借著星光,只見那野兔雙眼緊閉,伏地顫抖,口中嘶聲不斷。我蹲下去,它嘶聲更盛,一聲緊過一聲,仿佛山風(fēng)呼嘯。我的心跟著無限收緊,有股熱流在胸腔里來回翻滾……多年后,我才明了,那潮涌的東西,叫悲憫。
一夜意難平。第二日,我尚在睡夢中,大舅便搖醒我:“兔子跑啰,天殺的,昨天燉了就好了。”我不置可否,一側(cè)身,把覺續(xù)了上去。
一晃經(jīng)年,走過很多路,識得不少人。慢慢發(fā)現(xiàn),真正忘卻一個人是從聲音開始的。而我,從未忘記那一夜嘶叫。
于無聲處聽驚雷。傷口亦有嘶鳴之聲。
外婆家隔壁,是百友阿公家。百友阿公是個啞巴,鰥夫。其兄百仁有一妻二子。百友阿公跟著百仁一家,承擔(dān)了一家大半的苦力活。百友阿公邋遢,衣不蔽體,口水橫流,喜笑,喜煙,喜歡逗我。年年去外婆家,百友阿公都會進(jìn)屋來坐上半刻,看著我傻笑。我會從外公那要來紙煙,然后塞給百友阿公。時間不長,百仁就會在屋外吼幾聲:“放牛割草了,豬頭!”這時,百友阿公會立馬停住笑,起身,用手朝門外亂揮,向我示意要去忙活了。那些年,百友阿公給我做過草蚱蜢、竹水槍、紙風(fēng)車……這些是他唯一能給我的。
山里的秋天,斑駁,冷清。周末,我陪著母親去看外婆。剛坐下,百友阿公就摸過來了,還是傻笑。記得當(dāng)時,母親一聲尖叫,我循聲看過去,百友阿公的左臂上鮮血直流,傷口近一指寬。他一臉歉意,用右手在傷口上來回擦拭,竟生出哧溜聲。我惶恐不已,感覺那殷紅的傷口在朝我嘶鳴。一個寒戰(zhàn)閃過全身。
外婆說,收谷進(jìn)倉時,百友阿公不小心弄倒了一籮谷子,傷口是百仁順手一鐮刀打的。
那天走的時候,我從母親那要了八塊錢給百友阿公。我對百友阿公說:“買煙。”他傻傻地笑。我回過頭,竟朝著母親哇的一聲哭了出來。
深山里的嘶鳴,再沒有離開過我。
四
我的故鄉(xiāng)靠山臨水,沿河兩岸,綴滿了人家院落。我十八歲前的人生都在那里度過,下田走壩,聽山聞水,自不在話下。當(dāng)然,鄉(xiāng)村的人事最是熟悉。在我看來,山里人,不欺生,欺弱。“欺山不欺水”的俚語,深處便有這意味。老家的衛(wèi)叔,因為弱,一直都是被欺的對象。
衛(wèi)叔,家貧,一米四的個頭,敦敦實實,至今單身。在鄉(xiāng)下,單身漢素來不受待見。吃個虧,充個笑料,衛(wèi)叔都不在意。衛(wèi)叔會做衣服,學(xué)過三年裁縫。哪家需要添新衣了,都會喊他:“矮子,幫個忙,做幾件衣裳。”大多時候,衣服做好了,工錢都會拖個三五載,甚至就是“幫個忙”而已。
我蝸居城里后,和故鄉(xiāng)的人事日漸疏遠(yuǎn),但記得衛(wèi)叔,因為我記得他的聲音。
衛(wèi)叔從小與他姐姐相依為命,后來姐姐遠(yuǎn)嫁,他一度寡言少語,悲切難持。有年冬天,他姐省親,回了山里。那段時日,衛(wèi)叔逢人便笑,聊天都特像個男人。山里雪厚,卻攔不住人。茶余飯后,一幫子人圍在壩上閑話,衛(wèi)叔也在,我也在。他滿臉堆著笑,握一盒紙煙,矮著身子給大伙遞煙。人群里,正求叔嗑著瓜子,擺著手,調(diào)笑道:“矮子,你姐捎的煙吧,有騷味。”衛(wèi)叔一下子站起,滿臉紫紅,眼珠子瞪得滾圓,斷喝一聲:“畜生!”
靜寂之下,我看見煙盒被衛(wèi)叔抓得死緊,仿佛他手中抓的是正求叔。遠(yuǎn)處,蒼山負(fù)雪,陽光松松散散,我耳中是深壑風(fēng)暴一般的斷喝,回旋激蕩。
衛(wèi)叔的一聲斷喝修補了很多東西。
我想起一個人。他在一座荒廢的古園里,從鴿子的哨音里聽到春天,從古殿檐頭的風(fēng)鈴聲里聽到秋天,從草葉上聽到露珠轟然墜地,從一群雨燕的高歌里聽到天地蒼涼……他在聽生命的喊叫。史鐵生在一座等了他四百余年的古園中,聽聲,修身,修心。修補的修。
而《我與地壇》里的回響,亦被后人聽入了心。
有些聲音,一旦入耳,便不走了。就像衛(wèi)叔的斷喝聲,哪里輸過馮驥才的云音呢?
五
入心入骨之聲,不論時光如何飛跑,皆是余音不絕。
祖母彌留之際,兒孫二十余人默立榻前,整個房間像冬天的鳥巢。父親是長子,伏在祖母的一側(cè),淚水熱熱地涌。祖母溝壑縱橫的臉上,嘴一張一合,好似被秋風(fēng)微微吹動的落葉。父親的耳朵緊貼著祖母的臉,不住地點頭應(yīng)答著。
分明沒有聲音。祖母氣若游絲,只有嘴唇在嚅動。立于一旁的我們,沒有聽見任何聲音。父親聽到了,只有他聽到了,只有他聽得到。
多年后,我問父親,祖母當(dāng)時說了啥。父親長久地沉默后,低語道:“她喊狗伢。”
狗伢,是父親的小名。祖母最疼父親,也對他最嚴(yán)。父親是長子,兄弟姐妹共七人。姐妹嫁人后,父親兄弟五人拖家?guī)Э?,依然和祖父母住在一個大院里。一大家子,在當(dāng)?shù)厥浅隽嗣暮湍?,子女是出了名的孝順。這其中,除了祖父母的嚴(yán)加管教外,便是父親做足了一個兄長的表率。我至今記憶猶新,為人父母的小叔,因一個錯誤,當(dāng)著我們晚輩的面,在祖父跟前長跪不起。祖母祖父過世后,父親像黏合劑,將幾個家庭的兩輩人都攏在了一起,和和美美,一年又一年。
狗伢,大概是祖母對父親最后的囑托。一聲,就是父親的一生,就是許多人的一輩子。
如今,父母隨著我和哥哥進(jìn)了城,住在同一小區(qū)。母親住我家,父親住哥家。晚飯后,父親總會過來看看孫子。我在四樓,聽到樓下的咳嗽聲,便知父親來了。妻兒都不信,因為有些聲音,他們是聽不見的。
年少莽撞,仗劍而行,四海為家。至中年,方知清歡是福。當(dāng)初,哥哥一家在昆山。父親有次和哥哥說:“你兄弟倆,如果在一起多好啊。”第二年,哥哥就攜妻挈子,舉家遷來了我生活的小城,與我落戶在同一小區(qū)。從此,無論生活風(fēng)霜雨雪,父母在,哥哥在,家就在。
近幾年,常讀蘇軾,讀他的家事。蘇軾一生浮沉,命運多舛,自不必多說。倒是他與其弟蘇轍的手足情深,令人動容。蘇軾在《送李公擇》一詩中說:“嗟予寡兄弟,四海一子由。”天地茫茫,中年的蘇軾歷經(jīng)千帆,繁華褪盡,身側(cè)獨剩其弟子由。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蘇軾因論新法,自請到杭州任通判。三年任期一滿,蘇軾便請調(diào)密州,因密州與其弟所在的濟南,相距甚近。后,蘇軾罹禍烏臺詩案。蘇轍上書,乞請去官,為兄折罪,最后救兄不成,自己倒是遭了貶。在獄中,蘇軾寫下了《獄中寄子由二首》。其一曰:“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jié)來生未了因。”每每讀此,感同身受,情不能自已。
一聲“狗伢”,已是幾代人事。哪知余音裊裊,至今不絕。
昨夜,聽疏雨敲窗,興味不減。聽著聽著,就想到“蕭蕭暮雨子規(guī)啼”,就想到那濕漉漉的水哨聲了……有些聲音,始終在我繞不開的地方低回。
責(zé)任編輯 許含章
實習(xí)編輯 李 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