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踐之海呼吸的第一口氧氣
- 來源:大學生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實踐,氧氣,呼吸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5-05-16 17:04
文/張耘歌(中央美術學院)
課上學過的“空間敘事”“觀眾心理學”理論,在真正面對展廳的白盒子空間時集體失語……
當藝術家本人已成為歷史文本,這次的策展如何讓“白盒子”展廳成為時空的譯者,講述齊白石真正的藝術人生?那個在宿舍熬過的通宵,我和隊友們不斷進行頭腦風暴,重讀齊白石的作品和人生,終于,讓“小魚”的構想初具雛形。
課上的理論不是堅硬的模具,而是需要嫁接在現(xiàn)實枝丫上的接穗
本次大賽的核心挑戰(zhàn)在于平衡學術深度與公眾傳播。
在初期方案中,我們曾陷入兩極誤區(qū):要么過度追求對齊白石藝術史的文獻考據(jù),使展覽成為學術論文的空間轉譯;要么盲目追求“網紅展”的視覺效果,導致藝術本體價值被稀釋。然而,策展的本質是建立對話關系。它既需要學術研究作為根基,又必須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可感知的體驗。為了避免踏入前文提到的兩種誤區(qū),我們最終選擇回歸到對大賽主題“青春”的解讀和“齊白石”作為藝術家本身,決定在確保史料正確的前提下,用青春又不失傳統(tǒng)美感的展覽方式,向觀眾重新講述齊白石的藝術人生,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構建起觀眾的情感入口。這是大賽教給我的第一課:課上的理論不是堅硬的模具,而是需要嫁接在現(xiàn)實枝丫上的接穗。
北京畫院的展廳空間十分特殊,呈“?”字形,因此,我們并沒有采用傳統(tǒng)的串聯(lián)動線,而是選擇了更切合主題的自由動線,通過造景和互動內容營造樞紐空間吸引觀眾停留,再通過動線織補加強觀眾的體驗反饋。在這次展覽中,每一位踏入展廳的觀眾都將化身為齊白石先生筆下的“小魚”,游弋在“湘江”的碧波之中。從“童年舊趣”到“晚年詩情”,從星斗塘的鄉(xiāng)土氣息到北平的繁華景象,最終與白石老人一起“歸夢看池魚”。這里的每一幅畫、每一段文字都如同白石老人記憶的一塊碎片,拼湊出他豐富多彩的人生畫卷,讓齊白石先生的筆墨與21世紀的我們相遇,在當下這個繼往開來的時空褶皺中觸發(fā)生命的共鳴。這種理論與場域的共生關系,既結合展廳實際和展覽主題,保留了“小魚”身份與自由動線的互文優(yōu)勢,又讓每個轉角都萌發(fā)出屬于這個特定場所的空間敘事。
策展不是堆砌材料,而是用最少的元素傳遞最多的情感
四樓的造景方案是整個展覽中改動次數(shù)最多的環(huán)節(jié)。最初,在建模軟件的搭建中,我們的設想是打造一個“齊白石的故居”,還原他創(chuàng)作時的場景。我們計劃用實木家具、綠植盆栽和投影技術,營造出一個沉浸式的藝術空間。然而,現(xiàn)實卻給了我們當頭一棒。
第一,出于對作品的保護,展廳需要恒溫恒濕,這導致我們無法在展廳內種植綠植。第二,實木家具定制費用昂貴,且雖然家具看起來復古,卻并不是齊白石真正用過的物件,反而顯得刻意而虛假,與展覽的初衷相去甚遠。還原齊白石的工作室與北京畫院中心處的“齊白石紀念館”功能上有重復,顯得冗雜多余。第三,用軌道鏡做投影小魚伴隨觀眾漫游的想法雖然很美好,但成本過高,且需要展廳完全昏暗,影響觀眾對畫作本身的欣賞,難以完全達到預期效果。
就在我們焦頭爛額時,大賽指導老師為我們帶來了靈感的曙光。老師告訴我們:“策展不是堆砌材料,而是用最少的元素傳遞最多的情感。齊白石的畫里,一條小魚、幾筆水紋就能讓人看到整個池塘。你們要學會‘做減法’。”
沒錯,要做減法。造景從來都不需要堆砌,只需要用最樸素的方式傳遞意境。我們太執(zhí)著于“還原”,卻忘了白石老人最擅長的就是“留白”。
一張白紙,隨手就能撕成山的形狀,再加以黑筆勾勒,寥寥幾筆水墨山形就可以躍然紙上。中國畫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就是山水,假如我們用山水的形式造景,既可以和展廳中心已有的畫案形成其呼應,又可以讓觀眾化身“小魚”漫游其間。山水與畫案兩相對望,一瞬間就能讓人讀懂齊白石筆下世界如此靈動的緣由——他對美的細心觀察。
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徹底推翻了原方案,改用簡單的材料重新設計:我們用泡沫板切割成山的輪廓,表面覆蓋黑白紗幔,通過燈光營造出遠近層次;紗幔隨風輕動,仿佛山間云霧繚繞;用手揉紙折成荷葉,點綴在山水之間;燈光透過紙荷灑下斑駁光影,讓展廳的地面仿佛也泛起漣漪。開展后,這里也成了我們收獲好評最多的打卡點,不少游客在此處駐足,讓“歸夢看池魚”的美好幻想在這一刻成為永恒。
深海從不是困境,而是藝術給予我們的一片“鰓”
方案落地過程中的每一道坎兒都是磨礪。在一次次思維困境后,我們萌發(fā)了新的靈感,在面對現(xiàn)實的一次次挫敗中,我們克服了不切實際的空想,努力做腳踏實地的織夢人。
當展廳的燈光漸次暗下,我靜靜凝望著展柜中矗立的印章——“要知天道酬勤”?;叵肫饋?,當我第一次面對“策展人”這一自帶光環(huán)的Title(頭銜)時,有多少次望而卻步?當我第一次面對“策展”這一高深如海的行業(yè),有多少次的欲行又止?這次大賽給了我打開策展世界窗口的機會,讓我在實踐中領略“策展人”這一職業(yè)的魅力。
本次比賽中,老師們的悉心策劃與指導讓我們有機會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正是他們的鼓勵與支持,支撐著我們把每一個瞬間堆積成珊瑚礁,讓“小魚”得以在現(xiàn)實的激流中學會呼吸。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和北京畫院提供的實踐平臺,讓我們在學生時代就建立起對行業(yè)的敬畏之心。這段經歷將成為我們策展之路的起點,激勵我們不斷探索藝術新的可能。我們也感恩這個時代仍然相信“笨功夫”,容忍我們打翻調色盤般地試錯,寬容那些青澀的銳氣,讓探索的基因在年輕的骨骼里生長。
這次展覽落地于我們而言,就如同一次嚴謹?shù)奶镆罢{查,將課堂上的概念術語轉化成了可觸摸的現(xiàn)實。那些曾被我們自我質疑的“紙上談兵”,最終在現(xiàn)實的潮汐中生出鱗片?;蛟S深海從不是困境,而是藝術給予我們的一片“鰓”。此刻的我們仍是那條“小魚”,但鱗隙間已有了流動的光。
責任編輯:馬春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