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迷:膠州龍山蛋殼陶
- 來源:青島指南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guān)鍵字:蛋殼陶,膠州,審美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15-09-29 15:20
一副畫作透露埋寶玄機
上世紀60年代初,山東大學一位學者偶然發(fā)現(xiàn)了清代膠州大畫家高鳳翰的一副清供圖國畫,畫面上幾枝含苞待放的荷花,插在一件造型奇特的陶鬶中,畫中題詩曰:“介子城邊老瓦窯,田夫掘出說前朝。老翁拾來插清供,結(jié)得蓮房碗大饒?!痹姾箢}寫:“余家介子城下,土中偶得瓦器如罌罐,可充瓶供,插蓮花房大如碗,飽綻堅實,以其氣足生物有成也?!苯樽映悄四z州三里河之地,陶鬶系原始陶器制品,難道被稱為“揚州八怪”之一的高鳳翰老先生所指的介子城下,還真的埋藏著稀世珍寶?其后人們按圖索驥,果然有了重大發(fā)現(xiàn)。
野外考古牽出驚天之謎
經(jīng)國家文物局批準,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及山東省、青島市考古人員于1974年至1976年夏季,對膠州三里河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取得了驚人的發(fā)現(xiàn):在這片菜地之下古老的介子城,挖掘出一大批珍貴的出土文物,其中最為珍貴的當屬距今4000多年之久的龍山文化時期黑陶制品,特別是出土的“蛋殼陶”高柄杯,精美絕倫令人嘆為觀止,其中極品現(xiàn)己存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這一重大發(fā)現(xiàn)也揭開了青島考古史上劃時代的新篇章。
古代制陶藝術(shù)的巔峰之作
龍山文化是以黑陶為標志的一個社會發(fā)展階段,在此之前,考古發(fā)現(xiàn)中只有工藝粗糙的紅陶、灰陶和彩繪陶器,其工藝水平遠不能與黑陶相比。龍山文化時期的黑陶使用較為普遍,有鼎、鬶、罐、碗等生活用品,其中的“蛋殼陶”高柄杯,造型典雅、工藝精美,它的特點是黑如漆、亮如鏡、聲如磬、硬如瓷,重量極輕,有的口沿處比雞蛋殼還要薄。這些精美的“蛋殼陶”寶貝,有的細管高柄,圈足底座;有的杯腹中部鼓出部位中空并裝飾細密的鏤孔,貌似籠狀,造型體態(tài)輕盈,挺拔秀麗,制作技藝美妙絕倫,其令人難以費解的制作工藝,至今令人驚嘆,它不僅體現(xiàn)出了4000多年前制陶專家高超的技藝,也體現(xiàn)了先民高雅的審美意識。
蛋殼黑陶制品是山東龍山文化特有的標志性陶器,也是我國古代制陶藝術(shù)的巔峰之作。考古學家認為,蛋殼陶杯屬于禮器性質(zhì),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神及祖先等禮儀中使用的特殊用具。在遠古時期,祭祀典禮是一項至高無上的宗教行為,深刻反映著原始宗教信仰的神秘與神圣,用如此精美的黑陶祭祀神靈,正是遠古宗教文化的折射。
千古迷霧龍山蛋殼陶
令人奇怪的是,如同諾亞方舟、瑪雅文化、亞特蘭底斯文明神秘消失之謎,精美的龍山黑陶特別是“蛋殼陶”高柄杯,在龍山文化之后突然消失,在其后的歷代文明遺址中,再沒發(fā)現(xiàn)“蛋殼陶”高柄杯蹤影。千百年來,不少專家學者曾試圖解開龍山黑陶消失之迷,有氣候說、瘟疫說、戰(zhàn)亂說、地震說等不一而足,然而至今龍山黑陶失蹤之迷,仍然如同哥德巴赫猜想充滿神秘的霧團。近代不少專家學者,都曾試圖解開龍山蛋殼陶制作之謎,也曾試圖仿制“蛋殼陶”高柄杯,然而難度極大,直到近年來專家陸續(xù)攻關(guān),用現(xiàn)代技術(shù)才仿制成功。古老的龍山黑陶,似乎己成為考古界和人類文明史上的千古之謎,成為歷史懸案至今未解。
文/禾川 圖/禾川 設(shè)計/鄒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