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媒體過招,官員這些行為易“招黑”
- 來源:廉政瞭望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guān)鍵字:媒體,官員,招黑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18-05-24 14:22
有那么幾年,我很抵觸給官員們講課。當時覺得,一個記者去給官員講課,是不務正業(yè)。
最近兩年,想法略有改變:人是需要溝通的,良好的溝通可以改變很多事,有些善意的講課邀請可去,關(guān)鍵看怎么講。官員們與媒體打交道時哪些行為容易被懟,便是講課時很多人感興趣的。
“新聞發(fā)怒人”
3月28日,我被武漢市紀委駐武漢市城管委紀檢組約見了。紀檢組長是個女同志,很和藹,我們就我一個多月前公開撰文批評該委宣傳處長的情況交流了近兩個小時。
事情大概是這樣的:武漢下了一場大雪,《法制日報》以《出行難、應對緩、管理粗——大雪拷問武漢城市應急管理》為題進行了報道,點出了此次大雪武漢城市應急管理中的一些問題。不料,武漢市城管委的這名處長在認證了職務身份的新浪微博上轉(zhuǎn)發(fā)這篇報道時攻擊法制日報“嘩眾取寵”。
我一下子想起數(shù)月前他也用“嘩眾取寵”攻擊過澎湃新聞的一個記者。那個記者,當時寫了一篇批評武漢便民自行車運營不善的報道。
作為一個宣傳處長,如果覺得媒體報道有偏差,或不夠全面,完全可以召集這些媒體開個發(fā)布會,或者把當事媒體記者約著單獨喝喝茶,介紹他作為市城管委宣傳處長所掌握的信息,告訴媒體,大雪后武漢市城管做了些什么,這是宣傳處長的工作本分,也是宣傳官員與媒體打交道的基本職業(yè)素養(yǎng)。但是,處長沒有這么做,而是在網(wǎng)上攻擊媒體“嘩眾取寵”。
這種不良溝通姿態(tài),自然容易引起媒體人反感。很快,就有人提供了上班工作時間他在擔任群主的微信群里替一家茶樓銷售普洱茶的證據(jù),此外還發(fā)現(xiàn)那家茶樓的名義老總是他的親哥哥,茶樓還開進了武漢市中心的一個公園里。這些信息,我陸續(xù)撰文披露了。
按照某些研究者的說法,這叫因為不當言論引發(fā)的輿情次生災害。該處長的這種不良姿態(tài),引發(fā)了許多媒體人反感,還有人撰文批評他的所作所為不像是新聞發(fā)言人,而是“新聞發(fā)怒人”;2月10日晚,央視《新聞周刊》中,主持人白巖松也點名批評了這名處長“只聽得見贊美容不下批評”。
油滑不知輕重
2014年,我寫文章公開懟過某地級市一個專門與媒體打交道的科級官員。
那年夏天,當?shù)匾粋€副市長聽說紀委要查他,畏罪潛逃遭到通緝,各路媒體云集。我去當?shù)毓簿植稍L,該龐姓官員主動前去陪同。
“最近各種傳聞,有的說副市長的家人都潛逃出國了,據(jù)我調(diào)查所知,他老婆孩子其實都還在國內(nèi),官方應該出來發(fā)布消息,免得假消息天天讓你們上頭條。”我勸他。
小龐叼著煙笑呵呵說,“我覺得挺好啊,汪峰想上頭條還上不了呢!”
小龐這話把我逗笑了,“那我就這么寫了嗎?” 本來是個玩笑,我也是笑著說的,哪知他突然來了一句:“你只管寫,我無所謂,我是部隊轉(zhuǎn)業(yè)的。”
這話聽起來有點不太和氣,天就被說話有點油滑又不知輕重的他給聊死了,我嚴肅地對他說:“那好,市局三位領(lǐng)導在場作證,我征求了你的意見,你也同意了,就這么定了。”
聽了這話,小龐也沒理,抽著煙跟公安局在現(xiàn)場的幾名警察談笑風生,直到我離開。于是,“我覺得挺好啊,汪峰想上頭條還上不了呢!”這句唯一在正式采訪場合代表當?shù)毓俜綉B(tài)度的話成為了文章的結(jié)尾。文章發(fā)表后,挨了批評的他來電話道歉。
有些人仍習慣把自己當成管理者,而不是一個友好的工作合作者,進而習慣采取簡單或者過于油滑、不知輕重的方式對待媒體,平日里言行舉止過分了,事后打個電話發(fā)個通知就能擺平,但他不知道,一旦超出他的話域范圍,事態(tài)就很容易失控。
妖魔化記者
還有一種官員容易被懟,那就是惡意編造信息妖魔化記者。
中部省份省會城市一名處級官員,曾經(jīng)在媒體干過十多年且頗有成績,從政后常被一些政府機關(guān)請去講課。幾年前,有一次講課時他提到了我,說當?shù)氐囊幻I(lǐng)導有一次請我吃飯,結(jié)果我把他酒后的話寫進了報道里,坑了這名以前跟我關(guān)系不錯的領(lǐng)導。然后,他以此告誡官員們要遠離褚朝新這樣的記者。
聽課的不少官員,都知道這名領(lǐng)導是誰,也知道我是誰,如果這事是真的,這樣活生生的案例講出來效果當然很好。但是,他講的這個“事故”是他杜撰的。我極少把酒桌當采訪場所,也極少把喝酒聽來的話寫進正經(jīng)的新聞報道里。我所受的職業(yè)教育、做人的底線都不允許這么做。
我隨即用短信發(fā)給了當事領(lǐng)導,并寫了文章公開回應。
真實才最有力量,不怕傳播和質(zhì)疑,謊言則最怕被公開,況且他編造的這個“新聞事故”涉及到他的上級,即便他自以為是“輿情分析高手”,成為輿情主角后一樣慌了神,四處找人“滅火”。
通過長期跟媒體打交道官員的培訓,提高其他官員的媒介素養(yǎng),是個正經(jīng)事,但講課顯然不能靠捏造一些惡意攻擊記者的假信息來支撐。
低估記者的專業(yè)能力
還有一種人覺得媒體好忽悠,常常帶著笑臉編瞎話試圖糊弄人,這種人也很容易被懟。
3年前,我去北方某市采訪,約好了當?shù)匾粋€市委書記面訪。趕到當?shù)睾?,先見到了當?shù)氐耐庑k主任。眼看著過了與市委書記約定的時間,該主任突然告訴我,書記沒空,采訪沒法做了。
我擔心主任不清楚情況,明確告訴他,跟書記約好的。他還是很肯定地說,書記沒空。
為了這個約好的采訪,當天我趕高鐵長途奔襲到當?shù)?,一天沒吃飯,十分辛苦,于是我再次請該主任去了解溝通一下。
該主任出去了一會兒,回來后告訴我,有副省長來調(diào)研,書記要陪,實在是沒時間。
我正好認識這個副省長。聽他這么一說,我掏出手機給該副省長打電話,問他是否在當?shù)亍8笔¢L在電話里告訴我,上午確實在,但已經(jīng)回到了省城。
掛了電話,我對主任說,副省長說他已經(jīng)回省里了,麻煩你再去溝通一下吧。該主任隨即起身出去了,不一會兒回來告訴我,市委書記抽出了時間,在市委一樓會議室等我。
媒體有時就是個擴音器,一旦啟動,你做得好的可以讓很多人知道,你做得不好的也可以讓很多人知道。政府官員想要在公眾面前樹立基本的公信力,信守對媒體的承諾很重要。答應好的事情不要輕易毀諾,有難處就開誠布公說清楚,別過于低估記者的專業(yè)能力。
經(jīng)常與媒體打交道的官員,若能不逞兇斗狠、不油滑、不故意抹黑、少說假話,就能大為降低自己被媒體懟到墻角的風險。
文/褚朝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