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與德育探微
- 來源:海軍院校教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儒學,德育,思想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1-05-04 19:45
德育工作是塑造學生心靈的工作,德育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和良好的傳統(tǒng)。中小學德育工作要在繼承和發(fā)揚好傳統(tǒng)、好經(jīng)驗的基礎上,適應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新情況,賦予德育新內容和新方法。中國特色的學校德育必須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道德精神。儒學思想對中華民族有著巨大的影響,其中“修身”、“仁愛”、“自省”、“慎獨”等類似內容,其合理內核對培養(yǎng)當今中學生基本生活準則、遵守日常社會規(guī)范的態(tài)度以及自我控制的教育,無疑具有正面而有益的幫助。
1.儒學思想之于學校德育目標的價值
德育目標是教育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定社會對教育所有培養(yǎng)的受教育者在品德方面質量、規(guī)格的總的設想或規(guī)定;是教育者在德育上“施工”的“藍圖”。增強學校德育實效性,離不開德育目標問題。但我國學校德育目標不講層次,不講“序”。忽視德育目標的程序性和現(xiàn)實性,不是循序漸進、有步驟地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不是設立一個個可行的、有序的目標讓學生進一步達到,沒有根據(jù)自身任務要求和層次提出相應的德育目標,只有抽象的大致相同的培養(yǎng)目標。這種德育目標不具體,不明確的狀況,實際上淡化了目標意識,軟化了學校德育工作。
儒家的德育目標是有原則,有規(guī)律的?!洞髮W》中提出道德學習的“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修身為中心,以道德認識為起點,以道德信念的建立和道德自覺性的培養(yǎng)為根本要求,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實踐目標,由此可見儒家德育思想在道德教育上的連貫性和完整性。
2.儒學思想之于學校德育過程的價值
關于教學內容的實施(即教學過程)孔子明確提出應劃分為學、思、習、行等四個階段。前兩個階段是學習知識的過程,后兩個階段則是知識外化的過程即要求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要“躬行踐履”??鬃邮堑谝粋€將學思結合、知行統(tǒng)一的觀點納入教學過程的教育家。學思結合,是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辨證統(tǒng)一過程。在第一、二階段中,孔子要求學生獲得知識和鞏固知識,在第三、四階段則要求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和踐履躬行。儒家德育在探討道德理論與道德踐履的知行關系時,特別強調知行的辨證統(tǒng)一,并把“力行”、“躬行”作為道德修養(yǎng)的重心。儒家德育認為,一個人僅僅懂得了應當怎樣做人,并不算是有道德,只有身體力行道德規(guī)范,才算真有道德。道德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而要引導他們進行實際鍛煉,把提高思想認識與培養(yǎng)道德行為習慣結合起來,使學生做到知行統(tǒng)一,言行一致。
3.儒學思想之于學校德育方法的價值
儒家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注重學思并重、因材施教、身教示范等
科學的道德教育方法。儒家重視道德中的學思并重,主張學與思應結合起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認為學習是人掌握道德知識和提高道德修養(yǎng)的基礎,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又應該進行積極的思考,這樣才會使教育得到良好的收效。
教育中要注意因材施教是儒家教育思想中極具價值的一個方面。了解教育對象的特點,注重個性差異,根據(jù)不同性格、不同情況的人,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這一思想可以說是極具科學性和借鑒價值的。這就要求教育者要了解學生的個體狀況,因人而異,有效開展道德教育。同時儒家還主張教育者應以身示范,為人師表,通過自己的品格和德行感染、影響、教育自己的學生,發(fā)揮典范的作用,進行生動的教育。
4.儒學思想之于學校德育內容的價值
儒家思想中對于義利關系問題的討論曾提出過各種不同的主張和觀點,但占主導地位的是見利思義,重義輕利,以義制利的原則。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他認為“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這一原則告訴我們,對于“利”要有一種理性的約制,不茍取,不妄得,不受不義之財。儒家并非一概反對追求物質利益,只是把道德人格的價值放在遠遠高于世俗物質利益價值之上,認為決不能為了物質利益而犧牲自己的道德人格。這種價值取向,是中華道德精神的精髓,它升華為“生以載義”、“義以立生”的人生觀和中華民族“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崇高道德境界。這種道德意識對于我們當代學校德育引導青少年學生樹立正確的利益觀,有著重要的價值。
在儒家看來,“仁”是一個理想的人格,是協(xié)調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最高目標。人們只要按照“仁”的要求辦事,就會達到“天下有道”的理想社會。仁者“愛人”,這是“仁”的核心范疇。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孔子說:“不知禮,無以立”,強調禮儀;又要求弟子:“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具有明確的關心社會群體,尊重社會群體的價值取向。對我們今天的社會公德教育有著重要的借鑒價值。
參考文獻:
[1]苗潤田:《解構與傳承孔子、儒學及其現(xiàn)代價值研究》,齊魯書社,2002;
[2]檀傳寶:《學校道德教育原理》,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