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場合
- 來源:三聯(lián)生活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17-04-20 09:59
牛津大學穿禮服的學院晚餐赫赫有名。訪客偶然受邀參加一次,當然很是新奇,打扮得唯恐不板正。但是牛津各學院的學生和學院的教職員大都沒錢買昂貴禮服,更沒錢雇個把萬能管家打理各種各樣場合的花哨衣服。于是糊弄學院的“黑領結”晚餐就成了常態(tài)。
歐洲大陸上的大學很多歷史也極悠久燦爛輝煌,食堂(如果有的話)比牛津好極有可能。但是像牛津這樣吃個學院晚飯要穿晚禮服的,德、法來的學生都表示沒聽說過。一個德國研究生說:他谷歌了一下才知道什么是“黑領結”著裝。這個德國學生身高一米九,長頭發(fā)扎馬尾,戴著很厚的眼鏡,巴掌攤開有如小蒲扇,和他比起來,大部分英國學生聒噪得有如收音機。研究生用谷歌搜索后難生敬畏,不那么容易被歷史感和榮譽感蠱惑,總是變著法兒不守飯?zhí)猛矶Y服的規(guī)矩。平常日子的晚餐,只要有件禮服外套就算合格。于是有人就真的只在T恤、短褲外面套件禮服外套,施施然去吃大片烤肉和土豆泥。
讀過大學住過宿舍的人可能都知道,讓一堆聚居的年輕男性維持衣服筆挺是近于不可能的任務。牛津的服裝店很識時務地賣全套的便宜黑禮服,遇上折扣季里外上下買齊全也不過兩百鎊。到了開學的季節(jié),學生們拖著行李箱返校,男生手上往往有一個很大的西裝袋子要單獨拎著,看起來比女生還講究。里面的衣服到底穿過幾回洗過幾水,可能就只有親密好友才知道了。
牛津的學生在考試和答辯時也要穿一種正式的黑袍子,顯擺歷史悠久的特有傳統(tǒng)。標榜自己古老和精英的大學有意無意地塑造學生的隔離感和優(yōu)越感,當然也無可避免地成為嘲諷的目標。物理學家理查·費曼說普林斯頓的學生們要穿袍子,而那些袍子學校規(guī)定不準洗,因此單用眼看,就可以分辨出誰是新生,誰是二年級生,誰是三年級生,誰是臟豬。
與我合作項目的一個教授來自以色列,人極聰明,穿衣打扮也極漫不經心。他來牛津做報告時,穿的是普通T恤外罩一件足球隊服T恤。來牛津一趟總要體驗一下牛津風俗,我的教授屬于耶穌學院,事先告知以色列教授帶上正式禮服參加學院晚餐。事后聽說,他為此向自己的實驗室群發(fā)郵件借正式禮服一用,后來一個學生借了件萬圣節(jié)穿的衣服給他。
煞有其事的“學院正式晚餐”,好玩兒的不只是晚禮服背后的故事。好朋友讀博時屬于基督學院,牛津最著名的學院之一,其用餐大廳是牛津著名的拍攝《哈利·波特》的取景地。有次她和她男朋友請我去基督學院吃正式晚餐,于是我也不能免俗,化妝打扮穿上高跟鞋,興沖沖地去了。飯前照例有個祈禱儀式,全體起立。講臺上一個英國人嘰里咕嚕說了一大串,我感覺好像差一點兒就聽懂了。問她的男朋友該英國人說的是啥?他回答:“是用英國口音讀的拉丁文。”
文 Harp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