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行走在復興的路上
- 來源:財富經(jīng)濟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復興,哲學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15-07-07 15:50
王鵬:古琴是中國的音樂,是東方智慧的載體
廈門大學茶士班里有悠揚閑適的古琴聲,這是現(xiàn)代快節(jié)奏生活所需要的。
古琴之慢,不僅是藝術,還是一種哲學。
慢的同時不斷、不亂,還有結尾的余音——每個音都有那良好的成效,而不是匆忙完成事情后造成的副作用?!奥边€是一種心境,有慢,才有耐心與寬容,才沒有急功近利的你推我搡。
琴亦可致中和,達心平德和、修身正己之目的。廈大茶士班將古琴帶到茶室之中,就是想用它的“慢”、平和、空靈,為商業(yè)社會導致的浮躁尋找一味良方。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引導畫卷緩緩展開的古琴聲令人印象深刻。
這張琴出自王鵬之手,王鵬是業(yè)界幾乎無人不知的古琴制作師。如今,他為傳道古琴文化奔波于世界各地。2014年底,應廈門大學人文學院茶士研修班邀請,王鵬和他的團隊來到廈大進行了一場“聽雪”古琴音樂會,為溫暖冬季的廈門獻上了冬至節(jié)氣的問候。
從生活美學到文化修行
2012年,王鵬提出“生活美學”的概念,希望不只是把古琴當作樂器,而是以古琴為中心建立立體的生活方式,將古琴與當代藝術和生活相結合,打通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生活之間的關系,建構出古今“無痕”的生活體驗。如今,王鵬又提出“文化修行”,希望打通古琴與其他藝術門類的界限,在修行中切身體驗傳統(tǒng)文化的理念。
“文化應當變成生活,而不是全變成知識寫在書上。我想借助傳統(tǒng)文人的生活方式,把文化融入生活,從而推廣和傳播傳統(tǒng)文化?!蓖貔i如是說。
王鵬常說,宋代的審美是最傳統(tǒng)的文人審美,“最傳統(tǒng)的審美標準就是中庸,這和彈琴是一樣的,《溪山琴況》里說:‘興到而不自縱,氣到而不自豪,情到而不自擾,意到而不自濃’,說的就是要文雅和適度。”
然而以古代審美為標準,卻不是要復古。王鵬說,“如果非得穿著漢服才能彈古琴就太刻意了。傳統(tǒng)的內涵不能變,之后要與當代的創(chuàng)意相結合?!?/p>
回歸“一個人面對一張琴”的境界
為了推廣文化修行的理念,近年來王鵬還一直倡導古琴與其他樂器或藝術門類之間的合作,例如策劃古琴與大提琴、古琴與吉他、古琴與昆曲的對話音樂會,古琴與傳統(tǒng)文人生活方式的展覽,場景式地展現(xiàn)傳統(tǒng)美學,從而讓更多的群體對古琴感興趣,讓世界感受到東方的智慧。
“我說過一句話:古琴拯救世界。聽起來有點大,其實不然,古琴是中國的音樂,是東方智慧的載體,聲音的能量能夠改變人的思想?!庇姓苋嗽袊@過:語言或許是可以騙人的,但是音樂不會。聽樂曲時,不一定把音樂具象地展現(xiàn)出來,也不一定苛求聲音代表著什么,而是感受由音樂所承載的意識的流淌,自然就能感受到聲音的能量。太史公言:“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流通精神而正心也?!闭侨绱?。
“彈琴的最終目的還是要回到一個人面對一張琴的境界。從簡單的音樂中,返其天真,涵養(yǎng)性情,凈化人心。”一人,對應一琴,正如五音對應五行,五行呼應五臟。角徵宮商羽,木火土金水,與肝心脾肺腎之間有著微妙的聯(lián)系。儒家有言,“琴者,禁也”,力求平和;道家其意在心,需去除繁縟,方返其真心,與物相和;佛家攻琴如參禪,于七弦之間頓悟佛理,明心見性。儒釋道三家,都重在平和渾融之美,回歸自然,反哺真心。
“一個人面對一張琴,我小而宇宙大,所以眼界要寬,才能不執(zhí)拗于小事。一張琴面對一個人,宇宙小而我大,反歸自身,樸素性情,中正平和,才是琴道?!?/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