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語文的工具性教育
- 來源:教育教學科研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語文,工具性教育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14-09-09 13:51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568-8367(2014)08-0080-02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注入了創(chuàng)新教育、終身學習、自主學習、注重積累、加強語文實踐活動等先進理念,特別突出了語文學科的人文屬性,強調(diào)了語文教學在弘揚優(yōu)秀文化、促進學生整體發(fā)展方面的重要功能,這肯定有助于糾正語文教學片面強調(diào)工具性訓練的傾向,是一個歷史性的進步。由此引發(fā)的思想解放,必將使語文教學改革擁有更為開闊的視野和思路。但是,工具屬性畢竟是語文的重要屬性,工具性教育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這是無法回避也不應回避的。糾正語文教學片面強調(diào)工具性訓練的傾向,目的是解決語文教學過分狹隘機械的問題,而不是徹底否定語文工具性的客觀存在。否則,語文教改就會走到另一條偏狹的道路上去,其后果不難預見。
其實,語文教學片面強調(diào)工具性訓練的傾向有兩方面的認識根源:一是在處理工具性與其他屬性的關系時過分強調(diào)工具性的重要性,忽視了其他屬性的存在;二是在理解語文工具性概念時徹底切斷了工具屬性與其他屬性的密切聯(lián)系,孤立機械狹隘地劃定工具性的內(nèi)涵外延,從而導致了語文教學實踐的片面機械,語文工具性本身也成為僵死的概念。屬性討論是語文學科理論重建必過的關隘,,只有科學全面地理解語文工具性概念,語文學科理論重建才能奠定堅實的基石。筆者認為,“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xiàn)實”(馬克思),“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列寧),“語文是各科教學的基礎”,這些話無疑都很正確,但都不是語文工具性豐富內(nèi)涵的全面表述。小學生為什么要學語文,語文學習與小學生的人格成長、知識修養(yǎng)的發(fā)展,與小學生現(xiàn)在以及未來的生活究竟有怎樣的聯(lián)系,從這幾句話中很難得出理想的答案,而這正是理解語文工具性概念最為重要的。語文教學的路子越走越窄,語文教學越來越枯燥機械,與我們對語文工具性的理解過分狹隘大有關系。只有真正科學全面地理解語文工具性的內(nèi)涵,語文教學改革才能進一步拓寬思路,真正煥發(fā)出生機與活力。
一、語文是學生成長發(fā)展的工具
語文是工具,學語文是為了掌握這個工具,這話表面看來毫無問題,但對小學生而言卻未必合理,至少是不完全符合實際。學前兒童學語文主要是生活習得,他們往往很少注意語言本身,吸引他們興趣的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不是語言的形式,而是語言所表達的內(nèi)容信息。他們是為了語言的內(nèi)容才運用語言并學習語言運用的。小學生在語文課上學語文情況有所不同,他們對語言的形式注意得越來越多,但本質(zhì)上并未改變,吸引他們興趣的主要還是聽說讀寫的內(nèi)容。當語言文字成為理解、表達的障礙時,語言的形式才變得重要起來。也就是說,小學語文課上學生仍然是在獲得語言內(nèi)容、滿足求知需要的過程中學習語言理解,在表達思想感受、滿足表達需要的過程中學習語言表達的,掌握語文工具這個目的在學生意識中并不多么突出分明。學生從一個無知無能的自然人成長為成熟的社會成員,需要不斷地求知學習增長知識和才干,逐步養(yǎng)成健全的人格,這一過程每時每刻都需要借助語文工具。但是,求知發(fā)展需要學會運用語文工具,與學語文的目的就是掌握這個工具,兩句話畢竟大有區(qū)別。學習用拐杖是為了更好地走路,而不能僅僅是為了學會用拐杖,道理不難理解??傊?,無論是學前還是小學階段,語文從來都是學生成長發(fā)展的工具,是兒童通過求知、交往、游戲等活動逐步完善自我、實現(xiàn)社會成熟的工具。這一過程中兒童關注更多的往往不是語言形式本身,而是語言傳遞的內(nèi)容信息。這種情況雖然正好與教師教語文的主觀愿望相徑庭,但卻是無法否認的事實。無視這一事實,把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訓練作為小學生學語文的目的,不過是我們教師的一廂情愿而已。
二、語文是學生能動地認識生活、參與生活、改造生活的工具
學語文是小學生成長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小學生生活的需要。小學生也是人,也有自己的生活。雖然他們生活的內(nèi)容與成人不同,但作為生活的主體,他們也常常用他們特有的目光研究周圍的一切,常常為了更好地生活而能動地調(diào)整自我與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甚至還有意識地用他們的語言行為去影響改變自己和他人的生活。語文正是他們認識生活、參與生活、改造生活的主要工具。他們不僅在運用語文生活,而且在自己的生活中學習運用語文。學習語文與生活結合得是那么緊密,以至于很難分清哪是目的哪是工具。但是難分清并不等于沒必要分清,語文是小學生生活的工具,學生是為了生活而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的,這一點教師必須清楚。人為地把學語文從生活中剝離出來,語文教學的真正目的就會迷失,語文教學就會失去自己的根。真要從“根”上說,語文教學的目的從來就不僅僅是學習掌握語文工具,不僅僅是教給學生幾個字詞、幾種讀寫方法,而是指導學生學會更好地運用語文這個工具去認識生活、參與生活、改造生活。我們呼喚“學生主體的覺醒”,不僅不能把學生看作語文訓練的對象,而且還不能只把學生看作語言文字訓練的主體,而是要讓學生真正成為他們的生活的主體,成為自主地學習運用語文這個工具能動地生活的主體。無數(shù)事實也一再證明,無論是閱讀還是作文,只有當學生真正聯(lián)想起自己的生活、融入自己的生活的時候,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才會真正激發(fā)起來,語文教學的意義也才會真正顯現(xiàn)出來。
三、遠離學生的成長發(fā)展、生活需要討論語文工具性教育,是造成語文教學動機缺失、內(nèi)容空洞、方法機械的重要原因
多年來,我們在語文工具性認識上視野過于狹窄。在加強語文訓練的過程中,只看到語文工具操作性教育的重要性,忽略了語文工具的目的性教育,語文教學的真正目的嚴重迷失,語文教學鮮活生動的內(nèi)容被抽空,語文教學的方法也越來越機械。語文教學很大程度上變成了語言文字形式的機械訓練。教師幾乎完全忘記了為什么要“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教學目標如何確定?學生不清楚為什么學語文,動機興趣又由何而來?目的的迷失必然導致內(nèi)容的偏狹,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在“語言文字訓練”的狹小圈子內(nèi)探索教改之路,方法也就變得越來越瑣碎機械。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才不得不呼喚人文教育的回歸。其實,思想性也好,人文性也好,知識性也好,無非是強調(diào)語言形式與其表達的內(nèi)容的聯(lián)系不能割裂,語文學習的過程與學習的目的不能分離。只要真正處理好操作性教育與目的性教育的關系,在語文工具性教育的過程中真正促進了學生的成長發(fā)展,真正指導學生學會認識生活、參與生活、改造生活,思想教育、人文教育、知識教育還會成為問題嗎?一是工具性二是思想性文道同一,說來說去總是兩張皮,舊的思維模式終究難逃要么極“左”要么極右的歷史輪回?!霸鯓涌茖W高效地進行語文訓練”的問題。要堅決糾正機械的語文訓練觀和狹隘的學法指導觀,把聽說讀寫訓練、學法指導與指導學生求知發(fā)展結合起來,與滿足學生的生活需要、提高學生的生活素質(zhì)結合起來。要堅決糾正狹隘的課文“例子”觀。課文是“例子”,但不只是學習讀寫方法的“例子”,它還是學生追求真知、發(fā)展完善自我的“例子”,是學生認識生活、參與生活、改造生活的“例子”。課文是“例子”,但不是數(shù)學中的“例題”,不能把課文中蘊含的人文因素、語言材料、語言規(guī)律隨手拋掉,而是要把它作為“營養(yǎng)”積淀起來,在以后的讀寫乃至人生中發(fā)揮作用。不要只盯住語文“獨當其任的任”不放,僅僅在“語言文字”層面上做文章,還要指導學生深入作者的生活和思想,從作者的生活、思想歷程中獲得教益。好的課文應當是求知發(fā)展、生活的典范,但再好的課文也會有缺憾。要指導學生大膽地發(fā)現(xiàn)課文以及課文中的人物或作者身上的不完美處,從中吸取教訓,而不要把學生“訓練”成他人思想、文字的奴才。閱讀積累不能僅僅記誦他人的思想和文字,還要引導學生聯(lián)想到自己的生活,引發(fā)提煉出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作文訓練不能只是模仿、重復他人的思想、語言,要指導學生為自己真實的生活需要而作,表達自己真實的見聞感受和獨到的思想見解,不能把學生“訓練”成沒有獨立人格的虛偽的“御用文人”??傊?,有所為而讀,有所為而作,語文教學應當成為學生生動活潑地成長發(fā)展的樂園,成為學生生活訓練的基地。通過語文教學,學生不僅應學會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語文工具,還應學會自主高效地成長發(fā)展,學會積極健康地生活,成為創(chuàng)造美好的未來世界的主人。
文/李蕓芝(安徽省泗縣第四小學 234300)
